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735 0
2013-11-19


[size=14.399999618530273px]文/龙瑞

       中国艺术史十分着意于艺术家个人修养的提升对艺术发展的促进,而西方艺术往往是科学发展促进了艺术发展。基于此种情形,西方艺术更重视“真”的内容涵义和目的结果,而中国艺术则重视“善”的形式法则和程式法式的灵活运用。如果我们从中西方艺术的感受方式、认识方式、表现方式上来看,西方艺术以知为中心侧重所见,而中国艺术以知为中心侧重所感,更重视心灵上的感悟,而不是生理上的视觉。

014.燕山秋趣  龙瑞818800纸本设色 2012年_副本.jpg

(作品图片由睿画廊提供)

      此外,由于受专业化、行业化分工,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大多由画师、画匠来主导,而中国绘画艺术的自娱性、修为性,使得元代以后,文人参与了绘画本体的造就,成了推动中国绘画发展的主角。从以上情形来看,中西方不同的人文精神,从各个方面渗透到了艺术本体中,共同成就了中西方不同的艺术形态,其影响是深远的。我们从中西方艺术不同的发展走向中,不仅能体会出西方“人定胜天”的“竞争”意识对艺术的影响,也能感悟到中国“天人合一”的“和合”意识对艺术的催化,并以“和”的心态去对待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成果。

  然而,艺术规律不同于法律准则,艺术毕竟要以形而上的方式来把握世界。中华传统文化对人与万物关系的以及对和谐理念的珍视,都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导向“吟咏性情”方面,进而让中国画、中国诗歌、中国散文等诸多领域都出现了重视“抒情达意”的创作倾向,古人所说的“诗言志”,就明确地表达了这一理想。正是由于这一特征,中国艺术才逐渐显示它的最高价值,也就是不以模拟客观物象为目的,而是通过“写意”来“参赞造化”。这里所说的“意”包含着两层概念,一是指客观事物的本质,二是人的主观想法。

微信图片.jpg

     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观点讲的就是审美主体在欣赏自然美时带有选择性,自然美能否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取决于它们是否符合审美主体的道德观念,这就用艺术审美方式把主客观因素联系到了一起。同样的道理,唐代画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强调了创作主体与客体对象之间的统一,更强调了创作主体——艺术家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未完待续)


附件列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