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787 0
2013-11-19


[size=14.399999618530273px] 文/龙瑞

       早在先秦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就以“士”的身份视天下事为己任,担负起沟通“天”与“人”的职责,把“天道”引向现实政治。儒家经典《大学》更是为人格的修养指明了一个渐进的途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表述,让后来千万读书人奉为最高理想。

006.山色空蒙雨亦奇 龙瑞 47×45cm 纸本设色 2011年_副本.jpg

(作品图片由睿画廊提供)

      后来,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又为文人士大夫普遍提供了一种关怀一切的文化观,如孟子就提到“不忍人之心”,意思是人不能容忍别人的苦难。而南宋时期的哲学家陆九渊则进一步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观点,认为“仁者之心”和世间的万物存在着血肉相连的关系。传统文化中的这一“生态意识”,一直让人们对自然心存热爱,也心存敬畏。基于此,人们倡导要超越一己之心而关怀社会与自然的万事万物,并强调与之和谐共存。

  建立在这一基本立场之上,可以看出,中国艺术对“和”的重视,是强调它作为关怀人生的文化调节机制而逐步延伸开来的,它既贴近现实又超越现实,它以审美活动为契机,把“入世”与“出世”、“自我”与“社会”、“现实”与“逍遥”这两类看似矛盾的概念辩证统一起来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主流文化注重社会责任的承担,借天地形神表社会良心,寓德行准则于山水形质,强调“文以载道”;同时,中国人又发扬了“畅神”的精神,借审美体验来超越现实的束缚,借“游于艺”来舒展心灵,在理想境界中尽情遨游。

微信图片.jpg

      “游于艺”显示中国艺术精神重视生命过程而非目的,“游”是动态的,艺术行为是人生的组成部分,艺术与人生是合二为一的,说到底,“出世”的目的仍在于“入世”,“超越”的目的还在于返归人生,以健康的心态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最终进入物我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未完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