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408 8
2007-12-14


  国际粮价大概是:小麦,400美分/蒲式耳,每蒲式耳小麦26.3Kg,汇率按7.4计算,就是1.125元/Kg,和国内价格差不多。如果花费100亿美元(740亿人民币)进口粮食,可以进口657亿Kg小麦(折合6570万吨),这样摊到13亿中国人头上,每人就会有50公斤小麦。凭空增加100斤粮,等于在2006年人均粮食产量(382kg)上增加了13%。这样大的幅度足够满足国内的粮食需求。

  6570万吨小麦,约占全球粮食产量17亿吨的3.8%,不会对世界市场形成冲击。反正全世界日用品几乎是中国的,那么,中国人吃点国际粮,是没有问题的,也符合国际贸易的原则。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至2006年我国粮食年产量分别为46947万吨、48402万吨和49746万吨,同比增长9.0%、3.1%和2.8%。很显然,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偏低了。

  如果粮食问题不解决,粮食价格不断上涨,会引起其他产品不断攀比价格,会引发全面通货膨胀。再次敬告决策者,货币政策解决不了通货膨胀的问题。玩货币政策,会玩出火,无法收拾。



建议进口粮食,平抑物价

  目前的中国,可以划分为官、资、农、工四个社会阶层,分配比例大约为4、4、1、1。官资处于社会上层,取得了80%的国民收入,而农工处于社会下层,合计仅获20%。在这样一个分配格局下,利益的调整会有“按倒葫芦浮起瓢”的困扰。

  前两年,针对三农问题,国家大发慈悲,免了农业税、免了农村学费,农民的负担骤然减轻了许多。但是,没有了负担,农民就会减少农产品供应。我了解到,很多农民不愿种田、或者少种田,年轻人都跑到城市里来打工,留下老弱病残的,重点粮食自己够吃就可以了,不指望种粮致富。而来到城里的年轻人,心想只要稍微挣点钱,买口粮也可以生活,何必把自己一辈子拴在黄土地里。有些年轻就说,美加粮食那么多,我们帮他们生产日用品,他们给我们生产粮食就可以了。从统计数据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自1991年以后逐年减少,尤其是2002年以后,持续减少。(2002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36870万人,2005年减少到33970万人)

  但是,农产品涨价在给农民到来好处的同时,却给另一个社会下层阶级——城市工人阶级带来了负担。他们的工资多年不见增长,但以农产品为主的商品价格持续攀升,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压力。也就是说,给农民的好处,最终是从城市工人阶级身上刮下来的。

  面对工人阶级和农民的利益矛盾,究竟该如何处理?如果任凭农产品涨价,那么,对于那些刚刚告别农村的新工人,其城市生活成本上升,可能再退回到农村去,这势必要延缓“城市化”的进程,必然要长期将他们绑在土地上。而农产品不涨价,没有人愿意种粮食。

  鉴于此,本人建议考虑进口粮食,平抑农产品价格。我们在贸易上有顺差,我们给别人生产鞋、裤、玩具,别人给我们一碗饭是应该的。而且,这样的安排才符合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原则。有些人可能会说要保护本国农业,我认为,在目前这样的低价位水平上,中国的农业根本就没有保护的必要。低价位上保护农业,就是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既然他们愿意出来打工,就不要让他们在回家种田。

  第二种可供选择方案就是,任凭农产品涨价,让部分人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粮食本国自给,但国家要用垄断利润补贴城市居民,也就是说要高价从农民手里买粮,低价售给城市。这只有“不懂经济”的国家领导人才会做。因此,我呼吁让“不懂经济”的领导主管经济。

  总之,在4411的分配格局下,如果官资双方都不愿让利,而是让工农相互博弈,永远不会有好结果,永远是“按倒葫芦浮起瓢”。对企图以货币政策干预物价的做法,不抱任何期望。也就是说,货币政策,解决不了物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2-14 17:19:00

我觉得,仅仅解决粮食还不行,还要多进口些居民消费品和战略物质,才能平抑物价。

有那么多逐渐变成草纸的美元,留着干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4 17:30:00
绝不可以为了保护少数人的城里穷人的利益而牺牲多少人的农民的利益
——与党爱民商讨
曹国奇

党爱民同志亦如其名,一直主张给百姓多发钱,是很爱民的,今天发现他突然来了个180°的大拐弯,要压低粮食价格,不要求给百姓发钱了(见其“建议动用外汇储备进口粮食,平抑物价”一文,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1327 )。他的理由是粮食涨价后城市低收入居民不能承受,这不能不说他也是一片菩萨心肠,但是同以往主流经济学家所持有的这样的观点一样,他有三个问题没有看见:

一、 农民是多少人,如果按照一般合理原则,在二者不能兼顾的情况下,我们的政策应该保护多数人利益,而非少数人。城里穷人虽然也很难过,但是他们是少数人。
二、 我国现在不是没有钱,而是有钱,不是粮食供不应求,而是粮食充足,为何要进口粮食打压我国粮价?如果换个思路,将用于进口粮食的钱发给城里穷人如何?这不是既符合他的发钱理论,也二者兼顾了?
三、 农品、资源等商品价格在国际上一直偏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达国家对它们的货币补贴和政策补贴。这种补贴方式是一个很大的阴谋,我早在《补贴农业中的阴谋》一文中分析了这个问题(http://www.xslx.com/htm/jjlc/sjjj/2004-09-13-17298.htm )。这种补贴对落后国家的打击是很大的,因为落后国家一来没有那多钱来补贴农业和资源,二来又主要靠农业换取外汇,这样由于国际上粮价压得很低,于是落后国家换取同样的外汇得出卖更多粮食。

我国农民没有按照我揭示的平均化规律享受改革成果,如今中央在尽力弥补这种不平等,即使在通货膨胀的今天也没有打压农价的意思,这是可喜的,但是我知道我们的一些经济学家和政府总是恋恋不忘所谓的贡献论、公平论、供求论等等,以维持他们的既得利益不断扩大。他们要补农时就是说农民贡献大,要救济城里穷人时就说我们对城里人不公平,要打压农价。同党爱民一样,反正是同一个理论,他们可以反说也可以顺说。比如兰州政府的限制牛肉面涨价,名曰保护城市居民利益(言外之意,农民利益不是利益了,房价是个小问题),比如东莞政府的打击养猪的,名曰养猪污染大(言外之意,工业污染小些),比如北京大学的农民孩子素质低(言外之意,种植、生物、地理等知识以及体能不算素质)。他们可以这么颠倒黑白,想反说就反说,想顺就顺说,就在于西方经济学的极顶聪明,它从没有告诉我们何为公平、何为贡献,就连供求规律也没有讲清楚,而是来个虚招——你自己去理解贡献和公平是什么,自己去理解供求规律。我是很担心打压农业的论调再次重演的,所以前不久写了《当今的通胀是正常,打压农价要慎重》一文(http://www.xslx.com/htm/szrp/sszz/2007-09-29-22125.htm ),以警告他们,没想到的是一贯强调发钱的党爱民同志居然反水了,是他更先跳了出来。也许这不是他的本意,而是因为他老婆总在卖菜,很烦,告了枕头状,于是我们的党董事长便为红颜一怒,一时气话而已。

补贴农业主要在于平均化规律和技术发展不平衡两个因素的对立,这点在经典经济学中被假设成不变,从而没有考虑。平均化规律要求不分工种、不分部门、不分贵贱,都要平均(同等)分取社会总财富,这是合作赋予的经济学内涵,是经济系统稳定的必须条件(所有经典经济学理论没有从这个角度考察过分配问题,马克思也不例外)。但是由于我们的文化(主要是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在不同工种、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而发展快的地方总要分得更多的社会财富,比如电子业、商业和上海的收益总是较高,而农业、手工业和武汉的收益总是较低,这样便造成贫富差距。自然作为相应的经济学措施便是利用计划手段来弥补市场不足(如补贴农业)。

补贴农业是一个很长期性的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这种现象不管是在封建社会还是当今的国外都是常态,只有我国的经济学家和政府才会那么蠢不可及,真的依照理论将农业完全交给市场。补贴农业是一个长期的事情,绝对不是补一下就可以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补贴农业的必然性和长期性,绝不能被主流经济学所谓的贡献论、供求论、公平论所迷惑。主流经济学连供求规律都没有讲清楚,在他们看来供求平衡就是指供求在商品数量上平衡,他们以为农民与收购所间有相同的讨价还价的能力,他们以为农业资本能像股票资本那样说转移就转移,他们以为农业生产技术也在突飞猛进,现在是亩产3万6了(见《供求关系中的四个维度》一文,http://www.xslx.com/htm/jjlc/lljj/2007-06-18-21834.htm)。主流经济学实际是市场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部分,计划经济学目前是缺位的。主流经济学是一个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的理论,所以我国学者和政府要像美国的那样,要有自己的脑子,要敢于砍掉主流经济学的一只手,要坚定不移且坚定不懈挥舞计划大棒,不断地补贴农业,不断地干预市场,绝不可以为了保护少数人的城里穷人的利益而牺牲多少人的农民的利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4 17:33:00
CCGGQQ如果不提他的那些“规律”,只就事论事,还是能讲出一些道理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4 23:45:00
以下是引用fujo11在2007-12-14 17:33:00的发言:
CCGGQQ如果不提他的那些“规律”,只就事论事,还是能讲出一些道理的。

如果我不提及我揭示的那些规律,那么同一个问题就可以正说,也可以反说。例如,当年要抑制粮价的理由是不公平,城里穷人没有被照顾;近几年要补贴农业还是不公平,农民没有被照顾。如果不讲讲更科学的经济学原理,你如何防止这种正说反说的现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5 08:46: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