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健康老龄化:中、德、日的多学科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德国日本研究所和德国老年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
  会上,来自中国、德国和日本的40位专家学者围绕老龄化背景下个体、社会、经济、技术和政策问题,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和商业、技术应用、政策评估等不同研究领域出发,从中德日的比较视角探讨如何规划老龄化社会的幸福感。与会学者认为,跨国多学科协作对推进老龄化研究、应对老龄化挑战有积极意义。
  在中德日老龄社会展望主题讨论专场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真真指出,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问题,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个人、家庭、社区、地方、国家多层次出发,统筹考虑应对老龄化战略与人口政策问题,其中,针对老年人和其他年龄人群的关系,以及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应向德日等“先老”的国家学习经验。德国全国老年协会主席Ursula Lehr通过介绍德国经验指出,应对老龄化重要的不仅是人们寿命的延长,同样要提高老年人生活的能力,探寻老年人中涌现的新的潜力。
  在关注心理学问题的个体研究单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韩布新的研究显示,中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总分在过去的20年间保持稳定,其中负性体验和负性情感略有增加。德日专家的报告提出,劳务时间的增加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机能和幸福感。
  在社会学研究单元,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左学金在报告中表示,需要通过深化卫生系统改革,将更多的资源更有效地用于预防性服务,以应对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德国老年学研究中心博士Andreas Motel-Klingebiel提出,德国应对老龄化的改革反而降低了社会保障水平、增加了队列间的不平等,给老龄化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来挑战,未来在德国和欧洲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干预;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教授袖井孝子从性别差异的视角提出,改变性别角色隔离的社会结构和规范有助于提高日本中老年男性和女性幸福感。
  在经济和商业问题研究单元,德国马普社会法律和社会政策研究所慕尼黑老龄经济学中心教授Axel Boersch-Supan提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老龄化将改变国际劳动力分工和各国财富分布。
  在技术研究方面,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学者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个人因素和外界促成因素对老年人使用科技有显著影响;来自德国和日本的学者以本国经验说明老年科技产品有助于增强老年人机能,实现健康老龄化。(封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