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234 2
2013-11-25

1、吴敬琏:中国经济内部失衡的表现是过度投资和国内消费不足,投资占GDP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0%左右不断提高,目前已提升到45%左右。而经济外部失衡的表现是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大量积累。内外失衡的宏观经济表现是货币政策运作空间受限、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上扬。

2、樊纲:当前中国最大的经济失衡是储蓄率世界最高,而消费率世界最低。当前,51%的GDP是储蓄,48.8%才是消费,这里面还包含着13%的ZF消费,居民消费只有35%,世界最低。储蓄率51.2%,这是2007年年末的数字,大概是世界最高。从储蓄结构来看,当前居民的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从过去的将近60%下降到了32%,与此同时,ZF加企业的储蓄从过去的40%上升到了60%,特别是企业的储蓄,在2007年的时候高达25%。因此,储蓄率高涨的原因是企业储蓄迅速提升。

3、许小年:关键的不同在什么地方呢?关键的不同在于中国的经济结构本来已经失衡了,这个失衡表现在投资占GDP的比重太高。我们投资占GDP比重45%,这是世界最高的,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而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这块,居民消费占GDP只有35%,美国消费占GDP70%,他有可能太高,但是我们有可能太低,我们只是它的一半,100块钱我们创造的财富只有35块钱用于老百姓的消费,用于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你说这不是结构失衡吗?这个结构扭曲非常厉害。而美国的经济里100块钱里面75块钱用于老百姓的消费。他是有点过度消费,我们是严重消费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四万亿往哪花?当然用在消费上了。投资已经45%,老百姓的消费才35%,100块钱35块钱,所以我们现在四万亿全都花在这个投资上,使得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进一步扭曲。

4、许小年:我记得在2003、2004年的时候,当时我看到经济数据感到很不安,不安的原因就是我们那个时候GDP的增长幅度10%,而我们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每年20%,两倍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固定资产投资意味着什么,固定资产投资意味着新的产能不断投放到市场上去,产能的扩张20%的速度增长,经济的增长率只有10%,这样大的落差一定会造成过剩产能,而过剩产能意味着什么?过剩产能意味着企业的投资无效,过剩了,你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过剩产能意味着投资的无效,而投资的无效最终会反映在哪里?会反映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那就是银行的大量坏账。

5、许小年:在内需方面,中国的消费率在2007年已经下降到35%的超低水平,而其他国家的同一指标大多在70%以上。隐藏在这种不不寻常的消费率背后的,实际上是财富分配结构的严重扭曲。资料表明,居民在国民收入的所占比例不仅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加,反而不断缩小。在1994年,ZF、企业和居民三者的分配比例为18∶16∶66,而到了2005年,这个比例变化为23.8∶16.2∶60.0,居民收入占比不断下滑。

不过,超高投资率与超低消费率的经济增长组合要想得以维系其脆弱的平衡,对外部市场和外部资源的高度依赖就是一个符合逻辑的结果。其在经济指标上的表现,就是中国变成一个外贸依存度奇高的经济体。到2006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达到64%的罕见高度,远远超过其他大型经济体。作为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型经济体,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是非常不寻常的,也是相当危险的。这意味着,中国每1元的GDP就有0.64元是通过与外部经济交换而来的,这也同时意味着,一旦外部消费需求滑坡,中国经济就可能遭遇重创。2008年初冬中国经济的急跌已经对这种危险性做出了经典的诠释。

6、许小年:过去中国经济的增长全靠投资。给大家一个数量的概念,我们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第一驾马车叫投资,现在占GDP42%左右,投资的增长率在过去几年平均每年20%;第二驾马车叫出口,在经济学上的计算只是净出口,净出口去年占中国GDP的9%,而出口的增长平均每年30%多,有些年达到了40%;第三驾马车是消费,居民消费占中国GDP35%,消费的平均增长率大概是在10%-15%之间。有这组数据大家就知道中国GDP的增长,第一靠投资、第二靠出口,消费在这三架马车中是小兄弟,是敬陪末座。现在出口已经负增长了,它由推动经济的强大引擎,变成了拖累经济增长的因素;投资正在熄火,为什么?因为有那么多过剩的产能,但需求在什么地方?市场在什么地方?没有市场、没有需求为什么要投资。现在能够撑起中国经济局面的就剩下消费了,但是当我们需要消费的时候,我们发现消费占经济的比重在逐年下降,这都是要用数据说明的。

7、许小年:对于中国来说,也要调整预期,这个预期是什么?国外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不会像过去那样。中国的出口不会再以20%、30%的速度增长了,只能跟着全球贸易量的增长而增长,全球的贸易量每年增长多少?大致来讲比全球GDP的增长高2-3个百分点,如果全球GDP是4%,那全球的贸易量也就是6%、7%,所以国内还有理由投资每年增长20%以上吗?没有了!企业要调整它的投资计划,投资也不可能20%多的增长了,如果外贸从20%多的增长降到6%、7%,固定资产的增长降到10%,中国的GDP每年还有10%吗?可能只有5%、7%,我们必须习惯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中GDP只有中度的增长,两位数的增长已经成为历史,如果我们展望未来中国GDP增长也许只有5%-6%。5%-6%的GDP增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各位毕业之后找工作就困难了,这个困难今年已经发生了

8、许小年:在过去三十年间平均每年的GDP增长大概在10%左右,这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上是少见的,但不是独有的,日本在战后二十年,韩国在战后二十年都实现过年平均10%的增长,大概高增长持续了20年,所以我们不是独有的,但确实是少见的。这是改革开放获得的经济成就之一,这但这不是改革开放的全部故事,也不是改革开放的终极目标。经济增长我们讲只是一个手段,终极的目标是什么,终极的目标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是发展经济的终极目标。所以要谈应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的贫困人口消失了多少?这是最关键的。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不是太愿意上来就谈增长。

9、郎咸平:据统计,2008年中国贸易占GDP总额的68%,而美国消费信心的崩溃,必然会影响中国制造企业的订单。而一些制造企业不得已将本来用于出口的商品转为国内销售。那么国内的消费到底能不能消化这些产能呢?面对出口企业所面临的滞销局面,中国的普通消费者又能做些什么呢?
我们有接近70%的产能,但是我们国内只有35%的消费。剩下35%是什么呢?就是产能过剩。而这个产能过剩,通过出口,使得美国人透过负债,搞出来了大量的泡沫消费,把我们35%的产能给吸收掉了。这个35%的过剩产能为什么过去不会产生问题,因为它被泡沫消费给吸收掉,可是按照弗里德曼的说法,泡沫消费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已经破裂了。而破裂的直接结果就是直接影响到中国35%的GDP。那我告诉你,如果这是实情的话,你再做基础建设,也无法恢复35%的损失。
请想一想,我们就算是一年之内就把4万亿投下去是GDP的多少?GDP的16%而已,而且还分几年,如果你分两年的话,那只占8%,就算都投下去的话,你也很难弥补35%的消耗跟损失。

10、张维迎:有人说中国人只赚钱不花钱,储蓄率太高。但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家庭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是降低的,从1996年的30%以上下降到2000年的25%左右,之后没有大的变化;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1996年是20%,到2000年只有15%,2005年是16%,远低于印度的22%。当然,中国的储蓄率确实是世界上最高的,但主要原因是企业储蓄和ZF储蓄高,而不是家庭的储蓄率太高。企业储蓄高有一些是合理的,但也有一些是不合理的。国有企业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投资?因为对他们而言,赚了钱不需要分红,不需要交给ZF和家庭,资金成本等于零,甚至是负的(如果预期花不完的钱将来会被上收的话),不投白不投!一方面是无效的投资,另一方面,居民却没钱花。这才是中国的现实。

11、时寒冰:内需不振,根本原因在于民众的购买力跟不上。为什么?
第一,从2003年至今,一线城市的房价涨幅普遍在两倍以上。我国目前的房价,只有高收入者能够坦然承担,而中等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则不堪重负。原本20万元的房价,卖到80万、100万甚至更高,巨额暴利对民众的购买力进行了残酷而彻底的虐杀。在许多城市,购买一套房,相当于吞噬掉一个中等收入家庭数十年的全部收入。他们哪里还有能力消费?至于那些按揭贷款者,在长达10年、20年、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背负着沉重的还贷压力,平常不得不节衣缩食,高房价透支了他们未来几十年的消费能力!我们知道,高收入者的消费,一直是得到最大限度释放的,可挖掘的潜力有限(奢侈品消费对内需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而中等收入者才是消费的主力军,当他们被高房价绑架,就等于扼住了我国内需的咽喉。当一些既得利益集团在掠夺中获取巨额财富的时候,牺牲掉的是民生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消费。
第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中国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当教育、医疗走向市场化的时候,实际上意味着民众负担的加重。2007年5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07年《社会保障绿皮书》。绿皮书指出,1990-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10.2元增加到9421.6元,增加5.24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686.3元增加到4039.6元,增加4.89倍。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分别增加了19.57倍和5.86倍,居民卫生支出的增速远超出其收入增长速度。教育支出同样如此。全国高校的人均学费在1990年时不足500元,到2004年就已经上涨到5000多元,上涨了10倍以上。
社会保障不健全,意味着民众要承担因此留下的巨大缺口,负担本来就加重了,高房价一下子将民众多年的积蓄洗劫一空,而因保障缺位留下的缺口仍要负担,内需还怎么拉动?

12、范志:下图是投资占GDP之比,它反映了中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每年固定资产投资按照GDP3倍的速度增长,在1980年的时候是20%,80年以后每年都在上升,到06年固定资产的投资占GDP51%。这也是为什么老百姓口袋里面可以花的钱、还有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的收入和福利状况跟GDP的增长速度相比,总是要慢很多,因为当期的消费都被用于投资。


13、消费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内消费的贡献只占到38%,其余62%来自投资。这个比例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比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也低了十来个百分点。内需不振,使中国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对外出口,如果出口受阻,中国经济发展的链条在某些环节就可能断裂。

14、亿万、千万富翁这些年来在中国确实越来越多,有一部分人是“富”起来了,可是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财富增长的速度,并没有跟上物价上涨的速度。从中国家庭储蓄近年来的变化就可见一斑。与1996年相比较,2006年中国家庭储蓄在GDP中所占比例,已由20.1%降到15.3%,而企业储蓄率则上升到28.3%,几乎翻了一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众所熟知的高度贫富分化,绝大多数人并无余钱可去消费,连存到银行的钱也相对减少。

15、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5.3%,为和平时期主要经济体的最低水平。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一比重超过50%。与之相比,同期美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则为72%。如果说美国人是过度消费,那麽中国的节俭程度则已达到了新的极限。

16、马光远:经济结构失衡。中国经济外被美国国债绑架,内被房地产挟持,拉动GDP增长的三架马车,该快的快不起来,该慢的慢不下来。内需在GDP增长中的比例下降的很明显。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一直在努力的解决这个问题,但一直没有解决。我们讲国强民不富,从比例上基本可以看出来,ZF、居民、企业在分配格局里面体现什么样的格局?每年9.8%的增长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况?(图表)这是居民储蓄率具体的变化,比日本泡沫经济最严重的时候,或者说日本储蓄率最高的时候要严重很多。另外,房地产的畸形发展不仅透支了中国居民的购买力,造成了对内需的挤压,更造成了中国经济本身完全被房地产控制的局面。目前影响中国经济下滑的因素,就是房地产的萧条。所以到2008年10月22号中央ZF开始救楼市,当然ZF说救楼市的原因不是救开发商,而是救中国经济。2007年房地产本身在GDP增长的贡献超过了1%。中国的所有产业贡献是13%,房地产一个产业贡献是1%,这个比例是严重失衡的。大家说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的经济,绑架还比较轻微,如果它的贡献比例达到1%,还没有考虑到它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如果上下游产业都联系起来看,远远超过了1%。

17、马光远:因为货币是服从于经济,而不是经济服从于货币。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货币政策跑在前面,抢跑,原先是落在后面,现在又跑到前面去。所以钱究竟到什么地方去了,不知道。1月份1.62万亿出来以后,我追踪了一下它的去向,有6000亿下落不明。看一下它会进入哪些地方,最大的可能就是股市。

1月份的财政收入下降很大,但这个下降我认为很正常。为什么?从2003年开始,我们的财政收入增长很不正常,年均20%以上,远远高于GDP增长,更高于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像这种下降对中国的经济未必是坏事。我有一些朋友在税务局里,到今年1月份时,按照往年应该能收5个亿,但今年只有1.7亿。一是进出口下降,环比下降88%,让它再去拉动经济的可能性不大。上星期,我参加龙永图的《论道》节目,说中国经济目前的失衡,龙永图本身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从2001年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们的经济每年20%,甚至30%的增长,把中国经济结构带入比较扭曲的边缘。但他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他认为不是我们的进出口高了,而是因为我们的内需低了。他看到我们在政策上有一个很危险的动向,就是现在开始不重视进出口了,不重视制造业了,不去救企业了。从2001年到现在,我们好不容易积累出这么一个大好的局面,轻易的放掉以后,后悔都来不及。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759c830100cyya.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12-14 20:32:26
赞一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15 18:00:56
讲中国经济结构内外失衡我同意,可是如果认为失衡盲目结构调整是不可取的。一定要认清我们经济失衡的根源是什么。一切的根源在于二元经济结构,8亿农民5亿市民,典型的城乡2元经济结构,我们处在刘易斯所描述的经济起飞阶段。农民可以自给自足,再加上农业边际报酬递减所导致的农民收入水平低,所以农民消费水平是很低的。至于那5亿市民消费也是不能指望的,因为收入水平的拉大和国内因为外汇占款导致的流动性泛滥,价格被冲高了,还有房价也是种拖累。所以在经济起飞阶段消费水平自然低,收入增加消费才能增加,就业增加收入才能增加,可是因为国内消费低怎么才能增加就业呢?只有出口,出口才是解决经济起飞阶段悖论的钥匙。另外即便我们出口增加就业增加了,实际工资现阶段也不会增加,因为大量的劳动供给需要很高的需求水平才能出清,只有到了刘易斯第一拐点时实际工资才可能是上升的。总之,要改变国内消费过低的情况必须增加出口,出口是因消费是果。我们人均收入不到5000美元,还没有达到罗斯托所说的群众大规模消费阶段。美国之所以可以那是因为它已经到了那个阶段,而且美元是世界货币并不畏惧双赤字,当我们还是半殖民地的时候这些发达国家正在走我们现在起飞阶段的路,所以消费低不能过分苛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