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773 12
2013-11-26

今天(10/31)有幸去听了哈佛商学院 Clayton Christensen 教授的演讲。Christensen 最为人知的就是“破坏式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理论。在创新界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丰功伟业请看维基百科,我就不浪费大家时间。

破坏式创新我多年前就如雷贯耳。但第一次现场聆听本尊解释,还是特别有临场感。而且这一次 Christensen 阐述的破坏性创新模型比我印象中的更细致,更复杂。Christensen 教授在这多年之间罹癌、抗癌,还是致力于推广这项观念。看着他在讲台上略带疲惫、偶尔咳嗽的演说,少了几分名教授的气势,却多了一份使命感的坚定。

三种创新

Christensen 用历史开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经历了 9 次衰退。前 6 次美国都能快速复苏,但后面 3 次的复苏时间却越来越长。为什么?Christensen 认为是因为美国创新的齿轮松了。

原本美国的创新齿轮有三部分,缺一不可:(1) 新市场创新(Market-creating innovation),(2) 维持性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3) 效率型创新(efficiency innovation)。请见下图:


新市场创新


新市场(Market-creating)创新的例子是 PC。一开始 PC 市场仅有大型电脑市场(mainframe computer),仅限于最有钱的人才能购买,也就是最内部的圈圈。

随着技术的进步,造成产品的成本降低,新的市场出现了,也就是市场扩大到了外面的圈圈。于是 PC 出现了,让数千万人都能拥有电脑。到后来智慧型手机出现,价格更低了,于是数亿人都能拥有电脑装置。

新市场创新的另一个例子是汽车。一开始汽车贵得不得了,只有有钱人才能拥有。直到亨利福特出现,生产出 Model T,从此开拓了大众汽车的市场。

重点是,由于新市场创新能够创造更多客户、更多产品,因此新市场创新能够创造就业。换句话说,新市场创新是经济能够由衰转盛的关键。

此外,新市场创新由于挑索的是未知,因此需要耗费资金(capital)。投资资金才有可能找到、开发、占领新市场。

维持性创新

维持性(sustaining)创新就是将一个产品进步的创新。例如 Toyota 每年改版一次 Camry,每一次都是维持性创新。这类创新提升了产品的价值,使得人们拥有更好的产品。我们身边看得见的大多是维持性的创新。

但维持性创新的特色是新产品取代的是旧产品。换句话说,新的 Camry 取代的是旧的 Camry,市场总量不变,因此不会制造就业。它可以为企业带来利润,却不会提升整体经济。

同时,维持性创新所需的资金相对较少。

效率型创新

效率型(efficiency)创新顾名思义,就是提升效率的创新。最明显的例子是 Walmart。Walmart 经由不断的调整供应链、仓储等,不停的提升效率,降低价格。

效率型创新的特色是会消灭工作。由于效率提升了,多余的人力便被释出了。同样的,资金也会因为效率的提升而释出到市场上。因此效率型创新跟新市场式创新正好相反:前者消灭就业但释出资本,后者制造就业但消耗资本。

我们再看一次刚刚那张投影片:


在 Christensen 眼中,原本资金(蓝线)的运转完美的周而复始;新市场创新创造就业,消耗资金 –> 维持性创新不增不减 –>效率型创新则消灭就业,释出资金。最后释出的资金又投资进新市场创新,再次制造就业。美国经济就在这引擎运转中越跑越快,快速甩开其他竞争国家。(PS:这观念是美国近代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典范(paradigm),也是为何 Christensen 备受推崇。)

但为什么忽然这引擎脱链了呢?Christensen 认为是一群财务邪教人士的罪过。

财务邪教的误导指标
Christensen 认为在 1980 年代,突然商业世界由一群商学院教授、私募基金、创投把持发言权。这些商业世界的“主教们”忽然不再用钱评量企业,反而设计了很多比例指标(ratio)来评量企业。例如 RONA(Return on Net Assets)、IRR(Internal Rate of Return)等。



这些比例(ratio)指标的特色就是有分母与分子,因此给了企业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例如 RONA 要提高有两种方式:要嘛是提高分子,也就是提高营收,这很正常;要嘛是降低分母,也就是减低资产(asset)。这就有很多学问了。

他举的例子是华硕取代 Dell 的故事。

当年,华硕只是一家帮 Dell 生产电路板的公司。有一天做着做着,它跑去找 Dell 说:‘喂,不然你把主机板也给我做吧。反正这是我的专长,不是你的专长。我们分工更好。’

Dell 的分析师算了算,觉得可以耶。于是把主机板交给华硕作。如此一来,Dell 的营收没有减少,但资产却降低了,因此各种比例指标都提升了。华硕赚了更多钱,皆大欢喜(?)

过了几年,华硕又跑去找 Dell,说:‘喂,不然你把电脑组装也给我做吧。反正这是我的专长,不是你的专长。我们分工更好。’

Dell 的分析师算了算,觉得可以耶。于是把电脑组装也交给华硕作。如此一来,Dell 的营收没有减少,但资产降低了,各种比例指标都提升了。华硕赚了更多钱,皆大欢喜(?)



大家应该都记得,每隔几年华硕就从 Dell 手上要到新的工作。Dell 也就陆续把供应链、维修、甚至电脑设计都交给华硕负责。Dell 的营收没有减少,但资产降低了,各种比例指标都提升了。华硕赚了更多钱,皆大欢喜(?)

到最后,Dell 只负责品牌,而华硕负责所有从生产到维修的工作。

于是有一天,华硕跑去找 Best Buy,说:‘喂,不然你别跟 Dell 进电脑了。我直接卖给你,用什么品牌都可以,只收 10% 就好。’终于完成华硕干掉 Dell、自成品牌的大计。(PS:鸿海现在去大陆开电脑城,某方面来说就是继续干掉 Best Buy。)

Christensen 说:‘华硕说谎。’华硕这一路从 Dell 接收的业务并不是华硕的专长,而是 Dell 太懒惰,不愿意自己去巩固这些能力,于是给了华硕培养实力的机会。

Dell 一路都被错误的指标蒙蔽,还以为自己越来越有竞争力,殊不知正在被一路吞掉竞争力。

(补充:很多评论说这一段,说Dell 和华硕(Asus)的策略怎样怎样。想知华硕干掉Dell之后如何?参考一下台湾双A之一,宏碁(Acer)的现状吧。http://blog.renren.com/blog/234174105/916776397?bfrom=01020110200)

过多的资金,缺乏投资的创新
回到经济引擎的投影片。Christensen 认为正是因为这些错误指标的误导,造成资金不愿意投入辛苦、耗费资本、风险高的新市场型创新,反而一直投入效率型创新。因为减少资产就好啦!何必这么辛苦开发新市场呢?


请看中间下方循环的蓝线,即是资金回到效率型创新。

等到资金还是满溢出来,这些资金就满溢到衍生性金融商品(derivatives)的游戏里。这些钱更无法创造就业,造成市场上资金淹脚目。

齿轮松了,自然美国经济越来越难由衰退中走出。

创新的规则反转 — 人才最有价值
当市场上充满资金时,瓶颈资源就不再是资金,而是好的人才。资金太多了,浪费一些可以忽略;但好的人才相对稀有。于是创新的过程不再是资金消磨人才,而是人才消磨资金。好的人才手上有大笔资金去尝试。(PS:不确定是不是在解释矽谷、创投的兴盛。)

外包启动破坏性创新
从上述华硕取代 Dell 的例子,可以看出外包(outsource)常常是启动破坏性创新的因子。下图的投影片描述了许多公司一步步被其外包的公司吞食的状况。(自己看!)



企业如何发动破坏性创新
有点突然的,Christensen 开始转向解释作为企业,该如何发动破坏性创新?如何在大型电脑(mainframe)的时代决定不再比赛更强、更贵的电脑,转而投向更大的 PC 市场,又在 PC 市场转而投向智慧型手机?

Christensen 指出,不要从产品出发,而要从使用者要完成什么(the job to be done)出发思考。他举了一个奶昔的例子。


图片来源:Doug DuCap Food and Travel

有一天 Christensen 被麦当劳聘(应该吧)聘顾去提升奶昔的销量。于是他派人坐在餐厅里观察哪些人会买奶昔。

他们发现每天第一波奶昔的购买高峰在早上 8 点以前。而且买的多半是男性、只身来店、买了上车就走。于是他跑去问这些消费者:‘你们买这杯奶昔干嘛?’

这些消费者无法说出明确的答案,但从答案中浮现一个共同的场景:‘喔,因为我刚开了好长的一段路,接下来还要再开好长一段。右手开车,左手空着都不知道做什么。这杯奶昔正好可以拿在手里,肚子饿的时候可以填填肚子,也比较不会睡着。’

Christensen 又问:‘那如果不买奶昔,你们会买什么?’他们说:‘喔,香蕉吧。但香蕉一下就吃完了。’

‘还有呢?’‘甜甜圈吧,不过会吃得满身都是。’

‘还有吗?’‘Bagel 吧,不过比较没味道。’

‘还有?’‘嗯 . . . 巧克力棒吧。不过吃完都觉得很有愧咎感,太不健康了。’

于是 Christensen 归纳出,奶昔要完成的事(the job to be done)就是帮助这些驾驶维持清醒、暂垫肚子,而且奶昔不论在口味、食用时间、清洁、方便性都有超群的优越性。

于是 Christensen 协助麦当劳设计出黏稠性更高(可以吃更久)、含有小果粒(提高饮用的惊喜)的奶昔,并且设计快速结帐系统,方便驾驶快速上路。原本跟汉堡王、肯德基竞争的奶昔,忽然发现真正的竞争市场是香蕉、甜甜圈、巧克力棒。

创新式破坏的四个步骤

Christensen 发挥教授的专长,将创新式破坏拆解成四个步骤:

● 要完成的事是啥?例如:学生上大学搬新家
● 购买与使用的经验为何?例如:一次到站买齐
● 如何融入(integrate)消费者经验?例如:出现在学生找家具的过程
● 提出品牌。例如:脑中马上出现 Ikea 品牌



纽约时报代表的媒体困境

最后,我最有印象的是 Christensen 讨论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面对的困境。纽约时报面对的困境也就是传统媒体的困境。

原本纽约时报保持一个维持性的创新模式;但在网路出现之后,却发现它原本满足的其实是很多非常不同的 job to be done。这些事都被不同的创新型破坏攻击。



纽约时报原本满足的 job to be done 被以下网路取代:

● 买卖汽车:被 autotrader.com 取代(台湾?)
● 职缺媒合:被 Monster.com 取代(104)
● 买卖房子:被 Realtor.com 取代(永庆房屋)
● 放松:被电视取代
● 即时商业新闻:被 Bloomberg 取代(台湾?)
● 深入知识:被经济学人取代(台湾?咳咳)
● 在琐碎时间保持生产力:被 Metro 取代(捷运爽报、旺报、Upaper)
● 买卖东西:被 Craigslist 取代(Mobile01?)

纽约时报被从各方面攻击,该怎么办呢?这大概也是主办单位 — 天下文化 — 很想知道答案的问题。Christensen 倒没有明说,只是提到既有的领先者很难抛下原本的市场,发动破坏性创新。

结语 — 媒体的破坏式创新

如果复习 Christensen 这套包含三种创新,以及资本该如何创造就业的架构,其实很容易看得出新加坡比台湾更信服这套理论,或者说是实行的执行力更强。同一套理论,明摆在那里数十年,不信当然可以,但也没有提出更好的替代理论,不实践是很奇怪的。

Christensen 还聊了一些有趣的题目,包括联发科的优势、苹果的衰败、服务业(旅馆)的竞争方式、哈佛商学院面对线上教育的挑战等等,但我就不特别写了。

我当然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特别是觉得上面最后一张投影片的拆解还不够完全。不过有一点我同意,就是能成功挑战既有媒体模式的,是能把原本需要高价才能获得的东西提供给更多人的企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11-27 10:06:49
好文章,深受启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7 16:43:58
不错,感触很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7 16:52:19
不知道说什么了 非常棒   奶昔真正的竞争市场是香蕉 甜甜圈 香蕉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7 20:24:55
Christensen 阐述的破坏性创新模型比我印象中的更细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30 15:59:20
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