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这篇文章写了有些时间了,对于这本书的感情却在逐渐升温,这是一本好书,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 )
约翰.克里斯多夫
有的东西也许永远都不会改变,不过这倒正好。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描述:太奇妙了!
最近乱七八糟的东西读了一大坨,就好像回到了儿时,躲在被窝偷偷的看好不容易从同学那里淘来的365夜、格林童话、故事会……,而且最令人惊奇的是,看到兴奋的地方,自己会像受惊的小鹿,既好奇,又有点儿惊恐,这种欣喜之情与惴惴不安,恐怕是不足为外人道的了哟。
好了,向来不咋喜欢在网上写啥东西的我,也忍不住了,日记的东西是给自己看的,不过好的东西应该给大家分享,这又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啊,呵呵!
写点什么了,自知文笔不好,思维还不够通畅,但是心中却满是欢喜,这种感觉藏在心理,自己偷着乐可不是我张某人的习惯,哈哈!
那么言归正传,回到主题吧。既然题目是约翰.克里斯多夫,那今天的主角肯定不是我啦,想和大家分享的倒是我和他的邂逅、相识(不过我和他肯定还没成为老熟人,这个得有时间和思考的磨合的啦),以及自己的一些肤浅的看法吧,知道不少高人也和他熟识,那么有机会与前辈切磋切磋,这个事情肯定不坏的啰!
这个世界的事情可能真的很奇妙,有的东西,不经意就会让你碰到的!相信我,这句话是有道理的。邂逅《约翰.克里斯多夫》,可不是在高中,不过估计上课打瞌睡的时候,我那“可爱”的高中语文老师一定讲过: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之经典的了。前一段时间,看经济观察报,碰到了一句话,是克里斯多夫说的:一个人出生以后,在幼年的时候他被各种谎言所填满。当他觉醒的时候,当他成长起来的时候,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呕吐,把这些谎言都呕吐出来,重新开始。当初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完全的被震撼了,心想这是什么人啊,这句话,对自己简是当头棒喝,不过这个当头一棒却不坏的哦。这样的邂逅,有点不够传奇色彩的了,well, who cares,反正,我是在心头惦念这一个东西了。
期末,复习英语的百无聊赖中,我去川大东区书店闲逛,不过,说真的倒也不是闲逛,淘淘书这是直接的目的啦,运气不坏的是,约翰.克里斯多夫,最后一套,被我撞见了,心中的狂喜是忍不住的了。淡绿色的封面,甚至绿的有点泛白(主要是书的年代有点久远,加上碰上我们国家刚改革开放,新与旧的重合,读者自己可以现象的了)在书面的正中,有一只正在燃烧的蜡烛,蜡油沿着烛身,在不断的滴下,然而火苗却在往上窜着……我拿着这本书,绕着体育场旁边的那条稍显嘈杂的小道(因为此时正好响午,人相对而言较多),慢慢的走着,先看了译本序(因为朋友给我讲,她看了译本序后感觉很震撼,不过我这榆木脑袋还没有体会到的了,不知道傅雷的译者序是什么样的,反正我没看到)。序言罗大冈写的,给我描述了个大概,但有种计划的气氛在里面,有点束缚,这是我不喜欢的。走到体育馆旁边的一幼时,我估计自己是走不动了,那就坐下来吧,我完全的被这个故事给吸引了(对不起诸位读者了,我看书看重的是一种感情,一种因为有主人公的爱在里头的情节,所以,我不管语言、表现形式、艺术手段……否则那么多的语言工作者怎么生活呀,呵呵,为人要厚道,不能抢人家的饭碗啊!而且,我喜欢欣赏,那更自在)。当我看到小克里斯多夫在去鲁秋莎(他的妈妈,是一个厨娘)的东家家里被人欺负的时候,我拳头抓的紧紧的,哭了。特别是当他的妈妈在那帮人的面前居然是指责自己的儿子时,我很忐忑,很恐惧,大人的世界怎么能够这样呢?!
具体的故事情节我不和大家一一描述了,因为我描述出来的和你的感受肯定不同,越俎代庖这种事,我是不干的。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以下的几个我很受震撼的地方:第一个是安多纳得的转变;第二个是克里斯多夫的爱,还有就是我莫名的喜欢的一章:燃烧的荆棘(因为这套书我才只看了一遍,所以这种说法更确切一些,更何况,这套书中我喜欢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好多的地方我都被震撼……还有,这也是我相当的费解的一章,读着的时候觉得自己的感情在起哄)。首先声明一下,我写东西向来有个习惯,不管各位能否接受了哈,我在写的时候全凭自己的感情和回忆做主,我是不会去查原文的,否则写东西的乐趣就被破坏殆尽了,况且,这不是写论文,我要的也就是一种对自己的感觉的判断,以便我再次看时,我会看到自己的成长,用一个单词来形容,那就是“巴适”(在英文中叫sensational)!
安多纳得的那一章我是哭着看过来的,我哭并不完全意味着我很难受,当然难受的成分肯定是少不了的,但是我哭还有一种是喜悦,一种知道原来生命还可以如此这般的狂喜,另外还有一种是悲喜交加的怅然。尽管我不想对罗曼.罗兰的写作手法做任何的分析(这不是我这个门外汉所能够染指的啊),但我还是不得不迁怒于作者的残忍。这个地方得稍微解释一下,安多纳得最早是作为一个去德国家庭女教师的形象出现在文中出现,她在一个音乐会上被好意的克里斯多夫伤害。我之所以要迁怒于罗曼.罗兰,是因为,他让我对这可怜的女子没有重视,我把她看成是克里斯多夫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在那时我只是去同情和佩服克里斯多夫的际遇,随着克里斯多夫的力而盲目的乱转,却完全忽视了这个可怜的女子,因此我为自己的这种不负责任,自己的淡漠而不安。(尽管如此,我在看安多纳得这一章之前,脑海中一直仍有有一个清瘦的穿着黑色衣服的年轻女子,隐忍而安静,这不一定是书中的描述,但这是我的感受)。安多纳得和奥里维是兄妹,儿时有着舒适的环境,安多纳得也和所有的贵族小姐一样,在奢华的生活中过着浮华但却空虚的生活,然而命运的急转,让原本在柔和的阳光中生活的他们却被抛进了黑压压的乌云之下。作为银行家的父亲因为被骗而破产,最后走向了自杀之路,可怜的孩子们不得不在母亲的带领下,在一个清晨(毋宁说那是黑夜,这是读者可以想象到的)离开了他们曾经生活的乐园,前往了巴黎。在我的想象中,我以为安多纳得会沉沦,然而当母亲病逝后,挑起生活的重担的确实这个娇弱的女子。我不得不再次的迁怒于罗曼罗兰,因为明明在那个街口,在那个濛濛的雨天,克里斯多夫就要和他曾经伤害过的这个女子相遇,然而他们却错过了,而这一错过也就成了永别。安多纳得放弃了自己的青春,成就了弟弟奥里维,这份爱让我感动,但是她的离去却是让我伤心的,我也确实很难受。不过生活就是这样的,任何人都不能向生活要求什么,人们所能做的就是这样的生活,用自己的爱和全部的力去生活吧。我为安多纳得感到喜悦,因为她真的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她让我知道一个骄傲的公主经过生活的磨练,如何成为了一个生活中的强者,这是让我狂喜的。但是我也不能原谅她,其实她可以再坚持一下的,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的生活了呢?在她和奥里维去瑞典的旅途中,我似乎又看到了那个生机盎然的她在出现,然而最终她却放弃了,这让我感到无限的怅然。在这一点上,她缺少的就是克里斯多夫的那种力,那种坚韧,而这归根到底是对生活的爱,她把爱倾注到了奥里维那里,而生性消沉的奥里维在贪婪的吸收了姐姐的生命力后却将自己的沉郁灌输给可怜的安多纳得,哎,这可怜的女子,她不知道,她是有生命力的。我怜悯这可怜的女子,但是在我的心中,她还是不够的(写下这句话,不知道读者能否懂得,慢慢体会吧,毕竟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告别这个让我感情很矛盾的安多纳得吧,起码现在让我自己舒缓一下,这个可怜又可敬的年轻女子。也许下一次,当我重读之后,我会有更深的理解吧,hope so!另一个让我不得不提的是克里斯多夫的爱(这包括友谊和爱情,至于亲情,我还没揣摩透,因为在亲情里面,你似乎可以感觉到的是一种对于他的母亲、还有他的高托佛列特舅舅以及他的爷爷的爱,但这似乎又不足,我又好像明明还能够感受的他对于他的祖国的热爱,这里面又似乎有一种哀其不争,怒其不幸的感觉,但似乎又不是,我现在还不能把握,下回分解吧)。其实,也正是在这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自己以前是多么的肤浅,真正的友谊和爱情可不是我曾经想象的那个样子,而且生命中,只有友情和爱情这也是远远不够的。克里斯多夫是不缺乏爱的,尽管生活窘困,他总是能够找到爱,因为他是音乐的化身吧(这里,我更愿意把音乐理解为一种生命的象征,读者就见仁见智了吧),在音乐的世界里,没有爱是无法生活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爱都能让音乐湍流不惜。
在克里斯多夫少年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朋友(我忘记了这个朋友的名字,我也庆幸自己没记住),他完完全全付出爱,这个世间最珍贵的礼物,而那个小男孩是不配与克里斯多夫交朋友的,因为他不够强,他不能为自己做主,这也是我所鄙视的,读者有兴趣自己去看吧。当然,支撑这这个伟大音乐家的生命的还有就是“爱情”,在看完了全书之后你会发现,这是他生命中一定会经过的一种狂野和骚乱,但是这只是一种经过,因为那不是真正的爱情。克里斯多夫获得的真正的爱情是他的“错过”,当然,这种说法也不够准确,因为他确实什么都没有错过,毕竟他和她(指的是葛拉齐亚)一直心灵相通,尽管他们一直没能在一起,而事实上他们却无时无刻的不再一起的。因为他们的爱是建立在自由和独立之上的,是建立在一种对生活的思考上的。可能读者要犯疑了,友谊呢?友谊?!
这可是克里斯多夫的生命啊,起码我是这样理解的。他和奥里维的友谊是我最歆慕的,因为两个人,在已经过了少年的那种狂躁之后,在茫茫的人海中;在追寻着爱和真理;在向往这自由和独立的信仰中(这种说法是有待推敲的,因为,对于奥里维,我感觉自己不能认识他,他的信仰我现在还没有揣摩透);不由自主的走在一起,机缘巧合,“可怜”的安多纳得(其实从这一层面来讲,我认为安多纳得是不可怜的,她很幸福,因为这样的友谊是爱的完美的表达)是他们的牵引,他们相遇了,而且彼此不能分开。友谊是令人快乐的,当然这只能是真正的友谊,否则的话,只能成为彼此的羁绊。他们两的结合是创造力的极大爆发,作为音乐家的克里斯多夫和作为诗人的奥里维共同创作的是生命,而这生命以德国和法国为表现的形式,在实质上毋宁说它代表的是整个世界的生命(我不知道这样的理解对否,但起码我认为他俩的结合不仅仅只是音乐和诗的结合,毕竟,我们得承认,音乐和诗这都是人类的生命的音符)。我前面已经提到,在生命中仅仅有友谊和爱情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友谊和爱情可能消逝,但对于生命的爱是不可能消逝的,而生命的爱的源泉则来自于对于人的关怀和热爱。也许有读者要怪我硬要把这和政治、经济扯上关系,其实这可不是我的本意,因为细心的、热爱生活的读者自会发现,在生命中;在人类的生命的起源中;在人类生命的这条绵延不息的长河中,因为人的力量,因为创造的飞扬,我们才得以绵延。约翰.克里斯多夫的爱是向着生命的,他的力量来源于群众,请不要小觑这个词藻,这个词是很伟大的,而且我更愿意把群字去掉,读者可以发现,“众”字是多么的有力量,又是多么的有智慧,一个人是不能聚沙成塔的,而很多人在一起,智慧、创造就会迸发!克里斯多夫代表的是一种德国式的古老而安静的智慧(从高托佛列特舅舅对他的音乐的启发是不难看出的,而我认为其实高托佛列特代表的应该的是一种文化观,这个问题还有待思考,我点到为止吧),而奥里维代表的是一种法国的布尔乔亚的智慧(这是一种外柔内刚的生命力),这二者的结合是更加强壮的生命力的爆发,同时故事写于20世纪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夜,这种寓意我想读者应该能够体会的吧。
似乎还要好多想向大家吐个欢,但此时头脑已经不能自己掌控了,看来该停笔了吧。毫无疑问,这是一篇很美的音乐诗般的作品,不知道这样的比喻是否合适,但我愿意这样写,她美的动人因为她是关于生命的,是关于真的,正如Keats在《希腊古瓮》(Ode on a Grecian Urn)的最后数行诗句:“美即是真理,真理即是美——一切尽在此,这世上你们每人都知道,你们每人所必须知道的也尽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