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据12 月20 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为贯彻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 年12 月21 日起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
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提高到4.14%,上调0.27 个百分点;一年期贷
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7.29%提高到7.47%,上调0.18 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
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此次调整有利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
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
事件背景
2007 年以来,宏观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的势头,受食品、能源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居民消
费物价指数不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加大。为此,人民银行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先后
10 次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5 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多次启动定向票据和
特种存款等货币政策工具。
政策层面:
12 月3 日至5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
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求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由“稳健”变为“从紧”,代表了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重新认识,
央行调控思路也由此有所改变。
12 月5 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党委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
实的具体措施。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实行从紧的货
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流动性管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
成机制,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数据层面:
据央行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宏观经济热度指数持续攀升,第4 季度达到18.4%的历史峰值,
主要原因是企业家认为经济偏热趋势明显。第4 季度企业家认为宏观经济“偏热”的比例,由上季
度21.1%,升至本季度的21.6%,逐渐逼近1993 年第3 季度经济过热时期22%的水平,为历史次高。
随着企业家对经济偏热担忧的加剧,企业家信心指数不断滑落。
随着不断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对银行贷款掌握偏严感受渐强。本季度调查有25.1%的
企业家认为银行贷款掌握“偏严”,比上季度提高3.5 个百分点,是近两年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
反映企业支付能力“较强”的占比,从上季度的历史高位回落至31.0%,比上季度下降1.4 个百分
点。可见,持续攀升的存款准备金率通过银行中介已经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存款准备金率
继续上调的空间不大。
请务必阅读最后一页免责声明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2
行业研究/点评
在国内物价水平存在上涨压力、国际环境趋于复杂的背景下,为引导公众通胀预期,发挥价格
杠杆的调控作用,人民银行决定此次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
首先需要界定一个概念,此次基准利率的变化有升有降,因此不能简单视为加息而应该是调整。
我们认为,货币政策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此次调整属于不对称微调,考虑了存款和贷
款不同期限结构的差异性,考虑了不同货币层次(M0,M1,M2)的之间融合性,显示货币当局宏观调
控艺术的改进。调整后,三个月的定期存款利率3.33%,而活期存款利率仅为0.72%。调整目的之
一就是控制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引导居民更多地存放短期定期存款,而不是鼓励以活期存款形式持
有货币财富,这有助于提高当局调控流动性的主动权和银行业经营的稳定性,缓冲巨量资金为逐利
而跨市场无序流动,譬如,减缓打新资金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一方面,定期存款利率向上调整大于贷款利率调整,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有所缩小,对收入来源
过于集中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占比小的银行不利。另一方面,今年以来由于存款活期化因素,在银
行的负债结构中活期存款占比均有所提高,而活期存款的利率下调,有助于降低银行的资金来源成
本。
为了降低企业(尤其出口导向的制造企业)的资金成本以缓冲人民币升值对利润的侵蚀,长期
贷款幅度小于短期贷款调整幅度,这有助于在控制流动性的同时引导企业进行长期的技术更新改
造,避免经济的“硬着陆”。
本次调整对改变负利率状态会有所裨益,对改变通货膨胀预期也有积极的意义。
考虑特别存款将于12 月27 日再次启动实施、年内第十次存款准备金将于12 月25 日开始上缴,
以及年底节前因素,前期调控政策的累积叠加影响不容忽视。
请务必阅读最后一页免责声明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3
行业研究/点评
综合而言,我们认为,各方关注已久的靴子终于落下,多月以来影响市场心理因素暂时得以缓
解,市场可以籍此轻装跨入200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