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雾霾等大气污染事件进入高发期,《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等政策陆续出台,治理大气污染迫在眉睫。
从源头上来看,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是造成我国雾霾等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2012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约占68.46%,石油消费比重约为17.69%,天然气消费比重约为4.75%;煤炭消费比例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约39个百分点。煤炭燃烧后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转化为PM2.5,后者是我国大气污染的防控目标。
因此,调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表1: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图表2:2012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提高我国油气资源的消费比例是当下解决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国内油气资源产量有限,产量增速远低于消费增速,我国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为缓解这一矛盾,有效途径之一是增加油气进口,但2012年我国石油和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56.42%和26.19%,较高的油气对外依存度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增加国内油气产量迫在眉睫。
图表3: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

根据BP2013《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2012年石油探明储量为24亿吨,储产比为11.4;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为3.1万亿立方米,储产比为28.9。而截至2012年末,世界石油储产比为52.9,天然气储产比为55.7。我国油气资源的储产比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长远来看,以下三种途径将是增加我国油气产量的有效途径:一是提高老油田的采收率,二是加大海上油气资源的开发力度,三是开发非常规油气藏。下面我们将对各条增产途径的可行性逐一进行分析。
提高老油田采收率空间大。目前,我国中石油公司除了大庆油田外,其他油田平均采收率仅为地质储量的25%(2011年),与大庆油田主力油区采收率56%的水平相差31个百分点,提高采收率有较大空间。另据相关预测表明,中石油老油田2020年采收率将达到45.5%,2030年以后达到50%。而根据中石油重大开发试验和“二次开发”示范证明,以我国探明剩余可采石油储量20亿吨计算,如果采收率提高1个百分点,则可多采出石油2000万吨。
增产技术较为成熟。我国目前常用的较为成熟的油田增产措施有:酸化、水力压裂、防砂、补层(射孔)、堵水、侧钻、分层注汽、大修等,国外较为成熟且环境友好型的CO2驱油技术将是未来我国的主体技术之一。
实践已证明老油田提高采收率效果好。2005年,我国中石油公司就提出并且实施了“老油田二次开发”工程(本质就是提高采收率),使我国的辽河、玉门、扶余、克拉玛依等老油田又重新焕发青春。此外,近年来,我国大庆长垣老油田采用二次开发技术已显现优势,水驱年产油量在“十一五”前四年平均减产幅度为148万吨,2010年减产幅度控制到97万吨,2011年减产幅度缩减到7万吨,基本实现稳产,这让有着50多年历史的大庆长垣老油田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我国海洋油气丰富,深海资源占比高。按照2008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石油资源评价结果:中国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吨,占全国石油资源总量的23%;海洋天然气资源量为16万亿立方米,占总量的30%。而当时中国海洋石油探明程度为12%,海洋天然气探明程度为1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海洋石油平均探明率为73%,世界海洋天然气平均探明率60.5%)。在上述中国海洋的油气资源中,70%又蕴藏于深海区域。
海上油气产量快速提高,2015年目标是6000万吨油当量。1985年,我国海洋石油产量仅为8.5万吨,1997年达到1629万吨,2010年油气产量高达5180万吨油当量,成为我国“海上大庆油田”,近10年来,我国新增石油产量的53%来自海洋,2010年达到85%,海上油气的勘探和开发是近年来我国原油产量增长的主要成分。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力度,稳步推进近海油气资源开发。提高渤海、东海、珠江口、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等海域现有油气田采收率,加大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依靠技术进步加快深水区勘探开发步伐,提高深远海油气产量。到2015年,争取实现新增海上石油探明储量10亿—12亿吨,新增海上天然气探明储量4000亿—5000亿立方米;海上油气产量达到6000万吨油当量。
高端海工装备制造能力逐步加强,步入深海资源开发新时代。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海洋石油工业体系在技术水平、装备水平、作业能力和管理能力方面均处于亚洲前列,我国在500米以内浅海油气开发技术方面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成为全球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的主要生产国,高端海工装备的制造能力也逐步加强。(1)我国已经是世界上自升式平台的主要建造基地之一;(2)我国FPSO(浮式储油卸油装置)整体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在某些领域达到领先地位;(3)我国自行建造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目前在珠江口的水深达1500米的荔湾6-1-1油田钻探作业的事实,标志着我国跻身世界深水油气勘探装备的领先行列;(4)2009年由我国为挪威建造的全球第一艘圆筒型海洋钻井平台“希望1号”(SEVANDRILLER)正式交付使用,为在深海恶劣环境条件下进行深海钻探作业提供了另外一种可供选择的实用装备;(5)2010年8月,采用DP-3动力定位的世界上最大深水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在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开工建造,该船的建造打破了韩国垄断全球深水钻井船市场的局面。(6)2012年,我国首艘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建造竣工并赴南海荔湾3-1气田1500m深水铺管施工作业,使我国深水油田开发的配套能力有了巨大提升;(7)2012年5月,由我国研制的深海水平定向钻井系统海试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深海钻井领域取得突破性技术进展;由此,我国已步入开发和利用深海的新时代。
随着我国制造高端海洋油气钻探、开采装备能力的逐步加强,我国在深海油气开发方面也取得了成功的探索。南海深水区域是我国深水油气开发的重点区域,荔湾3-1气田是我国在南海第一个投入开发建设的深水油气项目。中海油相关领导在“2013中国海洋油气水下技术国际峰会”上表示,荔湾3-1气田设计最大产量可达120亿立方米,该项目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实现投产,投产初期产能可达到36亿立方米。预计未来5-10年内可达到高峰产能。
仍需加强科技攻关,以及财税优惠政策的支持。尽管目前我国已在深海油气开发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国外发达工业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要实现我国深海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如从国家层面制定我国深水资源开发战略,攻克技术瓶颈;研发成套的深水勘探开发工程技术装备,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实现自主开发南海深水气田的能力;出台深水油气开发的财税优惠政策,克服我国深水开发的高成本问题。
综合来看,我国现阶段已基本具备了深海开发的能力,正向海洋强国的方向大步迈进,未来几年我国海洋油气开采将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