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4826 1
2013-12-04

今天在网上浏览,无意间看到这篇文章,又想起了在川大求学的一幕幕,古在此PO文,也希望能够勾起大家对于半世纪以前大学的认知。


若讲幸运数字,68的寓意为‘顺’和‘发’,应该算最好的幸运数字。但对68届毕业生,无论大学、中学,这届毕业生可算倒霉透顶。六八年底的上山下乡、面向最边缘和最艰苦的地方,分配方案之孬是空前绝后的,前面的66、67届及在后的69、70届都比我们好得多。留大城市绝望,结合专业是奢望!按当时搞毕业生分配的人透露:“我们并不需要这些人才,上面的精神是只要有个单位能给他们发工资就行了!” 所以,68并不幸运,而这个数字,是在文革后期强加在我们身上,当时大学习惯按进校年编级,我们63年进入大学的都叫63级,63才算我们的幸运数字。

     1963年,是大跃进及三年困难时期后的转折年。经过三年的饥肠辘辘活下来,到基本可以温饱,又能考入大学的学子们,脸上露出了多年难见的红晕。经过两次教育调整和压缩,能参加高考的学生降到最低点。就我所在的资阳中学,是当年全县仅存的四个高中班,应届考生仅两百左右。据进校后宣传部长谭洛非所作新生动员报告得知,当年全国大学录取率为5%,全国招收高校毕业生仅九万人(但有同学记的数字是十一万,但录取率没有错),似乎能入川大的都是精英。作为西南的第一学府,能踏入其校门是很荣耀的,不似如今成都七中老师们调侃学生的语言:“不用功,就只有到对门的大学(指川大)去混混了!”其实笔者当年对川大并无太多印象,因为我们高中毕业班的数理化及语文教师,都是川大毕业,对川大十分推崇,以致我校当年有八人考上川大,而我班竟有四人。

大学六三级学生太少,影响小,也没有出过多少人才。据我所知,川大63级的杰出人才不多,科技人才中只有游智胜(上市公司川大智胜创始人、川大物理系63级);从政人员有:陈昌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川大经济系63级)、张智君(原昆明军区副司令,川大化学系63级丙班)、廖仲明(原四川省人事厅厅长,川大化学系63级甲班)、黄忠莹(原成都市政协主席,原成都工学院现并入川大,机械系63级、笔者的中学同学)。

我们是63年9月初入学的。新生们从北门火车站一下车,马上被学校的迎新站接上汽车,送到四川大学的大校门,然后各系的迎新站将我们引到各自的宿舍。那时的川大大门,是一个牌坊式的仿古建筑,标志这个学校历史悠久。

一进学校大门,便是近两百米的林荫大道,宽阔的法国梧桐叶,将夏末的阳光遮盖殆尽,让人感到这所大学深不可测。走完这长长的林荫道,眼界突然明亮开阔,首先看到的是那宽阔的荷花池。但那时的荷花池徒有虚名,据说多年都没有荷花了。可能是困难年代造成的吧,这荷花池成了养鱼池,为师生员工改善生活做出过贡献。那时荷花池中没有如今的大土堆(水泵房),水面开阔平坦、微风吹皱绿水,给人一种清爽感。荷花池对面是一教楼,和右边的图书馆,以及左面南北对峙的物理馆和化学馆,都是仿古建筑。荷花池的正左面是西式建筑的理科大楼,据说是成都当时仅次于锦江宾馆的第二高楼,让川大学子引以自豪。大多数新生进校后,都在这理科楼前留影,将照片寄回老家让父母兄弟见识川大的宏伟。

去我们住的学生七舍,几乎将学校的全景浏览完。一、二、三教学楼,大礼堂、及学生一、四舍,都是大屋顶的仿古建筑。唯有学生二、三、五、七舍(没有六舍),是西式红砖七层楼房,与学校的古建筑群显得不大协调,被学校的园艺工戏称为“红砖大学”。但校园内树木森森,绿草如茵,林荫道纵横交错,掩盖住了这些不协调,让人觉得那时的川大犹如一个美丽的公园,新生们无不为这美丽的校园所倾倒。

新生们入校,都忙于打听川大的学科和师资情况。当时川大有物理、化学、数学、生物、无线电、中文、历史、哲学、经济学等系,理科以数学、生物学最强;文科则以历史系最出名。学部委员有柯召、徐中舒,及一级教授方为培。但在新生中流传最神秘的不过计算数学家张鼎铭,说他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其水平不在柯召之下。据说他同柯召处处拼比,两人曾因如何打桥牌而发表数学论文十多篇。据说因政治原因,张鼎铭只是个二级教授。我们所在的化学系,比物理、无线电强,因为有个二级教授刘为涛,曾作过居里夫人的助手。历史系除赫赫有名的徐中舒外,还有蒙文通、谬钺等二级教授,可谓名声远播。

那时大学里的教授很少,不似如今教授满校跑。一、二级教授就更少了,他们都是国内外出名的专家。听说一、二级教授工资可达三百多元,让新生们咋舌。当时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是国家四级干部,工资也不过三百多元。文革中揭发,李井泉为了多领工资,将自己的工资关系转到成都军区,因为他是成都军区第一政委,在那里可以领到四百多元的工资。由此可见当时学术权威们的待遇有多高。

四川大学的校长戴伯行于六三年上半年去世,据说他曾是抗大的教育长,是六级干部。戴校长去世后,教育部调来温建平校长,比我们进川大早不了多久。他曾作过刘少奇主席的秘书,文革后还看过他回忆刘少奇的文章。当时的川大校领导都是一正一副:校长温建平、副校长许琦之、书记丁耿林、副书记焦锦玉,不像如今书记、校长几十个,很少有人记住他们的名字。学校下设教务处,处长蒙思明、副处长李安澜;设备处,处长贾九州;总务处,处长杜文科;科研处,处长谢群(?);共青团委,书记刘成根;系一级却是一正二副,一个副系主任管教学,一个副系主任管科研,正主任都是名教授,不大管具体事务。四十多年了,以上学校主要领导的名字记忆犹新,完全靠个人记忆,没有查阅任何资料。

当时川大学生约5000人,如今三校合一,达五万多人,难怪如今校长、处长多得数不过来。有流传的顺口溜曰:校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基层干部一操场!

当时令新生们最惊奇的风景是:一些理科教授穿西装,如刘为涛教授常穿典型的法式西装;文科一些教授穿长衫,也有高年级文科学生穿长衫的;另一吸引眼球的是几个教授美髯公,如数学家张鼎铭,中文系的文心雕龙专家杨明照,及胶体化学家杨秀夫。张鼎铭常拿着一柄大蒲扇,挎一大包在校园漫步;杨明照则常骑自行车,那花白的长须随风飘拂,美极了!

大学里,最让人向往和尊敬的是教授。正如当时化学系副主任贺建业先生的名言:“人生犹如长途赛跑,终点就是教授。”(这是‘四清’揭发批判的言论,不知是否断章取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12-11 02:22:58
前来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