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d6059f030101dh6x.html
一、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武功盖世」、于财政上却穷透根的此际,中国不但一再高调展示她的现代化军力(东亚诸小必大购军火〔《辽宁号》战斗群通过台湾海峡,台湾ZF肯定会要求美国军援及军购「加码」〕,中国此举因而有为美俄军火商促销效果),且具针对性地(主要「剑指」日本惟与其有「协防」协议的美国自动对号加入)提出东海「防空识别区」,令区内局势由紧张转趋高危。以当前的情势,不论中国与日、美「试招」还是大打出手,谁胜谁负,早已用油漆写在墙上;不过,也许正如去周五陈景祥在本报网站所写:「中美军力对比极为悬殊,令中国……动真格打一仗的诱因大减!」这是爱国者不冒被戴上「政治不正确」帽子风险而说的逆耳真话!
在当前的情势下,笔者心所谓危的是,趁机挑起战祸的反而是日、美!由于凯恩斯阴魂未散(主导西方经济政策的仍是凯恩斯经济学说),与中国来一场规模或大或小的战争,正中这些拥有太多核子弹头穷国的下怀!中国对那些故意飞越「识别区」而未向中国通报行踪的飞机,是采取「先下手为强」、「后发制人」或「君子报仇」的态度,没人知道,而笔者以为最后一种态度最合时宜;直至发明一种美帝闻风丧胆的先进武器时,再作其他考虑。
自从上世纪三十年代那场「世界经济大萧条」以还,西方国家莫不采用凯恩斯刺激总合需求理论变通出来的财政政策解决燃眉的经济困局,而有刺激需求效果的方法不外下述三种—战争、提高工资和无上限地借贷!
从近代经济发展史看,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衰退在一八一八年亦即拿破仑于一八一五年「滑铁卢」后法国ZF一贫如洗强迫人民「勒紧裤带」所引发,当时人民要求低而ZF有无限威权,因此虽然穷人过惨无天日的一穷二白日子,但ZF未受冲击;出现于上世纪三十年代那次比衰退对经济摧残更甚的萧条,令民心思变,社会动荡,不少相信古典经济学派主张利伯维尔场决定一切的学者和政客,认为资本主义已寿终正寝……。便在理论界一片愁云惨雾之中,没有博士学位当不了教授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一九三六年出版传世巨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提出一些令当年主流学者反感、摇头却为当政者视为续命特效药的主张。
众所周知,在此之前,主流经济学家认为放任地让市场自由运作,市场必然会「自我平衡」,在他们的理论架构中,失业会导致工资下降,下降至资本家认为「划算」时,自然会招工开工,这种情况一旦出现,经济便走出衰退谷底,投资和就业增加了,经济遂恢复增长。凯恩斯看出此中荒谬之处,他指出,劳工同时是消费者,让工资不断「下行」,等于相应地剥夺他们的消费能力,形成「需求不足」,资本家(遑论创业家)哪肯开工,当然更不会扩充业务或作新投资,结果经济萎缩、市场如死水,失业率必然持续上升(一九三三年老罗斯福总统上台时,美国失业率百分之二十四点九)。三十年代的「大萧条」,由此形成。
面对这种近代史最悲惨的经济情况,凯恩斯的《通论》可说来得非常及时,他力排众议,主张刺激需求(这与认为供应创造需求的「赛伊定律」完全相反;这位法国经济学家(1767-1832)是阿当.史密斯的「信徒」,古典经济学奠基者之一),此说为罗斯福采纳,遂有不惜制订财政赤字预算的「新政」(救济穷人、复苏经济和改革金融制度防范萧条再来)出炉。
二、稍为涉猎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另一位法国经济学家巴斯蒂亚(1801-1850)的「破窗寓言(谬论)」,对此笔者过去多有评介,不赘。一句话,对经济造成破坏的活动,只会带来表面繁荣而对总体经济无益。一个简单的例子是,把城市炸个稀巴烂,然后重建,并不会创造就业,因为用于重建的资源意味其他经济部门资源的匮乏,必须裁员;因此,顽童用石头砸烂商店橱窗,虽然引起连串如换窗以至制造玻璃的经济活动,却因为其他经济部门的资源被分薄,无法增加就业因而无助GNP增长。这种说法影响了数代经济学家,直至采纳凯恩斯财政政策的ZF,不惜制订赤字预算且随心所欲开动印钞机,经济才重返上升轨,所以如此,皆因修补、更换破窗之际,其他经济建设亦因「资金充裕」而能同时进行。换句话说,对经济造成破坏的活动如战争,对有随意印刷通货优势的国家而言,有促进就业刺激经济繁荣的作用。凯恩斯这种新「发现」,是汲取了一八一八年及一九一九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有关国家的军费开支骤降引发经济衰退的教训;一九四五年二战终结,翌年美国GDP萎缩,但这一次ZF学乖了(当然可说政客只顾任内经济增长不理会长期恶果),财政当局想尽办法对经济注入资金,让经济巨轮顺畅向前,结果创造大量工作岗位,失业率下降,人民收入大增,中产阶级日益壮大,西方世界进入了持续二十五年的全盛时期……。
财政赤字和乱印钞票,不但打破了不少经济规律和定理,比方说,有经济学家认为压低税率削减税项(限制ZF征税权力),令ZF财政捉襟见肘,因而不能乱花钱,大ZF由是无从确立;但此种「饿死ZF」的说法,不但由于ZF有权开动印钞机而失效,而且改变了主张努力工作、勤俭持家、储蓄投资、今朝有酒未来醉的新教伦理。现代资本主义之能生存发展,全靠消费者「花钱的速度比赚钱快」。经济学初阶(Economics 101)清楚列示「国民毛产值」(GNP)等于消费加投资加ZF支出,如果消费者「死悭死抵」,为了保持经济增长(衰退不会出现),ZF便只好加大开支力度……。显而易见,任何稍为后代着想的人,都会认为ZF必须在战争及赤字以外另觅促进经济增长的王道办法,可惜战后尤其是七十年代至今这么多年,经济学界人才辈出,可就没有发展出一套既能保住政客权位又能不战不债而会促进经济的学说!
三、虽然「战争用品」(导弹飞机舰艇)是消耗性物品(Consumption goods),其经济效益远远不及在公共设施或教育上的投资;然而,在ZF能随意(这样说有语病,因为ZF仍受国会的牵制)制订赤字预算及开动印钞机(且能有效调节通胀率)的前提下,以发债融资的战争,是急功近利解决燃眉之急政客的最佳选项。
去月十六日,在美国ABC电视台的深夜节目的「儿童会议」(Kid's Table)环节,一名小童被问及美国如何「灭债」时,冲口说出「杀死所有中国人」!电视台和主持人为此向公众道歉、美国华人社会因而成立了「护华」组织。不过,这名小童有此「见解」,并非「无端端」而相信是「家庭教育」之功或受长辈谈话潜移默化所致,穷透根的美国人在餐桌或友朋聚会闲聊,极可能会触及如何偿还巨债的问题,有人发此看似笑谈的狂言,不足为奇。此说当然荒谬,此法却是过往帝国主义发动战争以达强取豪夺战败国财富的「灭债」方法,试想如果中国和日、美大打出手而惨败(不是败于志气是败于美国的先进武器〔美国人不比中国人聪明,其武备较优不过是心怀叵测多年穷兵黩武而已〕),战胜国焉有不要求赔偿「灭债」之理,如此这般,那三万多亿美元也许还不够「找数」,而内地官僚及土豪囤积秘存于海外(主要美国)的巨额财富(波士顿顾问咨询公司估四千五百亿美元、估六千五百八十亿美元)便「冻过水」!
以当前的形势,据去周末路透社的分析,中国为了有效地监管「识别区」,只好向俄罗斯购买合用的军备,这笔开支中国当然付得起,问题是「重新武装」后亦未必能与处心积虑已久的日美一较雄长……还是找个机会大家坐下谈判吧,这对彼此更为有利,不在话下。
原文作者:林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