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我到觉得,有点争论好
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时候,正是我们文化繁荣的时候,例如,春秋战国
争论要有争论的规则,争论是为了把问题弄得更清楚而不是更糊涂。
插一句,作为初学者(如果日后确实想在经济学方面小有造诣),最好还是先别看张五常的书。如果确实对方法论感兴趣,许多名著本身已把方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不结合具体知识的“方法”,掌握得太多了等于什么也没掌握。“方法论”的学习,也是要讲方法的。
看了大家的见解,感觉各位的见识实在是广,很有道理。不是有人说过:没有不同观点的争论,那就意味着一个民族的衰亡。可见,争论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楼上有人说“百家争鸣”,确实如此,争论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对错,而在于找到相近的观点、方法,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的发展似乎一直就是这样,仿佛一直在摸索,这也许是优秀的传统,是国人的骄傲。同时也希望中国的经济能很快发展起来,中国太需要强大了,否者,就 可能再次被欺辱。
而今学习了宏观经济学,知道了整体和局部的区别和联系,明白了宏观和微观的相互交错。
争论是局部的,是微观的。共同进步和发展才是整体的和宏观的。在争论中进步,在进步中也仍会出现争论。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才有发展和进步。
谢谢大家的帮助,十分感激!
知识分子希望得到大家的承认,也就是坚持自己的学说,当然自己的学说受到挑战会引起争论,不过这时才是文化繁荣的时期,同意3楼的兄弟
外国学者懂得尊重不同的意见,而中国的大部分都死守自己的观点,不会聆听!遗憾啊
可是在近来的宏观经济学学习中发现各家的理论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吸收了几乎所有其他各家的可以支持自己理论的部分。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合并 起来共同 研究呢?这样更能有深远的发展啊。
而且经济 学中的假说也是分很多的,譬如工资刚性和工资弹性假说,为什么不仔细研究一下看到底是刚性还是弹性呢?经济学要接近实际吧,这是它的实用价值决定的吧。脱离拉现实还有什么好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