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央企“红”得发紫,“央企进入空前繁荣时期。今年利润预计接近1万个亿”,“国有资产平均每年增长1.3万亿元,相当于每年诞生一个中石油”(12.11日《新京报》。
在所有制方面,过去只有两种,一是国企(即全民所有);二是集体所有。运行了20多年,它们大都是大面积亏损,靠向国家银行借票子过日子,造成银行大量死账,其实就是百姓养活它们。现在单是央企就有一个亿的赢利,能不让人兴奋吗?可在我头脑里却首先显出一个大问号:是不是是中央的本领大,管理国企才有如此骄人成就?倘若真是这样,当初要是早点把中央管理国企的经验用到各级国企,又何必在改革开放中把大量国企和集体企业关的关,卖的卖呢?
于是,笔者便寻找央企大大赚钱的奥妙,它们的大幅度赢利究竟是怎么得来的?原来,并不是因为现在的国企的老总们特别有能耐,或是在管理和技术上有什么显著的大提高。说到底,是它们的垄断地位使然而已。有的是“一家独大”,有的是“几家分食”。不久前,不就有三家垄断石油企业发难,联合向中央要求某石油产品涨价吗?它们一方面以“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垄断地位,绝对控制某种产品,不怕市场份额有人觊觎;另一方面以市场经济的名义,不停地“调整”(其实就涨价)价格,保证其超额利润,它们就只会赢不会输的。如此而已。
国企的老板是谁?当然应该是民众。而它们的赢利又是靠在民众身上不讲理的加价型搜刮而获得的。这倒也罢了,如果它们的利润回报给民众,还能将就说得过去。比如把利润拨给民众医疗保健事业,改善民众健康环境,或拨给社会福利事业,等等,这也算是为缩小贫富差距作出贡献嘛。但人们何时看到它们这样做了呢?一方面依靠垄断地位,通过不停地涨价从民众口袋里掏钱,一方面获利之后又不回报民众。这样大赚其钱,又有什么意义呢?既然民众是国企的老板,国企能不能把帐目向广大民众公开一下呢?目前,百姓看到的倒是那些垄断性国企的老总们个个早早就拿了高薪,就是一个电表工也是年薪10多万。他们是让自己先富起来的呀。再就是国企“老板”大显阔气,大把大把扔钞票搞“赞助”,不是“赞助”咱的扶贫救困事业,而是“赞助”到不该“赞助”的地方。中石化就第一个与FOM(国际汽联管理公司)正式签约,投资近8亿元赞助F1汽车拉力赛,每年要付给FOM约2000万美元,成为目前中国企业赞助国际体育赛事最大的一笔。中石化老板当然脸上风光了,而国企真正老板-----百姓,只能站在一边,一脸无奈。
人们要问,靠垄断而财大气粗的的国企,靠垄断国内市场而神气的国企,倘若有国外已经普遍实行的“反垄断法”,是不是还能财大气粗地神气下去,恐怕未必。
还是多点忧患意识好。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