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12月20日宣布,为“贯彻从紧的货币政策”,从次日起将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上调至4.14%,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7.29%上调至7.47%,上调0.18个百分点。这已是央行今年以来第六次加息。
很显然,我们的银行还是在为我们着想,加息是想要通过利率和M1的关系调整市场货币投放量,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率,进而降低物价.同时缩紧银根,减少贷款,缓解经济过热的局面.
作为一个才学习了半生不熟的宏经的本科生,我只能由我所学的最简单的知识分析,随便说说.
一,从宏观角度讲,央行的传导机制能否达到效果?
宏观经济中关于利率影响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是建立在两个假设基础之上的.首先是封闭经济,在人民币被看好普遍具有升值预期的时候,调利率,无异于推波助澜.这一点华民教授 讲的很清楚,我再重复一次他的理论: 人民币在升值,在越来越值钱.美国人在把手里的美元换成人民币的同时,央行又给了一个很高的利息,那么老美只需要把钱放在银行里就可以坐收红利.如果他们愿意,只需要承担很低的风险把人民币投向房地产或者股事,这样到底会扩大泡沫还是挤压泡沫就不用我说了.
利率上调一定程度上帮扶了上游产业,一方面原材料价格升高,一方面国外企业的竞争或者说即将到来的国外企业的竞争会迫使下游产业经销商压缩利润,成本提高,利润降低最直接的损害了我们辛勤培育的民族工业,从而使钢铁,原油产业不断获利.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前一段钢材价格上涨的同时汽车还在降价.更少的贷款额度更限制了这些企业的发展.
第二个假设:产品市场有与之相适应的曲线形式.也就是所说的向右下倾斜的IS曲线。is曲线是投资与储蓄在不同利率水平达均衡的曲线。而此时我们国家正面临着外资汹涌澎湃涌入的时候,借贷在此本身就是不平衡的,而我们又没有耐心等待市场达到自动均衡,这个曲线的形状不是我一个大二学生能推导出来的,但是如果假设条件不符合理想模型,经济政策很难达到预期水准。
这次调利率是差别性的调控,与此前数次加息不同,本次加息中,活期存款利率首次被降低了9个基点。此外,本次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没有上调。而前两次加息中,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分别提高9个和18个基点。乍一看,似乎有道理,但是我们微薄的薪水相对于居高不下的房价来看,这一点点不升,绝对是杯水车薪。这就过渡到了微观基础上
二,从微观的角度讲,能否达到调控效果?
从紧的货币政策是消减谁的利益?中国移动?中国铁路?中国石油?从第一手的资料来看,直接消减的是东南一带实业家们的利益。以温州为例,温州主要产业是面向国外的出口或加工外包产业。人民币一再升值,是中国对其最大的出口国美国的地位越来越不利,收紧银根后,最先拿不到贷款的也是他们,如此两方面的“压榨”,使许多工厂关闭生产车间,更多的工人失业了,更多的企业家赚不到钱只能去炒股炒房了。我们的工资少了,有钱人去炒房炒股了,试问:央行在给谁调控房价?中国只要有人还想买房,房价就要长,解决房子问题关键在于廉租房的建设,不在形式上的调控。而且真正获巨利的不是房地产商(下游产业),是水泥,是钢筋(上游产业)。
另一个微观上的漏洞是“中国的传导机制灵不灵”。我们知道,传导机制的灵活与否看的是理性人的预期是否准确,准确,不灵;不准确,灵。第六次了!第六次了!按照比较过时的适应性预期理论我们都应该失灵了。今天某人说提高利率对股市而言是利好消息,我们明天看看到底利空利好,再看央行决策是否失误,至少我们看到的是前五次成效不大,难道这次就有效,难道央行想要来一次经济学家梦寐以求的全民凯恩斯试演?
另外,中国又有多少企业家肯认认真真地学习接受央行的“信号”?以温州为例,他们只知道开工赚钱,不开工赔钱,老婆孩子要吃饭。80年代末温州曾出现“台户" 这种朴素的高利贷形式,我们的银行就拿着钱让中国投出去帮我们每个人给美利坚合众国几百美元却扼杀了实业家么?而且万一当地出现高利贷,一旦资金流断掉,借者无钱还,贷者想吃猪肉的时候,那就是社会问题了。
也就是说,从我了解得微观领域这个传导机制是不灵的,我所获得的关于温州的情况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