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08-11-4 21:17:00

   第一,一次性回答不了你这么多的问题,而且你是下定义式的说出了自己的评论,我无从回答,也不想去反对你的评论,因为你没有说你评论的依据,只有一个观点,也无从反对,我再去找依据--没有必要。

   第二,如果你想问这些问题,可以另外立帖,不要忘了,我的帖子是干什么的,看来,你的确不是跟我来讨论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

   第三,我同意我所表述的那个逻辑,当然,那个表述更多的是回答你,本来不想回答,被你骂作龟缩没有办法:告诉你,到底是理论解释现实的还是理论要求现实怎样去做--看来,你现在应该是明白这两者的区别了。

          第四,我倒非常感兴趣的是你怎么用马克思的定义证明交换创造价值,当然,希望你换帖展示你的这个证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4 21:18:1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4 21:29:00
呵呵,我把帖子顶上来,请赐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5 05:20:00
学习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5 11:43:00

31楼:

咦,先生,你不是爱较真儿吗?不妨赐教一下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5 14:31:00
以下是引用pupil在2008-11-4 21:11:00的发言:

类似的问题我们讨论过了,如果你还记得我是哪一个的话。

见谅,我忘了,能否给出链接?

我这里的意思是:自由交换都是基于互利的。如果大家都承认这一点,同时承认“等量劳动相交换不一定会互利,而互利的不一定是等量劳动相交换"这个判断(如果对比较优势理论有所了解,应该同意这个判断),那么我们就发现你说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换中,劳动耗费是趋于相等的"这个结论缺乏严格的论证。否则,我们只能认为等量劳动相交换只是大家一种朴素的善良的一种伦理上的看法,而缺乏足够的依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5 14:54: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8-11-5 14:31:00的发言:

见谅,我忘了,能否给出链接?

我这里的意思是:自由交换都是基于互利的。如果大家都承认这一点,同时承认“等量劳动相交换不一定会互利,而互利的不一定是等量劳动相交换"这个判断(如果对比较优势理论有所了解,应该同意这个判断),那么我们就发现你说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换中,劳动耗费是趋于相等的"这个结论缺乏严格的论证。否则,我们只能认为等量劳动相交换只是大家一种朴素的善良的一种伦理上的看法,而缺乏足够的依据。

很早了,好像是关于价值源泉的问题,大约上半年吧,我当时回答的就是用劳动价值对交换行为的解释,你也认定那是伦理判断,我现在还是不同意这个看法,当然,当时你就没有看我的帖子。

https://bbs.pinggu.org/thread-324115-1-1.html&replyID=185809&skin=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5 16:02:00

以下是引用pupil在2008-11-5 14:54:00的发言:


很早了,好像是关于价值源泉的问题,大约上半年吧,我当时回答的就是用劳动价值对交换行为的解释,你也认定那是伦理判断,我现在还是不同意这个看法,当然,当时你就没有看我的帖子。

https://bbs.pinggu.org/thread-324115-1-1.html&replyID=185809&skin=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觉得,那次谈的和这次谈的不是一个问题。

就谁是价值的源泉的问题,我认为那纯粹是一个规范问题。理由很简答,因为价值源泉问题不是一个经验可以证伪的命题。

至于商品交换是否是等量劳动相交换,我觉得里面有经验的内容,是一个实证的命题。我们可以从一系列前提出发,推导出商品交换是否服从等量劳动相交换(或者长期看来趋向于等量劳动相交换),这个结论同时可以接受经验的验证。

在我看来,你认为长期看来商品交换趋向于等量劳动相交换的结论,缺乏足够的逻辑推理。

因此,我说,提出等量劳动相交换的人,也许是认为等量劳动应该相交换(规范判断),从而认为实际上,等量劳动就是相交换的。(实证结论)。也就是说自己规范的判断影响了自己实证分析。

当然,为了说明你的规范判断没有影响你的实证分析,我希望看到你能严格证明等量劳动相交换这个命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5 16:07:5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5 16:27: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8-11-5 16:02:00的发言:

个人觉得,那次谈的和这次谈的不是一个问题。

就谁是价值的源泉的问题,我认为那纯粹是一个规范问题。理由很简答,因为价值源泉问题不是一个经验可以证伪的命题。

至于商品交换是否是等量劳动相交换,我觉得里面有经验的内容,是一个实证的命题。我们可以从一系列前提出发,推导出商品交换是否服从等量劳动相交换(或者长期看来趋向于等量劳动相交换),这个结论同时可以接受经验的验证。

在我看来,你认为长期看来商品交换趋向于等量劳动相交换的结论,缺乏足够的逻辑推理。

因此,我说,提出等量劳动相交换的人,也许是认为等量劳动应该相交换(规范判断),从而认为实际上,等量劳动就是相交换的。(实证结论)。也就是说自己规范的判断影响了自己实证分析。

当然,为了说明你的规范判断没有影响你的实证分析,我希望看到你能严格证明等量劳动相交换这个命题,


      我倒没有觉得这是个实证的问题。

      关于等量劳动相交换的证明,以前写过,需要回答的问题较多,如果有耐心--相对难以令人接受的是,这是一咱极端的竞争状态,而且起点反而是“不需要”交换的简单劳动,如果对此有疑问,可以看关于“中间状态”的内容,也贴在后面吧可以看下:

前提:竞争规律

  人与人之间相互竞争,谁都不会原意吃亏,有好事,大家都会来分享――这就是本文的前提――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所在,不是预先的理论规定,我们称之为竞争规律。

 

  推论,在竞争规律的前提下,谁都不会用两袋米去换那只用一袋米就能换来的羊,相应的,商品一样,哪一个想实现更高的价值也是可能的,这也就是所谓的“一价定律”,同样的商品,或者说使用价值相同的商品,价值也一样。

 

一、等量劳动相交换与统一的价值计量标准

 

  1、简单劳动条件下的等量劳动相交换

  简单劳动前提下,竞争规律会导致相互交换的产品所消耗的简单劳动必须一致,交换必须是”等量劳动相交换”――这是竞争规律要求下的必然结果――相应的一件商品到底可以换得多少其他商品,即它是“值多少”,则取决于生产它要消耗多少简单劳动――这些劳动量就是决定商品“值多少”的价值量。

如果现实中出现了与等量劳动相交换违背的情况,劳动会从一个行业转行到那个可以少消耗劳动量多获得等价物的行业――最终竞争会将现实世界拉回到等量劳动相交换。

 

  2、复杂劳动

  上面所说的转行,有时会遇到“劳动复杂”程度的障碍,即有的行业的劳动,相对“复杂”,并不是可以无代价(当然,严格来说,没有完全无代价的”转行”――所以,这部分的分析才是对应现实的)的转移进入的――显然这种劳动复杂程度所形成的转行障碍越大,相应的,以少量劳动换得多量劳动的“便宜”就会越大、越稳定――而这些复杂劳动到底可以在现实交换中赚到多少便宜,即少付出多少劳动简单劳动动,我们就称之为”节约”了多少简单劳动――下面就来分析这个被节约了的量。

 

  3、“迂回-节约”相等规律

  加入一个“迂回投入”的概念,思想非常简单:生产任何产品,可以直接生产,也可以采取“迂回生产”的办法,即先“生产”生产工具或花费相应的劳动掌握更复杂的劳动技术,然后,再来生产产品――而这种迂回投入到生产工具或复杂劳动上的劳动量,其实也是间接投入到生产中的――我们把以这种方式投入的劳动量,称之为迂回投入的劳动量。

  下面这个命题,对于我们的分析至关重要――“迂回-节约”相等规律:竞争规律会导致迂回投入到生产工具和复杂劳动上的劳动量,最终与这些生产工具与复杂劳动所节约的劳动量相等――我们直接把它称之为“迂回-节约”相等规律。

在竞争规律下,“迂回-节约”相等规律也易于理解:如果迂回投入少量劳动,就可以节约更多的简单劳动,那么,这种迂回投入将是“有利可图”的,更多的人会参与进来”分享”这种”便宜”――直到这里的便宜为零。

所以,结论非常简单:竞争规律下,“迂回-节约”相等规律决定了复杂劳动到底可以折算为多少简单劳动――折算成的简单劳动量等于复杂劳动数量加上迂回投入于复杂劳动的简单劳动数量。

  我们将此称之为:复杂劳动的数量,是以简单劳动的数量计量的,计量为多少,由迂回投入于这些复杂劳动的简单劳动量决定。

 

  4、资本计价问题

  资本品,是指生产中用作器械的各类物质生产条件,显然,生产中的资本品越多,越能节约劳动。在竞争规律下,“迂回-节约”相等规律要求资本品,其在生产中为使用者所节约下的劳动量就等于迂回投入于资本品的上劳动量。否则,如果资本品所节约的劳动量高于迂回投入到这个器械上的劳动量,那么,大家将都会选择”迂回投入”的方式,先生产完器械,再去生产产品――因为这样的”迂回生产”更合算――最终,在我们所讲的这种 “迂回投入”的竞争压力下,这个器械所能节约的劳动量,只能限于生产这个器械所耗费的劳动量。值得注意的,资本品,在市场上,也会按商品来销售,在“等量劳动相交换”的规律要求下,迂回投入于资本品的劳动量,也决定了资本品,在市场上其定价相当于多少劳动量。

  所以,关于资本品,结论也非常简单,资本品”值多少”,取决于迂回投入于这些资本品上的劳动量是多少,资本品在生产中的作用,也只能“节约”这么多的劳动量。

  ――这也就解决了“两个剑桥之争”中,最大的难题――“资本计价”难题。

  总结一下:生产中投入的复杂劳动和资本品,“值多少”(在市场上”值多少”,在生产中节约多少劳动量),以其所耗费的简单劳动量计量;生产的产品“值多少”,在等量劳动相交换的规律来下。最终结论:复杂劳动、资本品,以及耗用它们所生产的产品,这些东西,”值多少”都取决于:直接加迂回地投入到这些东西上的简单劳动量,这也就是马克思的定义中所指的”价值量”。

  显然,这样一来,使得我们对于产品和要素,都有了一个统一的价值计量标准--这也正是劳动价值论作为一个经济学基础方法论的科学之处。

二、“中间状态”与社会必要劳动

 

  1、中间状态与动态分析

  上一部分的结论,是一规律性的,是经济运行最终的方向所在,也可以称之为最终均衡――然而,通常由于经济运行需要时间进行调整,相应的,现实经济往往正处于向最终均衡的运动之中,处于“中间状态”――能够解释这个中间状态的,称之为动态经济学,这里就介绍马克思价值理论处理”中间状态”的动态分析。

 

  2、“平均”与社会必要劳动

  考虑到这种”中间状态”的时候,一个难题出现了:在这个 “中间状态”,社会上生产同一种产品的生产者们,耗费在每件产品上的个别劳动量是不一样的;相应的,它到底要按多少劳动耗费量去跟另一个行业里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呢?这就成了一个问题。

  对此,有一点我们能够确定,那就是”一价定律”会要求,不管这些处于中间状态下的商品分别耗用了多少“个别劳动”(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像西方经济学那样,或者停留在前一部分的分析上,只看最终均衡――在最终均衡下,每个件产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都是一样的),最终在市场上,其产品的价值量是一样的。这就有我们所说的“平均”――耗费个别劳动不一样的产品,在市场上最终要按照一个统一的平均的”社会”的劳动耗费来计量其价值。

  ――这个”平均”,引发的误解太多了――需要指出的是,它不是一个算术的加权平均数,也一个理论上预设的平均,进行平均的机制,尤其不是马克思预加的数学计算(把劳动耗费算一算,然后要求现实的交换按此进行――这是天真的主观主义方法论),而是市场竞争和一价定律:同样的商品,也就是说同质同量的东西,在同一个市场上,必须是同一个卖价。

  这就是一个“平均”――不管谁耗费的个别劳动量是多少,最终,实现的”价值”是一样的,同样物品,有同样的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也就被回答了:超出社会认可的,最终没有实现其“价值”的那些劳动耗费,都是不必要的――多说一句,如果总量上,整个社对这件产品的需求量还没有得到满足,产品的价格在上涨之中,那么即使是最差劲的生产者的个别劳动耗费也会得到社会高价的认可,相应的,也不是“不必要”的――这就是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逻辑――当然,本文最后一部分,还会专门再介绍这个原理。

相应的,可能会让某些人吃惊,考虑到第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社会总需求趋势不确定的条件下,要计算出来某一件产品的“价值”,是不可能的,原因还是,我们总是处在一个不断运动着的“中间状态”――这个状态下,最高的劳动耗费也可能是必要的,最低的劳动耗费也可能存在不必要的成份。

 

  3、商品价值规律

  到这里,我们结束了第一部分,明确了“商品价值规律”,明确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实,更为明确的是:我们只知道一个最终的,作为方向的”最终均衡结果”,而且,承认了现实不是这样,而是个没有达到“均衡结果”的”中间状态”,分析这个现实的”中间状态”需要一个“平均”――这个平均,是”一价定律”。

  一个必然的规律性的方向,一个千差万别的处于中间状态的运动着的现实,这就是”商品价值规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5 16:55:00

谢谢pupil提供的证明。

你的论证很长,我们考虑最简单的情形,就是你说的1、简单劳动条件下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情形。

我提供一个简单情况下的例子,你看看能否用等量劳动相交换来解释。谢谢。

在一个只有两种产品:土豆和牛肉,以及只有两个人:农民和牧民的世界里。农民生产1斤牛肉要60分钟,生产1斤土豆要10分钟;而牧民生产1斤牛肉要20分钟,生产1斤土豆要8分钟。假设两人每天工作8小时。每个人都既喜欢土豆也喜欢牛肉。

根据相对优势理论,两人存在分工和交换的利益。就是牧民生产的一部分牛肉与农民生产的一部分土豆相交换。

你觉得牛肉与土豆的交换比例满足等量劳动相交换吗?如果短期不满足,长期会有趋势使得满足等量劳动相交换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5 16:58:1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5 16:58: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5 17:17: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8-11-5 16:55:00的发言:

谢谢pupil提供的证明。

你的论证很长,我们考虑最简单的情形,就是你说的1、简单劳动条件下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情形。

我提供一个简单情况下的例子,你看看能否用等量劳动相交换来解释。谢谢。

在一个只有两种产品:土豆和牛肉,以及只有两个人:农民和牧民的世界里。农民生产1斤牛肉要60分钟,生产1斤土豆要10分钟;而牧民生产1斤牛肉要20分钟,生产1斤土豆要8分钟。假设两人每天工作8小时。每个人都既喜欢土豆也喜欢牛肉。

根据相对优势理论,两人存在分工和交换的利益。就是牧民生产的一部分牛肉与农民生产的一部分土豆相交换。

你觉得牛肉与土豆的交换比例满足等量劳动相交换吗?如果短期不满足,长期会有趋势使得满足等量劳动相交换吗?


   

     我们说得不是一回事:“简单劳动”,就是你能做,我也能做的劳动,如果同一件商品你两个小时能够生产出来,我要用3个小时,那么,能够两个小时生产出来这种商品的劳动,对我来说,就不是简单劳动了。

     --也就是说,对于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前提是,禀赋相同--这也正是为什么要说,现实中的状态,跟这里的抽象分析有距离

--我知道,你会说,这种分析,忽略了禀赋差异的存在,这种简单劳动前提下,都没有交换的必要了。

我先回答一下:这里的确没有分析禀赋差异的影响,分析的是除了禀赋差异之外,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对交换比率的影响--明确了这一点之后,再来看禀赋差异对交换比率的影响就比较清楚了: 

      --如果有这种禀赋差异,这种禀赋应该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天生的:这样的差异下,不可能有等量劳动相交换--他劳动一小时的结果,天生的能力决定了,他的成果比别人多,那么,别人不可能实现跟他的“等量劳动相交换”--说等量劳动相交换,也不是要求,在这种条件下的等量劳动相交换。

--当然,通过“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禀赋差异下,他一单位劳动相当于别人多少单位的劳动,很容易得出。

--如果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通过教育或其他方式“迂回地”投入到教育、生产工具或其他方面一些劳动,从而使他节约劳动时间,更小的时间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这种迂回条件下节约的劳动,可以用简单劳动来解释。

总结一下:我的起点上,是要先讨论竞争规律,然后再解释其他,所以这个起点中,没有禀赋差异--而在这个起点上通明确了竞争规律的作用之后,禀赋差异对产品交换比率的影响也就清楚了--禀赋差异下,通过产品交换可以确定,具有禀赋优势的劳动相当于多少单位的简单劳动--也就是以抽象的简单劳动,解决不同禀赋差异的劳动之间的“计量”问题--而得出这种计量结果的正是“竞争规律”。

--当然这里的分析,只是对交换行为的一种抽象基础上的分析,并不是解释交换的动机--我想你也不至于在这一点上存在误会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5 17:31:00

你也意识到,如果不存在禀赋的差异,也就是说世界上的每一个人的劳动生产率都是一样的,那么也就不存在比较优势,从而也没有交换,那么何来的等量劳动相交换呢?

你觉得该如何解开这个悖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5 18:54: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8-11-5 17:31:00的发言:

你也意识到,如果不存在禀赋的差异,也就是说世界上的每一个人的劳动生产率都是一样的,那么也就不存在比较优势,从而也没有交换,那么何来的等量劳动相交换呢?

你觉得该如何解开这个悖论?

       没有禀赋差异,是不会有交换--但是,研究交换,不一定非得从禀赋差异开始,在没有禀赋差异的条件下,不会有交换,但是,抽象掉禀赋差异,却可以帮我们更好看的看清楚交换中的“竞争”的作用--明白这了个竞争的规律之后,再来考虑禀赋差异对交换比率的影响,同样可以建立价值理论。

      --这也不是马克思的发明,斯密和李嘉图讨论价值理论的时候,一样也是要从竞争开始,而不是从禀赋差异开始。

--禀赋差异解释的是为什么要进行交换,而要分析交换中决定产品“价值”的规律,被首先考虑,作为决定因素,是竞争机制--我想,不光是斯密、马克思这些古典经济学家是这样,西方经济学也是这样吧?

--这里讲得是价值理论,而不是交换的动机,是要研究交换的规律,而不是要研究为什么要交换

--各种因素,在这里分析的也是对“价值”的影响,而不是分析它们对是否要交换的影响

--相应的,能够解释交换动机的因素,不见得是对价值高低影响最大的因素--即使是影响最大的因素,也不见得是最容易分析的因素,而理论的抽象起点,选择的往往是那些最容易分析,而且最有助于我们理解的因素,然后再逐步加入其他因素。

--如果在劳动价值论中看待禀赋差异以及它对价值的影响,我的长文和上一帖的回复中,都提到过,你可以检验一下,也可以与斯密等人的处理比较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5 21:02: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8-11-5 16:55:00的发言:

我提供一个简单情况下的例子,你看看能否用等量劳动相交换来解释。谢谢。

在一个只有两种产品:土豆和牛肉,以及只有两个人:农民和牧民的世界里。农民生产1斤牛肉要60分钟,生产1斤土豆要10分钟;而牧民生产1斤牛肉要20分钟,生产1斤土豆要8分钟。假设两人每天工作8小时。每个人都既喜欢土豆也喜欢牛肉。

根据相对优势理论,两人存在分工和交换的利益。就是牧民生产的一部分牛肉与农民生产的一部分土豆相交换。

你觉得牛肉与土豆的交换比例满足等量劳动相交换吗?如果短期不满足,长期会有趋势使得满足等量劳动相交换吗?


我的折算劳动价值理论,可以回答你的上述问题: 

折算劳动价值理论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不同劳动者的等量劳动时间的折
算。例如:假定生产的技术水平一定,生产某种商品,甲需要n小耐,乙需要m小时,
那么我们就可以进行折算,甲一小时的劳动等于乙m/n小时的劳动,这种折算的基础
是这样的:劳动所有权的等同性,要求其对劳动产品占有权也具有等同性,即要求工资
收入的等同性。但这是以劳动者的能力无差异为前提的,而对于不同的劳动能力,其等
量劳动时间的产品是不同的,从而其各自的工资收入也是不同的,对于他们来说.他们
的产品收入比率与其各自耗费劳动成反比。为了说明得更清晰。让我们作如下假设:
甲、乙两个人组成—个社会:甲无论是在织布方面还是打猎方面都比乙强,在一个时间
单位内,甲的产品都是乙的产品两倍,假如实行社会分工进行商品交换,又假设他们都
有相同的欲望曲线,虽然无论是甲织布还是乙织布,都只有在这样的交换比例下,商品
生产和交换才会达到稳定均衡状态,即甲的一小时劳动产品必须同乙的二小时劳动产品
进行交换,否则,要么甲因比例小于二而退出,或者乙因比例大于二而退出,这是由他
们的经济利益决定的,因为这时他们各自认为也确实是独自生产更为有利,即独自供应自己
的产品其机会收益为正数。

假设由于分工形成个人能力差异,比如 “在一个只有两种产品:土豆和牛肉,以及只有两个人:农民和牧民的世界里。农民生产1斤牛肉要60分钟,生产1斤土豆要10分钟;而牧民生产1斤牛肉要20分钟,生产1斤土豆要8分钟。假设两人每天工作8小时。每个人都既喜欢土豆也喜欢牛肉。”则上述分析依然成立。只是这个比例变成了一个小区间。   
    刚才我们是研究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方面有差别时,同一劳动时间如何折算,现在让
我们来看一下当劳动者劳动能力相同,而技术水平和组织水平不同,也就是说劳动者劳
动能力与社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体现出不同的生产成果时,劳动时间如何折算。显然,
如果生产成果归劳动者所有的话,则情况和上述的折算方式是相同的,这一点在对国家
间劳动的折算具有重要价值。这时,生产力较大的劳动,折算成含劳动时问较多的生产力
较低的劳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5 21:36:00
以下是引用fujo11在2008-11-5 21:02:00的发言:

为了说明得更清晰。让我们作如下假设:
甲、乙两个人组成—个社会:甲无论是在织布方面还是打猎方面都比乙强,在一个时间
单位内,甲的产品都是乙的产品两倍,假如实行社会分工进行商品交换,又假设他们都
有相同的欲望曲线,虽然无论是甲织布还是乙织布,都只有在这样的交换比例下,商品
生产和交换才会达到稳定均衡状态,即甲的一小时劳动产品必须同乙的二小时劳动产品
进行交换,否则,要么甲因比例小于二而退出,或者乙因比例大于二而退出,这是由他
们的经济利益决定的,因为这时他们各自认为也确实是独自生产更为有利,即独自供应自己
的产品其机会收益为正数。

如果打猎和织布的效率,甲都是乙的两倍,那么甲和乙应该不会有分工与交换行为。因此,你后面的分析就无从谈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5 21:38:0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5 21:51:00

引用pupil: 

没有禀赋差异,是不会有交换--但是,研究交换,不一定非得从禀赋差异开始,在没有禀赋差异的条件下,不会有交换,但是,抽象掉禀赋差异,却可以帮我们更好看的看清楚交换中的“竞争”的作用--明白这了个竞争的规律之后,再来考虑禀赋差异对交换比率的影响,同样可以建立价值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交换,如何看清交换中竞争的作用。个人认为悖论还是存在的。

好,姑且存疑。

如果你认为我给的问题不属于简答劳动的情形,请你在简单劳动的基础上,考虑禀赋(生产率)差异,对我的问题给出一个答案:即牛肉与土豆的交换比例是多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5 23:03:00

46楼:

顶!

我们的观点很接近。其实,任何交换都是两个个体的交换,应该从两个个体本身寻找交换的规律。

只要交换能提高双方的生产率,谁会在乎对方付出多少劳动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5 23:10:00

46楼:

既然价值不是交换的动机,那么发生交换的双方也就不会在乎价值。双方在乎的都是是否能够获得更多的使用价值,如果能够获得更多的使用价值,他们就会愿意交换。如此而已。

在你举的例子里,交换比例只要在6:1和5:2之间,交换都有可能发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5 23:35:00

同意ls的看法。

不过我认为pupil对马克思理论很有研究,我希望看到他的答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5 23:35:00

49楼:

个人看法:他绕在里面了,出不来。

不知道他对效用论了不了解,我以前也绕了很久,接触了效用论,看法开始了转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5 23:38:5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6 07:54:00

让我们继续回到39楼的例子。

1、在市场只有甲乙的情况下,交换比例不可能超出6:1和5:2的范围。

2、如果把甲乙放到更多人的市场中,当交换比例大于6:1时,农民就会放弃生产土豆,而改为生产牛肉。而当交换比例下降到6:1之下时,农民则开始重新生产土豆,而当交换比例下降到5:2之下时,牧民就会放弃生产牛肉而改为生产土豆。在这个市场上,随着交换比例的下降,土豆的生产会逐渐增加,牛肉的生产会逐步减少,反之亦然。这说明了交换比例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供给的。

3、很明显,在2里隐含一个条件,即在这个市场里,有人的生产率要大于6:1,有人的生产率要小于5:2,交换比例才能作如此的变化。

这是供给的一方面。需求一方面的变化暂不说。

这种解释,窃以为要优于马克思的等量劳动解释。马克思的解释只是一个推断,而没有证明。他知道交换有个平衡点,然后宣布,当达到这个点时,两种产品的劳动量是相等的。

而这个劳动量究竟是种什么样的劳动量呢?

有时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有时是简单劳动量。

那么,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量和简单劳动量呢?我们可否观测到这两个量呢?

哦,它们是一种抽象,在现实中是观测不到的。

既然在现实中观测不到,为什么又要拿来解释现实呢?

哦,它是一种解释,是一种理论,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

马克思理论的拥护者大体上就是这样来解释问题的。而且如果我们向他们提出上面的问题,他们还会说我们很无知,建议我们去看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6 8:13:0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6 08:04:00
以下是引用pupil在2007-12-27 21:27:00的发言:

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如果决定,与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机制与对商品的市场价值的影响应如何理解?

请问楼主,资本论里有“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正规提法吗?我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里怎么从来没见过这个提法呢!见笑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6 08:07: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8-11-5 21:51:00的发言:

 没有交换,如何看清交换中竞争的作用。个人认为悖论还是存在的。

好,姑且存疑。

如果你认为我给的问题不属于简答劳动的情形,请你在简单劳动的基础上,考虑禀赋(生产率)差异,对我的问题给出一个答案:即牛肉与土豆的交换比例是多少?

=================================================

          我的情况中,没有先讲禀赋的差异,你的情况中,也没有“同行竞争”呀--农民只一个,牧民也只有一个,他们都没有同行的竞争者--只能考虑他们之间的相互竞争,那么同样没有均衡结果:

   有一个上限,也有一个下限:

   对农民来说,只要土豆和牛肉之间的比率,不高过6:1,农民就会接受,而只要这个比率不低于2.5:1,牧民也会接受。现在的结果就是,只要交换比率在6:1与2.5:1之间,农民不会转行做牧民,牧民也不会转行做农民,行业间的竞争,其作用,只能将交换比率确定在这个交换范围之内。

   --由于你的例子中,竞争程度非常小,我所强调的竞争规律的作用,只能把“等量劳动相交换”要求推动到这个水平,而无法推动它达到1:1。

    如果有同行竞争,我想,其结论该是怎样,你应该知道,我不再重复了--竞争程度不一样,它对“等量劳动相交换”的作用程度也就不一样,最终的结果也会不同。

    对于你的质疑:如果不考虑行业间的竞争,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农民自己生产牛肉,以抵抗牧民过高的肉价,以及牧民自己生产土豆,以抑制农民过高的粮价,那么就,交换比率中就连这个基本的2.5:1到6:1的范围也不会出现--当然,你也可以把它说成是“交换是否进行”的范围。

    --现在我来辩解两点:

   第一,竞争,至少是,我所提到的竞争这个概念所能够代表的那些因素,对于产品的交换比率有一个影响--准确地讲,是有一个向“等量劳动相交换”方向推动的作用--只是,存在禀赋差异的时候,这种推动作用并不能把最终的结果推动到“等量劳动相交换”的最终方向--但是,这并不能否定竞争有这样一个推动作用--价值规律所讲的“等量劳动相交换”,指的,也是这个推动力的规律性作用,而不是指必然会把事物推动到最终的“等量劳动相交换”--当然,没有达到最终的“等量劳动相交换”,也并不代表这个作用不存在,这个规律不成立。--有禀赋差异的时候,推动交换比率向“等量劳动相交换”方向运动的力依然存在,“等量劳动相交换”所阐述规律性运动的原理依然存在。

   第二,我们做分析的时候,为了阐述这种力的影响,往往抽象掉其他的力,而考虑这一个力的作用,是朝向哪个方向的,然后再加入其他的力。在做这种抽象的时候,没有必要考虑,没有了其他的力,现实会是怎样:因为,这只是一种分析逻辑而已,其他的力的影响,同时也存在,只是我们明确了这个力的方向之后,再来考虑它--最终解释现实结果的,同样是一个考虑了各方面因素的最终结论,而没有必要为了考虑到所有的因素,分析时候,必须把所有因素,一起来分析,没允许做任何抽象。所以,你的质疑,只是基于现实中的认识,对理论抽象的一种苛求而已――你可以看一下关于价格理论的经济学分析中,回答这一问题的学者,是不是从要素禀赋开始的。

--最后,既然你希望我回答的你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你能够看完,而不要让我白忙--估计其他人也没心思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6 08:09:00
以下是引用黑色清道夫在2008-11-6 8:04:00的发言:
请问楼主,资本论里有“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正规提法吗?我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里怎么从来没见过这个提法呢!见笑了。

没什么,在资本论第三卷,地租理论部分,你可以参考一下,我在二楼给的那篇论文,另,不是马克思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后来研究者,把他后来提出的那些分析,这样叫,为了区别第一卷里的分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6 08:11:00
以下是引用pengleigz在2008-11-5 23:35:00的发言:

49楼:

个人看法:他绕在里面了,出不来。

不知道他对效用论了不了解,我以前也绕了很久,接触了效用论,看法开始了转变。


我的效用论不一定比你差,你的知识结构还是有待提高,建议你把资本论读完再在这里批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6 08:19:00

55楼:

呵呵,你的效用论不比我差,我很高兴啊。我想,你应该是这个世界上的全知了,一定是不需要读书的了。

可否请教一下,我要读到怎样的一种程度,才可以到这里来批评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6 08:23:00
以下是引用pupil在2008-11-5 18:54:00的发言:

       没有禀赋差异,是不会有交换--但是,研究交换,不一定非得从禀赋差异开始,在没有禀赋差异的条件下,不会有交换,但是,抽象掉禀赋差异,却可以帮我们更好看的看清楚交换中的“竞争”的作用--明白这了个竞争的规律之后,再来考虑禀赋差异对交换比率的影响,同样可以建立价值理论。

  

没有禀赋差异,也照样会有交换。因为交换来自分工,分工能提高生产效率。一人专习一业,要比样样都干效率高,因此要有分工。分工出现后,个人才根据自己的禀赋差异选择适宜自己的职业。这样看来,交换不是因为禀赋差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6 08:24:00
以下是引用pupil在2008-11-6 8:09:00的发言:

没什么,在资本论第三卷,地租理论部分,你可以参考一下,我在二楼给的那篇论文,另,不是马克思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后来研究者,把他后来提出的那些分析,这样叫,为了区别第一卷里的分析。

谢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6 08:28:00
以下是引用pengleigz在2008-11-6 8:19:00的发言:

55楼:

呵呵,你的效用论不比我差,我很高兴啊。我想,你应该是这个世界上的全知了,一定是不需要读书的了。

可否请教一下,我要读到怎样的一种程度,才可以到这里来批评呢?

读到,你知道,不能因为你看到的哪部分没有什么东西,就批评人家不知道,不懂,

--这是读书的基本原则,更是批评的基本原则。

--我不是全知,任何一个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都知道效用论,当然,我也没有必要跟你卖弄自己的知识框架,只是觉得你以别人不知道效用论为由来认为你自己的观点比人家高明,有点好笑。

--不想跟你争这些,这样的问题,不再回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6 8:29:1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6 08:31:00

“不知道他对效用论了不了解,我以前也绕了很久,接触了效用论,看法开始了转变。”

你是根据什么得出下面的结论?

“只是觉得你以别人不知道效用论为由来认为你自己的观点比人家高明,有点好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