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404 2
2013-12-13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致命错误王金贵

【内容提要】宏观经济包括所有的市场,供给者也是需求者,是复杂的,宏观经济的变化不是简单的由一种均衡变为另一种均衡,而是产生出一系列的变动或演变。宏观经济学需要的是变动分析,而不是均衡分析。总需求的变动会使价格变动,价格的变动能够导致实际货币增加,使总需求能够自我矫正,但宏观经济的变动进一步分析则说明,价格的变动还会使总需求恶化,使扩张的总需求更扩张,使萎缩的总需求更萎缩,总需求的恶化大于总需求的自我矫正,从而使总需求恶化。总需求曲线是错误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方法论是错误的。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方法  复杂性  变动分析  总需求的自我矫正  总需求的恶化


宏观经济学是由凯恩斯创造的,凯恩斯以后的经济学发展也主要是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创造出与凯恩斯不同的宏观经济学。作者经过长期地、深入地研究发现,现代宏观经济学(也包括新凯恩斯主义)越来越背叛凯恩斯,也越来越错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方法论是错误的,其总需求曲线也是错误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错误是致命错误。

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方法论错误

现代宏观经济学把微观经济看作是个量,把宏观经济看作是总量,宏观总量是微观个量的加总,根据这一理解,现代宏观经济学把对宏观经济的研究视同于对微观的局部市场的研究,把微观的局部市场均衡研究搬到宏观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进行微观局部市场均衡式的均衡研究。这就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学方法。

宏观经济是不同于微观经济的,是不同于微观的局部市场的。在微观的局部市场中,供给者是供给者,需求者是需求者,供给者与需求者不是同一个人,供给与需求是截然分开的。

但是,在包括所有市场的宏观经济中,供给者也是需求者,需求者也是供给者。经济人在这一个市场上是供给者,而在另一个或其它市场上,就会是需求者。经济人在其进行供给的市场上进行供给获取到货币收入以后,就会到另一个或其它市场上购买商品,成为另一个或其它市场上的需求者。经济人在其供给市场上的的供给越多,获取到的货币收入越多,那么他对其它市场上的需求也就会越多,他的供给增加,获取到的货币收入增加,对其它市场上的需求就会增加。

企业是对市场进行商品供给的,但企业在对市场供给以前,要首先生产商品,而生产商品又需要进行生产的生产要素,这样,企业首先是需求者,然后才能够成为供给者。企业要改变市场供给,首先要改变市场需求,反过来,企业的市场需求改变,企业的市场供给才会改变。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最大的差别在于经济受到其它因素影响使市场经济发生变化上,微观经济是简单的由一种均衡变为另一种均衡,而宏观经济则不行。当某一个市场发生改变,这一个市场的改变会通过供求连锁反应传导到其它或所有市场上去,从而产生出一系列的市场变动或演变。这样宏观经济就不会是简单的由一种均衡变为另一种均衡。宏观经济学是需要对宏观经济的这种复杂的变动或演变进行研究的。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题,就是研究总需求变化以后宏观经济将会产生出怎样的变化,但是现代宏观经济学没有研究总需求变化以后宏观经济所产生出的一系列的变动或演变,而是像研究微观经济学那样,简单的进行均衡研究,简单的使宏观经济由一种均衡变为另一种均衡。

也许有的经济学者会说,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是总需求的变化,总需求的变化,不是某一个市场上的需求的变化。如果说总需求的变化是所有市场上的需求有同样的并且是同比例的变化,也就是说,所有市场上的需求能够同比例的增加或同比例的减少,那么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方法也许是正确的。但实际经济中的总需求的变化,并不是这样的。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这种宏观经济学方法是错误的,这一错误是致命的,是致命错误。下面我们通过现代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曲线的推导来说明现代宏观经济学方法论的错误。

      二、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总需求曲线

现代宏观经济学根据他们对宏观经济的理解及其相应的经济学方法,创造出能够自我矫正的总需求曲线。宏观总需求曲线与微观需求曲线是一致的,价格上升,总需求减少,价格下降,总需求增加。当总需求扩张时,价格会上升,价格的上升又能够使总需求减少,当总需求萎缩时,价格会下降,价格的下降又会使总需求增加,这样总需求就能够自我矫正。现代宏观经济学根据总需求曲线创造出AD—AS宏观经济均衡模型。在AD—AS模型的基础上不同的经济学派对总供给有不同的理论假设,从而创造出不同的理论,得出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

总需求曲线与微观经济学的需求曲线是一致的,给人一种应该是如此的直觉,当然微观的局部市场需求与总需求毕竟会有所不同。微观市场需求是根据经验得出的,不需要进行理论的推论。而宏观的总需求自然就不同了,宏观总需求是通过理论或数学的推论产生。

总需求曲线是通过数学研究而推导出来的,总需求曲线推导的理论前提是:价格的下降,会使实际货币增加,实际货币的增加,一是会使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增加,二是会使储蓄增加,利率下降,使投资需求增加。价格的上升是与此相反的。

依据这个理论前提,现代宏观经济学通过数学推导证明,总需求会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会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其实用不着进行数学推导,依据其理论前提就能简单的由此得出结论,价格的下降会使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增加,价格的上升会使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减少,这还用得着进行数学推导吗?也许用数学推导可能使理论更严谨。

三、实际的价格的变化导致的总需求的变化

在实际经济中,需求或总需求的变化,的确是会导致价格的变化,也的确是会产生出现代宏观经济学所说的那样的总需求的变化,既总需求的自我矫正,但实际经济中的总需求的变化及其价格的变化所导致的总需求的变化不只是如此。还会产生出下面的三种总需求的变化。

一是价格的变化会使经济收入发生变化。价格的下降会使供给者的收入减少,价格的上升会使供给者的收入增加。收入的减少就会使消费需求减少,收入的增加就会使消费需求增加。

二是价格的变化会使投资直接发生变化。价格的变化会使资本收益或企业利润率发生变化,价格的下降会使资本收益或企业利润率下降,价格的上升会使资本收益或企业利润率提高,资本收益或企业利润率下降会使投资减少,资本收益或企业利润率提高会使投资增加。

三是价格的变化会通过供给的变化而引起需求的变化。

这里要分别进行分析,先分析价格的下降所产生出的变化。当企业的需求减少而造成价格下降时,企业如果不减少产量,那么企业进行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需求就不会减少,生产要素需求不减少,生产要素的价格就不会下降,需求不减少,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为什么要降价呢?生产要素价格不下降,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不会下降,这样,企业的利润必然是要下降,甚至会使产品价格小于产品的生产成本,产生出亏损。如果在企业的需求减少而使价格下降时,企业减少产量,那么就会使企业的生产要素需求减少,生产要素需求减少,就会使生产要素价格下降,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下降。企业面对着产品需求减少而使价格下降的情况,企业是减产,还是不减产?显然是要减产,因为这样对企业有利。自然企业要减产,那么生产要素的需求自然也就会减少。

在这里价格的下降导致了需求的减少。不仅如此,生产要素企业进行生产也需要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企业的需求减少,价格下降,也会使他所需要的生产要素需求减少,价格下降。而生产这个生产要素企业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企业,进行生产也需要生产要素……这样,价格的下降就会使生产要素需求一步步减少。

价格的上升与价格的下降会有所不同,如果是企业的生产是满负荷的,企业无法使产量再增加,这样价格的上升就不会使生产要素需求增加;如果企业的生产不是满负荷的,那么价格的上升就会使企业增加产量,从而使生产要素需求增加。

由价格的变化而导致的总需求的上面的三种变化,与由实际货币的变化而导致的总需求的自我矫正正好相反,这三种总需求的变化是在使总需求恶化,使扩张的总需求更扩张,使萎缩的总需求更萎缩。(未完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12-13 10:12:43

RE: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致命错误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致命错误(续)
三、总需求的自我矫正与恶化的比较分析
上面的分析说明,总需求的变化导致的价格的变化会使总需求产生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变化,一是总需求的自我矫正,一是总需求的恶化,那么总需求的自我矫正与总需求的恶化哪一个为大呢?如果总需求的自我矫正大于总需求的恶化,那么总需求就会使自我矫正的,如果是总需求的恶化大于总需求的自我矫正,那么总需求就会使恶化的。下面我们对此就进行比较分析。
这里我们首先分析消费需求。实际货币的变化能够使消费需求变化,价格的上升会使实际货币减少,使消费需求减少,价格的下降会使实际货币增加,使消费需求增加。价格的变化会使经济收入变化,价格的上升会使经济收入增加,会使消费需求增加,价格的下降会使经济收入减少,会使消费需求减少。那么总需求的这两种变化哪个为大呢?
这里,首先是要看储蓄,如果是储蓄高,那么价格的下降从而实际货币的增加肯定是能够使消费需求增加的,如果是储蓄低,像现在的发达国家那样,几乎是没有储蓄,在这里实际货币的增加产生不出多少的消费需求,价格的下降只能是引起人们经济收入的下降,只能引起消费需求的减少。如果是储蓄高,实际货币的增加,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就会大。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储蓄只能是在银行的货币储蓄,其它的非货币的票面资产,对消费需求并不产生影响,比如股票,价格的下降会使企业的资本收益下降,会使股票价格下降,使人们的造成财富损失,从而影响消费需求。
那么在高储蓄的情况下,价格的下降,究竟是实际货币增加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大,还是经济收入减少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大,这里是非常难以比较清楚的。
不过,在这里有一点是清楚的。如果实际货币的增加所产生的消费需求增加大于经济收入的减少而造成的消费需求的减少,那么需求的增加会使价格上升,如果需求增加到原来需求下降或价格下降前的水平,那么价格还会有下降吗,是不是价格又会回到原来价格下降前的水平?显然价格的下降并不能使需求恢复到价格下降前的水平,价格不会有那么大的魔力,再者来说,经济收入的减少还是会使消费需求减少的。这也就是说,价格的下降至多是能够遏制消费需求的下降,根本不可能使消费需求恢复到消费需求下降前的水平。甚至是其作用并不大。
价格的上升与价格的下降是正好相反的,对此就没必要再进行详细的理论分析了。
这里再看投资。关于这个问题,需要看投资产出比。假如投资产出比非常小,假如是10:1,投资1000元,每年只能有100元的产出,假如,价格下降是10%,那么产出就变成90元。如果价格下降10%能够造成每年1%的利率下降,那么企业投资1000元钱,就可以使企业提高收入10 元,在这种情况下,价格的下降既不会使投资增加,也不会使投资减少。如果企业的投资产出比高于10:1,那么投资就会是下降的,而不会是增加。企业的投资产出比肯定是要高于10:1的,这样的投资产出比,还不如利率高,企业的贷款的年利率有的往往还会高于10%。如果是这样的投资产出比,企业还能够挣钱,还能进行投资吗?再者,实际货币增加,也只是使流动货币减少,所增加的储蓄,也只是减少的这一部分流动货币,相当于庞大的储蓄,这一部分流动货币又能够使储蓄增加多少,又能够使利率下降多少呢?很显然,价格的下降对投资的直接影响大于实际货币增加对投资的影响。这样在价格下降的情况下,投资只能是减少,而不会是增加。
无需多论,价格的上升自然会使投资增加。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实际货币的变化在引起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变化的时候,消费需求的变化与投资需求的变化之间也会相互矛盾,消费需求增加,就会使储蓄减少,储蓄增加,就会使消费需求减少。
再看,价格的变化所导致的企业供给变化及其需求变化。当市场需求减少价格下降时,企业自然是会使产量减少,从而使生产要素需求减少,并通过市场连锁反应使市场需求越来越减少。在这里价格的下降只会使市场需求减少,而不会使市场需求增加。
当市场需求扩张价格上升时,如果企业是满负荷生产,价格的上升就不会在使市场需求扩张,如果不是满负生产,价格的上升就会使市场需求扩展,当然市场需求的扩展逐渐会使企业的生产满负荷的。在这里,市场需求的扩张虽然是不会持续的,但在这里却不会由于价格的上升而导致市场需求减少。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总需求的恶化大于总需求的自我矫正,这样总需求就会是恶化的,价格下降会使总需求减少,价格上升会使总需求扩张,这样总需求曲线也就是错误的。
在这里,有的经济学者会说,如果是这样,那么,当产生出通货膨胀时,经济是不是会一直通货膨胀下去,当产生出经济危机时,经济是不是会一直危机下去,并直至经济崩溃,现实为什么并不是这样的?这是因为,影响宏观经济的不只是总需求的恶化,还会有影响宏观经济的其它因素,在这里,我们就不在对此进行研究了。
四、宏观经济波动的现实
现在我们在结合现实的宏观经济波动来看一下那种总需求理论是符合现实的。
如果按照现代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是能够自我矫正的。
当总需求扩张时,总需求的扩张,会使价格上升,价格的上升会使总需求萎缩,使总需求的扩张被遏制,使总需求不再是扩张的。我们知道,总需求的扩张会产生出通货膨胀,如果总需求能够自我矫正的话,通过总需求的自我矫正,不需要国家干预由市场本身不就能够使经济不再通货膨胀了吗,现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经济学家们不会忘记上个世纪中国与世界的通货膨胀吧?那个时候,中国与世界是那么想遏制通货膨胀,费了那么大的劲,通货膨胀还是长期存在着。
当总需求萎缩时,总需求的萎缩,会使价格下降,价格的下降会使总需求扩张,使总需求的萎缩被遏制,使总需求不再是萎缩的。我们知道,总需求的萎缩会产生出经济危机,如果总需求能够自我矫正,通过总需求的自我矫正,不需要国家干预由市场本身不就能够把经济危机解决了。现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像这次次贷危机,各国ZF是费了那么大的劲,经过了四五年才把次贷危机基本上解决好。
按照现代宏观经济学,当总需求萎缩时,如果是价格下降,就会使总需求萎缩被自我矫正,就不会产生出国民收入下降的经济危机,如果产生出国民收入下降的经济危机,那么必然是由于价格没有下降。新凯恩斯主义就是这样来研究国民收入的下降及其经济危机的。现实的情况果真是如此吗?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时,当时的所有的发达国家都产生出经济危机,产生出大萧条,国民收入下降极其严重,但是当时的价格则是下降的。萨缪尔森与诺德豪斯在其《经济学》第12版中,介绍了当时美国的情况,指出:ZF估计在大萧条期间价格指数下降23%。1929年的名义GDP是1030亿,1933年的名义GDP是560亿元。如果1929的价格指数为100,那么1933年的价格指数就是77。1929年的实际GDP如果是1030亿,那么1933年的实际GDP就是730亿。
现在的经济危机,往往不会产生出价格下降的通货紧缩,往往是与通货膨胀相伴随,这可能是与国家干预有关,即便现在经济危机时期产生出通货膨胀,其通货膨胀也都是低于经济繁荣时期的通货膨胀的。
显然,现实的宏观经济波动与现代宏观经济学并不是相符合的,而是与本文的理论相符合的。
在经济危机时期,经济往往是产生出恶性循环,使国民收入一步步下降,不只是只经过一次性的国民收入下降,而是要经过多次的国民收入下降。比如此次次贷危机的欧美,不仅是2009年出现国民收入下降,在2010年仍然出现国民收入的下降,这还是在国家干预的情况下。
在通货膨胀时期,通货膨胀也不是一次性的就使价格上升到顶点,而是产生出不断地价格上升,使通货膨胀不断地产生或持续。
宏观经济的这种波动显然是与本文所说的宏观总需求存在着恶化是一致的。当总需求萎缩时,价格的下降会使总需求进一步萎缩,从而使国民收入产生出恶性循环。当总需求扩张时,价格的上升会使总需求进一步扩张产生出恶性循环,使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
五、现代宏观经济学该终结了
凯恩斯无疑是二十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创造出了宏观经济学。凯恩斯发现,市场经济并不能使就业充分,并不像新古典经济学所说的那样完美,同时他还发现总需求能够影响国民收入,并通过他的宏观经济学对他的两个经济学发现就行了研究。
但凯恩斯的理论是不完善的,存在着理论上的缺陷。失业的存在能够使工资下降,能够促进就业,凯恩斯没有对此进行研究;总需求能够影响国民收入,但总需求是存在在自我矫正机制,对此,凯恩斯没有发现。后来的宏观经济学家们,发现了凯恩斯理论中的不足,但并没有沿着凯恩斯的道路使理论研究深入下去,而是与凯恩斯背道而驰,并最终背叛了凯恩斯。
凯恩斯的经济学发现说明,市场经济并不是均衡的,就业是不充分的,总需求的改变能够使国民收入改变,经济学应该突破新古典经济学均衡观,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方法、均衡分析。凯恩斯实际上是在方法上试图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
但在凯恩斯之后,包括那些信仰凯恩斯主义的凯恩斯信徒们,他们把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看作是总量与个量之间的差别,创造出宏观经济均衡理论,使被凯恩斯突破的均衡观、均衡方法、均衡分析应用于宏观经济学,使经济学又回到新古典经济学,像萨缪尔森的新古典综合派。并最终使经济学又回到了新古典经济学,产生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应该在凯恩斯的基础上,沿着凯恩斯的道路走下去,使理论研究深入,而不是走回头路,开经济学的历史倒车。倒退是错误的。
现在看来,现代宏观经济学对宏观经济的理解及其方法论是错误的,其总需求曲线也是错误的,有了这样的错误,现代宏观经济学还能成立,还不应该改写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1-6-8 19:00:35
734061388 发表于 2013-12-13 10:12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致命错误(续)
三、总需求的自我矫正与恶化的比较分析
上面的分析说明,总需求的变化导 ...
      宏观经济学的致命错误:把整个的宏观经济浓缩为一个市场,好像所有的市场都是一样的,市场经济没有结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