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3663 23
2007-12-28

浙江心碎的感觉问:

 

想问大师,如今的台湾经济政治可是一蹋糊涂,大师你看照这样下去台湾经济会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答心碎的感觉:

 

曾经说过,岛经济很难搞得好。历史上唯一的例外是日本,而英伦三岛近于连接欧洲大陆,算不上是岛经济。台湾是例外吗?应该不是。四十年前台湾的经开始起飞,主要是因为大陆不争气,人材大量流到台湾,而我们不能否认,蒋经国是个了不起的独裁者。

 

今天的台湾是另一回事。虽云宝岛,却整天在谈政治,动不动上街游行,于是又回到岛经济的困境去。该岛的本钱主要是科技人材多,是经国先生当年的鼓励促成的。今天大陆出现经济奇迹,台湾大可向北京打个招呼,或明或暗地说:「要统一吗?开个价给我们考虑吧。」可惜台湾的话事人不这样看,只在什么台独或什么民主或什么政治的话题上打转,而台湾的鼎盛人材是不断地流进大陆了。有本钱之际不开天杀价,难道要等到没有本钱才洽商吗?蠢到死!

 

今天,原则上,北京可以三招两式搞垮台湾的经济,但没有那样做,是对的。从经济的角度看,今天搞统一的理由充分。政治不论,民以食为天,先搞经济统一是正着。不明白为什么台湾的政客看来反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30 21:49:0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2-28 20:33:00

贵州 小落问:

 

我很喜欢历史,对经济也很有兴趣,一直尝试从滚滚历史中寻找经济的影子,从经济中寻找历史的命脉,请问张教授,把历史和经济结合在一起,你有什么好的看法??

 


答小落:

 

历史的知识对经济学当然重要。说过无数次,经济学者不可以不知世事,而历史是世事的回顾。

 

当年在美国读本科,修经济,大学规定要选四科副科。我的选择是数学或历史。问老师William R. Allen应该选那项,他说:「有经济大师没有学过数,但没有经济大师没有读过历史。不知历史的经济学家是人类奇迹吧。」我于是选历史。

 

没有遗憾这个历史的选择,但今天看,懂数学而不知历史何物的经济学者所在皆是。老师Allen是错了吗?不一定。就算拿得经济学的诺贝尔奖,不知历史的经济学家,其思维的传世机会看来还是零。

 

另一方面,同学们不要把历史与经济学混为一谈。历史本身是非常有趣的学问,没有跟进是生命的损失,但历史归历史,经济归经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28 20:35:00

加油问:

 

未来您对人民币的预期是什么样的?会不会真的成为主流货币!

 


答加油:

 

人民币可以成为国际上的一种主流货币吗?易过借火!可能有政治因素我不明白(永远不明白政治,从小讨厌)。原则上不仅可以,而且国家有钱赚,易赚的。目今欧元、英磅等皆试图打进国际市场,但他们的条件不及人民币。日本在七十年代初期也认为日圆大可在国际上耀武扬威,而当时不少西方人士开始学日语。无奈好景不常,日圆大幅升值,过了火位,强势不再,问津者不知躲到哪里去。日本的经济一蹶不振已逾二十年,德国可能短一点,也差不多吧。不要偷笑,中国有机会拜德、日为师。人民币不论,北京最近推出的新劳动法是足以令人心寒的例子。

 

要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吗?注意几点。一、钞票上要印上一些英文字,起码印上RMB几个字母。公仔头应该换一下吧:邓小平可取,而他有一帧(拿着扇子?)跟农民打招呼的照片,温暖感人,绝对出得大场面,可能是一位姓杨的朋友摄的。二、要发行一些五百元面值的钞票(今天的携带不便)。三、要解除外汇管制才能让人民币自由地推出国际市场。四、当然要保持币值隐定,如果能用上我建议的以一锚子物品为锚,在今天不稳定的国际形势下,人民币会是大热门。

 

还有两点对人民币的国际化是非常有利的。其一是中国人多,满布地球,其中不乏富有之辈。这些早就离乡别井、多年来受尽西方白眼的炎黄子孙,见到站了起来的人民币,怎会不给个面子呢?其二,中国本土不仅人多,且劳动人口吃得苦!归根究底,是这些吃得苦的一大群支持着人民币——是他们的工作产出有看头,中国才有今天。西洋鬼子聪明,买上不买下,他们会看着中国人的生产力而下货币的注。

 

让我在这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很不容易明白先进之邦为什么要强迫人民币升值。西方的消费者当然要廉价购得中国货,而保护就业说不通!廉价劳力,中国之外还有印度、越南等劳力更相宜的地方,贫多势众,为什么要针对中国呢?一个可能是他们怕北京把人民币推出国际,抢占货币市场。人民币如果大幅升值,强势不再,就会像当年日圆那样,好梦成空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28 20:36:00

山东 姜超问:

 

我想请问征收燃油费的利弊?

 


答姜超:

 

你是问征收燃油税吗?算是吧,算是问关于汽油税的利与害。可以从两方面看。

 

有利的一面,是征收燃油税会约束汽车的使用,有收路费的效果,对疏导交通与公路的建造与维修有助。当然,这是假设燃油税的收入会用于公路的投资。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经济问题。一九二○年英国经济大师庇古举例说有两条公路,一好一坏,都是从甲市到乙市。好的公路车多,堵塞;坏的公路不堵车。在均衡点上,从甲市到乙市的驾驶时间应该一样,因为好路堵车到某一点,驾驶的会转到不堵车的坏路去。庇古之见,是如果政府抽使用好路的税,将车赶到免税的坏路去,疏通好路,坏路还不堵塞,那么使用好路的让政府赚了税,转用坏路的没有受损,社会整体是获益的(因为税收可给大家分享)。这是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分离的一个重要例子,政府抽税对社会有助。

 

一九二四年,美国的经济大师奈特回应,说如果那好路是私人产业,业主会收路费,与政府抽税一样。这是说,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的分离,起于公路不是私产,市场不能运作。这是三十六年后的高斯定律的前身。

 

征收汽油税,原则上,可以看为收路费,但好路坏路一样收,解决不了社会与私人成本分离的问题。当然,今天中国的高速公路是好路,收费,是走上奈特的路,与抽汽油税的效果是不尽相同的。

 

另一方面,纵观天下大势,我反对中国今天抽汽油税。这是因为地球一体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激烈,而为了促进工业,好些发展中国家是不抽汽油税的。这样,哪个国家抽汽油税就变得愚蠢了。工厂免汽油税,其它不免,也不成,因为交通对工业发展同样重要。

 

是的,有些税我们不用考虑国际的竞争形势,有些非考虑不可。汽油税的抽与不抽,中国要从国际产出竞争那方面考虑,尤其是中国是个石油进口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28 20:37:00
春 李翠平问:

 

我想知道如何能成为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呢?

 


答李翠平:

 

经济学家有好几类,类类不同,我只能告诉你我走的是解释现象那类,其它我不是专家。要成为一个有分量的经济解释学者,要过三关,缺一不可。

 

其一是要绝对客观。看来非常困难,因为一百个经济学者中找不到半个。经济学者是人,对人的行为你可以毫无成见,可以完全不管自己的切身利害吗?一个人不可以没有主观,但主观与客观要分清楚,作经济分析时要绝对客观从事。天生使然吧,我做来容易,但我平生遇上真能做到的只三几个。要练习吗?学做火星人吧——把自己作为火星人到地球看人类。

 

其二是要掌握需求定律与局限的种种变化。这也困难,因为大学教的与书本说的,大半以上的理论不管用。世界复杂,理论以简单为上。概念要掌握得通透,要有明师指导,而自己要日思夜想,不断地考虑,才能淘汰不管用的而充分地掌握不可或缺的。

 

其三是要多到真实世界跑,到处观察。读书有助,但帮助不大。几天前我对一位同学说,熟读一本关于某市场的书,写得详尽的,不等于你知道那市场,因为如果你到该市场走走,身历其境地观察,你有很大机会发觉与书本说的很不一样,或起码在感受上与书本说的很不同。是的,你要做一个「好事之徒」,不断地关注在真实世界见到的大大小小的现象,也要不断地以简单的理论试作解释。实证科学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等,从事者一般在实验室操作学习。经济学也是实证科学,但实验室是真实世界,不是课室,也不是书本的叙述与数据资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28 20:39:00
下面是本年度香港中学经济科高考第一卷的第三部分(共三部分)的其中一条试题(共3条),考理论与应用。张五常教授借花敬佛,在这里试试中国同学的本领。(三星期后公布答案)
 
 
9、In China, fees are almost routinely charged for facilities, such as highways, tourist attractions, public parks, and even public toilets, subject to public usage.  Such a fee-charging practice is seldom u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these public facilities are well-maintained and provided to the public free of charge by the government.
 

(a) Would you expect such public facilities to be constructed/provided more quickly or more slowly in China than in the United States?

 

(b) Would you expect the quality and maintenance of these facilities, say public parks, to vary more greatly in China than in the United States?

 

(c) Would you expect there to be more or less tourist guides serving tourist attractions in China than in the United States?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