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我几个月前与一位留美回国的业余经济学家讨论过,有人将我们文章转在一起,当作是新旧观点的碰撞。
我认为货币(纸币)是无偿发放是以我自己建立的理论——财富价值论为基础的,楼主这个观点正好可以用我观点解释。至于[中央银行学],就我当年考研(工业企业管理)时了解的内容看(记得的,可能有误),好像只是谈到贷款信用和乘数,没有考虑还款信用和乘数。在贷款和还款间,如果扣除银行经营成本和利润,结果一定等于0,这里不存在多发货币的问题。短期可能会经常出现贷款不等于还款,但是这里是考察长期问题。
国民收入增加同样是货币增加,且是经济系统中主要的货币不断增加,是不是?
当然这还涉及到所有经典理论中货币理论的问题。显然,他们在讨论与货币有关的经济问题时,比如通货膨胀,很少考虑同时期的还款量以及货币注入口(即货币投入的地方)的问题。这种理论缺陷是很大的,比如在我国目前这个生产力过剩的时期,如果货币注入口主要在生产领域,就不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因为此时商品量会按乘数增加,抵消货币量的增加。而且此时很可能会出现商品量增加速度大如货币量增加速度,结果是投入的货币量增加,但是仍然是通货紧缩。当然,此时通货紧缩较之于货币投放时间会晚一个时间出现。主流经济学中货币论好像是拷贝银行学的,隐含商品量不变这个假设,这是不合理的假设;而对还款考虑太轻则是很基础的技术失误。
虽然我的理论指明货币(纸币)是无偿投放,但是我没有研究货币。我想我上面谈到的——实际是预测的现象,是可以验证的。
就我的理解,在商业银行这个渠道,从长期看,如果有增加货币的可能,那应该是死账造成的。不管是哪个企业还不起其贷款,这部分钱最终是肯定要沉淀下来的,使得系统中的货币量增加。现在的问题是,这是不是唯一的无偿发放货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