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2008年世界经济与国际形势报告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李向阳指出,美国经济的问题不会导致全球经济的衰退。
李向阳:
对于2008年全球经济的走势,目前面临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最高的一年,也是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外部环境最高的一年。对于许多重大问题,国内国际经济学界也有很大的分歧。在这里,我给各位从五个方面做一个简短的分析:
一,美国经济减速会不会诱发全球经济衰退。有关美国经济的减速,尽管前三个季度美国经济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我们认为从2007年的第四季度开始,美国经济的增长率大幅下降,也就是说房地产泡沫的崩溃和次贷危机的影响将会从第四季度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在这中间就存在一个所谓的滞后效应。很多人以此认为,次贷危机好象没有那么大影响,尤其是第三季度增长率还达到了4.9%,创了过去几年的记录新高,但这并不表明这次次级债和房地产泡沫并没有影响,而是中间有一个滞后效应,这种滞后一般认为三到五个月时间。正是由于这种滞后效应,我们认为从第四季度开始到明年这段时间里,美国经济的减速甚至衰退的风险在加大,这是对美国经济的一个基本判断,美国经济在2008年会减速。这种衰退的风险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经济这种大幅减速会不会诱发全球经济的衰退?因为以往有一个基本的习惯,美国感冒全球就要打喷嚏,从这次来看,我们认为不太可能发生这种事情,为什么?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发达国家经济体,就是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处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也就是他们的周期存在一个错位。
李向阳:
下面看一看日本经济的情况,为什么说日本经济和美国的经济是错位的。日本经济这一轮复苏是从2005年开始的,如果各位关注我们的黄皮书历年的报告,我们在2005年的报告中明确提出来,从2005年开始的日本经济复苏具有可持续性,为什么?因为从那一年的复苏开始,困扰日本经济长期以来的所谓金融问题,像不良债权问题、地产、股票价格下跌问题等等都开始出现好转,正是由于困扰日本经济的金融问题得到解决,所以日本的这一轮复苏体现于自主性的增长,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特别大。如果从2005年开始算起的话,日本经济到现在也只有三年的时间,所以日本经济到2008年还没有到下跌的阶段。
李向阳:
欧元区经济实际上复苏是从2006年开始。我们在2006年,也就是在去年的报告中就明确提出,欧元区经济的复苏进入了一个可持续的复苏阶段,为什么呢?因为这轮欧元区经济的复苏带来背后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欧元区失业率的降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欧元区最大的问题就是失业问题,而失业率的下降直接导致欧元区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非常大。所以我们看到,2007年尽管欧元兑美元出现了大幅升值,但是欧元区经济增长非常强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欧元区自身的内需、私人消费需求非常强劲。如果说日本经济从2005年开始,欧元区经济从2006年开始复苏,很显然他们跟美国经济相比,美国经济这一轮的增长是从2002年开始,很显然他们处在周期的不同阶段。
正是由于三大经济体之间的周期错位,美国经济虽然有可能出现大幅的减速,甚至不排除出现短暂的衰退可能,因为在美国两个季度连续负增长就被认定为衰退,所以不排除这种衰退的可能。但是,美国经济的问题不会导致全球经济的衰退。
李向阳:中期内次贷危机最大危险是通货膨胀
从现在来看,由于发达国家之间在应对次级贷问题上有共同的利益,因此他们在应对次级贷问题上会协调立场。前不久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都明确表态,他们将无限度地、没有限制地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这为年底的时候有可能所产生的金融市场的恐慌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认为,次贷危机在明年下半年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处境会回稳,次贷危机可能会逐渐进入一个平稳阶段。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次贷危机即使在房地产价格下跌结束之后,次贷危机的影响将会非常深远。短期内次贷危机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和融资成本上升,因为次贷危机跟其他危机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人们不知道谁是最终的损失承担人,这和以往的金融危机有一个很大的区别。不仅普通的投资者不知道,次贷危机如果发生了谁来最终买单?连一些专业的机构,像美林这些华尔街的大机构都弄不清楚谁为最终的次贷危机买单。因为过去十几年间,围绕房地产抵押贷款一系列金融创新工具,使得发放抵押贷款到最终购买之间的链条非常长,所以我们看到,从2007年年中开始,最初的次贷危机损失从200亿增加到600亿,800亿,现在增加到1000亿,现在甚至一万亿都挡不住,这种不知道谁来买单的不确定性使金融市场上产生了极大的恐慌,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未来的损失承担人,你今天不是也许明天是,明天不是也许后天是,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在金融市场上谁也不愿意向对方提供贷款,因此流动性出现了急剧的短缺。
因此,融资成本会相应上升很多。中期内我们认为次贷危机最大的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发达国家政府,前面提到一方面注入流动性,另一方面降息,实际上都是在扩大流动性的规模。流动性规模的扩大将为今后中期内的通货膨胀奠定一个基础。长期内有可能会经过次贷危机之后,很多原来认为的金融市场习以为常的金融运行模式和运行工具,可能都会发生变化。因为在整个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上一个普遍的倾向,在这次次贷危机中人们意识到,原来对这种风险的估价更加低了。通过这次次贷危机,风险正在回归正常的价格水平,因此从长期内来看,风险有一个自动回归的过程,因此整个市场方式会发生变化。
李向阳:油价迅速上涨最大的原因是投机因素
对于这一轮的油价,尤其是2007年第四季度的油价迅速上涨,高达30美元的涨幅在过去几年里是非常罕见的。对于这轮油价的上涨,从供给方面来看我们认为除去美元贬值之外,最大的原因是投机因素,也就是由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有大量流动性,形成了大量投机资金从房地产市场到股票市场,从股票市场到大宗商品市场,到石油市场,进行不断地炒作,所谓的伊拉克战争、所谓的库尔德问题、伊朗问题绝大多数都是投机资金的炒作题材。从需求方面来看,在全球经济放慢的情况下,全球石油价格迅速地攀升,这是非常不正常的情况。因此短期内我们认为全球需求并不支持油价上涨,但是由于流动性所形成的大量投机资金的存在,以及某些发达国家政府对石油投机资金的作用,使得短期内油价的走势不排除出现创出新高的可能,但是从需求方面来看,我们认为需求不支持油价的继续上涨。
从中期来看,油价的走势将取决于发达国家需求方跟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是供需双方对基本问题的意识。我们发现在2007年国际石油市场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就是欧佩克第一次开始担心所谓的供给安全问题。由于油价的高起,使得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已经着手于从事生物能源的开发,这种生物能源的开发在目前的油价水平上已经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未来四到五年内,有可能它对石油的替代作用将会逐渐显现出来。所以在不久前的欧佩克峰会上,他们明确表示OECD对所谓供给安全是非常关注的问题,他们认为目前的油价上涨根本就不是供给不足问题,所以他们也拒绝OECD下属的国际能源署要求欧佩克增产的决定。长期内油价的最终走势将取决于替代能源的发展水平。
总的来看,短期内油价全球石油需求并不是油价的上涨,尤其是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力的放慢,决定了油价可能出现连续大幅的上升。但是中期内油价很难再回归到所谓90年代以前30美元、50美元以下的水平,就是说油价仍然会维持在高位,这是我们对油价的基本判断。由于油价的上涨,以及维持在高位是在全球经济增长放慢的情况下取得,因此油价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对全球的经济增长率和全球的通货膨胀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李向阳:通胀走势是明年全球经济最大的风险之一
2008年全球通货膨胀会不会死灰复燃?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通货膨胀一直不是一个问题,但从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全球出现了通货膨胀死灰复燃的迹象,11月份最新的统计,欧元区美国通货膨胀率已经出现了大幅上涨。对于通货膨胀抬头的迹象,最根本的原因是流动性过剩。在这儿可能有人说,一方面看到次贷危机中货币市场上流动性的短缺,另一方面又在这儿谈所谓全球流动性过剩,这两者之间为什么不能并存?实际上这在理论上是完全可以并存的,在货币市场上之所以出现流动性短缺的局面,是因为信心缺乏,人们不愿意向提供贷款。作为大量的投机资本形成的流动性资本不会填补这个空缺,他们反而从货币市场上会进一步流出,进入到其他市场上进行投机。所以次贷危机将会加剧流动性过剩。
第二个原因就是高油价,高油价在经济增长率放慢的情况下,油价的上涨将会有可能通过结构性通货膨胀传递到其他价格中去。
第三个因素是美元的持续贬值。美元作为全球主要结算货币,美元贬值就会使全球通货膨胀死灰复燃的可能性加大。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发达国家乃至全球将会高度关注通货膨胀的走势,成为2008年全球经济最大的风险之一。
李向阳: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燕赵都市报记者:
请问李博士两个问题:刚刚有一个问题说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影响相当大,并没有具体说哪些方面来论证,请您说一下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哪些方面?中国普通的老百姓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或者尽可能规避这样一个风险?
第二个问题,现在CPI今年11月的时候已经创下了11年来的新高,老百姓已经感受到了通货膨胀,很明显,请您介绍一下,现在的通货膨胀是到了一般性严重、比较严重、还是很严重?08年的通货膨胀会不会持续下去,或者说更严重,请您分析一下。
李向阳:
你第二个问题是给我出难题。我首先说第一个问题,美国经济放缓和次贷危机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首先从贸易来说,可能媒体上已经报道过人民银行做过一个估算,美国经济如果降低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的增长里将会下降6个百分点,所以通过贸易这个渠道毫无疑问会产生重大影响,而进出口对中国GDP的贡献已经超过1/3,所以这个渠道很显然是非常大的。至于次贷危机,通过金融领域的影响,反而没那么明显,因为中国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体系,这几年开放的步伐走得比较慢,所以还没有分享到当初美国人搞房地产抵押贷款发行的各种各样的有价债券,没有进入这个领域,只是很小范围地进入。但是可能间接会有一些影响,如果在今后一段时期,次贷危机使得全球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成本提高,无疑就会影响到中国。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受次贷危机相对比较小,反而看到很多国际游资又从发达国家流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体的倾向。这种倾向一方面对我们来说是好的一方面,但另一方面负面的是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实际更大了。如果大量游资寻求安全性,除去赌人民币升值之外,再赌中国市场的安全性,对于中国的人民币压力实际上是更进一步提高了。
至于第二个问题,在理论上实际是一个说不清的问题,因为从结构性通货膨胀到一般性的通货膨胀之间,它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很难给它扩展到多少产业的时候、多少种产品的时候才是一种从结构性转化为一般性。因为一般性通货膨胀的定义是由于货币投放量过多而引发的价格上涨,这是通货膨胀的精确定义。而它的起源的确是由于农产品、油价这些影响,可是我们看到,中国的流动性过剩,也就是货币投放量过多在后续的价格上涨,正在起助推器的作用。所以,我对它的发展前景应该是值得高度关注的,我只能这么说。除去CPI之外,PPI就是生产价格指数也已经上来了,生产价格指数到消费价格指数之间早晚会有一个传递过程,如果中间一旦传递过去了,毫无疑问就只能说是一个总体性的通货膨胀了。至于你说现在是不是,我无法给出一个答案,因为多少商品价格已经上涨,波及到多大范围,我现在拿不到这个数据,所以无法作出一个肯定性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