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通论》中的经济伦理
凯恩斯的《通论》,作为一本经济思想史上非凡的作品,理所当然地存在许多不同的解读,但大家一致公认这是一部科学性很强的作品,对于揭示现代商品经济的运行,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它帮助我们认识商品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教会我们如何控制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变量乃至实施新的经济制度的变革。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尤其是初学者,看不到这本著作的伦理的方面,时常把凯恩斯的伦理观和他的科学认识混为一谈。在此,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凯恩斯在《通论》中,是如何把他的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伦理观表达在总量及结构的分析上的。
一关于经济结构的经济伦理
关于经济结构,凯恩斯是基本肯定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资源配置功能的: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制度,在解决“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方面,做的还不错。他说“就已经就业的生产要素而论,我觉得没有理由可以说,现有经济体系有把生产要素作绝大不当使用之处。当然,预测不免有错误,然而这在中央统制计划之下也是免不了了的。”在这方面,凯恩斯只花了很少的笔墨,这也不是他要研究的重点。他认定,“现行制度之缺点,不在实际就业者工作方向,而在实际就业之数量”。
二关于经济总量的经济伦理
   凯恩斯《通论》的中心,就在于寻找促使经济总量的提高上。他通过就业量这个指标,来衡量社会总资源的利用程度。如何达到社会总资源的充分就业呢,凯恩斯通过对市场经济的制度约束分析,提出了必须提高有效需求(总消费和总投资)。为此他分析了影响消费的各个方面以及影响投资的各个方面,尤其分析了连接即期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不确定性对总体经济运行的影响。他也认识到,在商品经济中(他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看成他的《通论》分析的社会制度结构前提,他认识不到还可能存在其它社会性质的商品经济),商品生产者追求的是商品的增值及其对财富的所有权的控制。但由于他的历史局限性,他只是看到了这一现象,但没有揭示形成这一现象的资本主义制度构成及其作用。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分析,尽管不全面,但更深刻。
基于他对有效需求的创新分析,凯恩斯提出了他的著名观点:“今设为任何理由,利率之下降速度,赶不上在此累积速率之下,资本之边际效率之下降速度,则即使把持有财富之欲望转向于经济上不能生息之资产,亦足以增加经济福利。”不仅如此,纵使是无意义的投资乃至破坏现有财富的行为,在经济萧条时,也有实施的必要。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就业量,还可以增加有用之物以及有用之劳役,换句话说,增加真实国民所得。”当然,凯恩斯并不倡导政府固步自封地采用这种浪费的补救办法,而现在的许多政府却把他的警告当成了建议。
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科学分析,充分暴露了这一经济制度的缺陷,这种缺陷,是这一经济制度的历史局限性,也昭示了对其进行改良的必要性。他为社会管理经济,提供了科学和伦理上的根据。他破除了原有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许多伦理约束,如储蓄节俭论,自由竞争最优论等等;同时,他也为许多新的经济伦理的建立如国民收入再分配及政府管理经济有益论等,铺平了道理。
纵览《通论》全书,凯恩斯的下面这段话,表达了他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经济的总的伦理观点:“我们生存其中的经济社会,其显著缺点,乃在不能提供充分就业,以及财富之分配有欠公平合理”。
关于充分就业:
我理解的是,凯恩斯意义上的充分就业,是以劳动力的就业比例,作为衡量整个经济体系是否达到生产可能边界的一种标准。充分就业,如果仅仅指劳动力,则有明确的含义,如指全部生产要素,则无法界定。
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看,经济要素的供给是无限的,我们永远都达不到“所有资源的充分就业”。我们能够达到的只是现有的生产条件下,部分的资本人力及土地等资源的使用。不断扩充资源边界,就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许永远也达不到全部资源的充分就业。此外,无论狭义还是广义上,我们都不能确定啥才是福利最大化。而对该经济在市场信息不完全透明和所有权初始配置的约束下,能否达到福利的最大化则无法确定。不过,他似乎相信,市场的配置的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就我看来,能否提供充分就业,并不是衡量一个经济制度好坏的条件。只有在私有制下的市场经济中,能否使资源(尤其是劳动力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才因其涉及国民收入分配,成为衡量一个经济制度好坏的条件。
在此,我特别提一下劳动力的充分就业问题。为啥现存的任何经济体都把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看得那么重要呢,我想从经济意义上看,是否可以分成如下两方面加以分析:1,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一种可以再生的经济资源,这种经济资源不使用,也无法保存。而且,这种资源纵使不使用,也需要维持费用。2,在商品经济中,劳动力商品化了,劳动者主要靠控制自己的劳动力的投入,从国民收入中分得自己的那部分社会购买力,这种社会分配伦理,连劳动者本人也认为是天经地义了,而不被认为仅仅是一种社会经济分配道德观。
关于分配:
凯恩斯认为,财富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有欠公平合理。他认为,收入不均,的确有社会的经济的及心理的理由,但如果不均得特别厉害,就无法自圆其说也无法辩护。他认为,所得税遗产税等措施,不仅能够提高社会的分配公平,而且有助于财富的增长。而且,他认为,坐收利息阶级,会因资本的稀少性的增长,而自行消亡。
我认为,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期望(经济伦理),纵使引进了国家管理这个条件,也是不能完全成为现实的。在这一点上,我倒是比较相信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会不断的再生产出资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来,除非有制度性改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不会自行消亡的。而且,这种消亡纵使在经济伦理上是否必要能够成立,在经济运行上,也值得注意: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它的运行成本,可能比他想象的大很多,尤其是腐败代价,甚至会拖垮整个经济体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31 19:12:1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