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鹏 发表于 2013-12-18 12:33 
假账真算。
“设置单位劳动时间所产生的价值量为w ,赋予单位劳动时间以货币单位 g ,因此单位劳动时间所产 ...
真是麻烦! 自己不懂概念不看书还要让人来给你重复!!!以后再出现这种弱智问题就不要问了!
“现在我们来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它们只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 —— 马克思《资本论》
很明显指的不是机器,使用价值,生产工具,不是你所谓的死劳动,这是劳动耗费!
“我们已经看到,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本身中,商品的交换价值表现同它们的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如果真正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就得到刚才已经规定的它们的价值,因此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也就是商品的价值。。。
可见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劳动”对象化“或者”物化“在里面。那么,它的价值量是怎么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 劳动的量来计量。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单位时间如小时,日等作尺度!”
——马克思《资本论》
“尽管缝和织是不同质的的生产活动,但二者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生产耗费,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都是人类劳动。这只是耗费人类劳动力的两种不同的形式。当然,人类劳动力本身必须已有或多或少的发展,才能以这种或那种形式耗费。但是,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正如在资产阶级社会里,将军或者银行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人本身则扮演极卑微的角色一样。”——马克思 《资本论》
因此商品价值,价值就是劳动本身,不是结果!
“更多的使用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两件上衣比一件上衣多。两件上衣可以两个人穿,一件上衣只能一个人穿,以此类推。然而随着物质财富的量的增长,它的价值量可能同时下降。这种对立的运动来源自劳动的二重性。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因此,有用劳动成为较富或者较贫的产品源泉与有用劳动的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相反的,生产力的变化本身丝毫也不会表现为价值的劳动!既然生产力属于劳动的具体有用形式,它自然不再能同抽去了具体有用形式的劳动有关! (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生产力,生产效率无关!)因此,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多些,生产力降低就少些), 因此,那种能提高劳动成效从而增加劳动所提供的使用价值量的生产力变化,如果会缩短生产这个使用价值量所必须的劳动时间总和,就会减少这个增大了的总量的价值量。反之亦然。” 马克思——《资本论》
因此生产力变化不影响抽象价值,只影响生产使用价值量,抽象价值与具体劳动生产力,生产效率无关,你概念混乱不堪。
“ 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的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 ————马克思《资本论》
看清楚,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关系!
“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
1,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
2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
3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5以及自然条件。
例子就不说了,贫富矿问题不是资本家能选择,整个世界每个地区产品源泉都不同,不是资本家能想去就去!
比如,同一劳动量在丰收年表现为8蒲式耳小麦,在歉收年只表现4蒲式耳,同一劳动量用在富矿比用在贫矿能提供更多的金属等等”——————马克思《资本论》
因此科学技术发展除非超越自然界,否则在那之前科技只决定生产力生产效率就是天方夜谭!你要符合现实考虑!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因此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的比例,就是生产前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同生产后者的必要劳动时间比例。”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来那个的凝固劳动时间."
“因此,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
————马克思《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
因此决定总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技术,更不是什么具体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想等,折算抽象劳动时间,而是交换的劳动时间比例即生产前后劳动时间之比增大,交换价值量增大。
“如果会缩短生产这个使用价值量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总和,就减少这个增大了的总量的价值量。” 马克思说的
比如生产力手工相同时间1小时,你原先生产10个产品,我生产20个,他生产30个(当然生产力效率越高生产使用价值的量就越多。产量数假定,实际产量数可能不存在平均数)
现在机器相同时间半个小时,你生产10个,我生产20个,他生产30个
因此,原先1小时生产10,20,,30个,你我他半小时内完成,只是你我他价值量减小,因为必要劳动耗费时间减短,你的价值减半,我的价值减半,他的价值减半。
这时候价值量变化。
(不管是机器生产还是手工生产都是相同的人类耗费,你再复杂的劳动只不过是多倍的简单劳动,少量复杂劳动等于多量少量简单劳动,这是简化后的,但是,一个商品可能是最复杂的劳动的产品,但它的价值使它与简单劳动的产品相等,比如产权写在一张破纸上的作为交换价值就和一个土地的工程价值量相等。所以各种劳动要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不同比例。“这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因而在他们看来,似乎是由习惯决定的,为了简便起见,我们以后把各种劳动力直接当作简单劳动力,这样就省去了简化的麻烦。”《资本论》因此,不管产品复杂劳动如何都看做了简单劳动,不管你是工艺再好,还是机器社会再好,都看做简单平均劳动耗费,我的那个例子就是说明这一点,劳动组合再如何,原先生产耗费多少就是多少,不管你生产机器还是什么。因此决定生产该使用价值(机器,工具等)总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但是相同时间内(前后都是1小时),提供的价值量是相同的,改变的只是使用价值的量。因此价值总量变化由社会比劳动时间决定,再引用马克思的话:"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因此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资本论>。因此,也可以认为劳动时间就是价值量。 当然人口那些都是后话,不同生产,不同产品,劳动时间变化不同,不能用劳动时间的劳动时间平均率,因为生产指向根本不同。
” 总之,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久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反之亦然。”——马克思《资本论》
"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马克思《资本论》
因此,并不是一切使用物品都是可以被物化成价值的,可见,追求价值或者价值增值的都是追求的什么呢? 是权力!
马克思的理论不是像你一样头脑里想象出来的,而是一步一步逻辑缜密推导出来的,有两种推导模式:1,古典学派推导(马克思自己的推导模式)2,中国的经济学家还给出了另一种推导模式,就是我上面说的从新古典到新剑桥学派的推导。你的推导完全流于形式,利润来源的根源到底是什么?你一直在回避这问题。还有你的会计学学的真是牛皮,固定资本除了转移价值(货币)还能干什么?还能创造价值?一台5万的机器计提折旧能折出八万元?,真正的利润来源是资本用一笔货币雇佣劳动,然后在加上一笔利润买出去,劳动一进一出正是利润的来源,这里仅仅涉及货币的增殖而与具体技术无关(就是那个微积分说的金钱游戏,他表述得不好而已)。
稀里糊涂的基本理论要来分析现实好比要建一座没有地基的大厦。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下,价值规律(金钱增殖)是发挥着完全的重要的作用的,这里存在着货币供给(基础货币创造)与货币需求(持有资产的经济单位对于利润的需求)的均衡状态(动态均衡)下 以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资金运动规律,在这种强大的金钱增殖规律的压制下,每个资本家都必须加快货币积累的速度 ,否则就可能会面临现金流断裂的危险。中国由于行政体制的介入,价值规律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展开,因此并没有形成发达市场经济体那样完善的破产制度,在美国,企业,银行,金融部门破产极为常见。但是中国的垄断行业的充斥局面依然是价值规律的体现,就是金钱增殖规律的表现。
经济学家们长期挣扎着要从实物经济中挣脱出来就是为了把市场经济资金规律完全揭示出来,而劳动二重性,将价值(货币)与技术
(实物或者说使用价值)彻底抽离给了我们极佳的启示。
这二重性的伟大之处对于我们来说决不是揭示道德意义上的剥削,而是真正发现市场经济的运行之谜,真正发现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之谜,真正将产业经济学与金融经济学以及会计学连为一体,而在主流经济的肆意横行之下,经济学的这些完全被拆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