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湖北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石珂)11月29日,在武汉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受邀来到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就业趋势和城市化”为题发表演讲。
就业状况变化的驱动因素是什么?皮萨里德斯认为,主要是生产力。他分析说,生产力提高对各部门内部以及部门之间的劳动力迁移有着不同的影响。在部门内部,企业的高生产力往往意味着高工资,从而吸引更多就业;从宏观的层面考察,部门之间产出占比是固定的,因此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进而导致就业人数减少。同时,他也强调了需求在就业状况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居民变得更加富裕,但是居民对不同产品需求弹性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程度需求的变化。需求影响生产,当然也会影响劳动力的就业。
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三大产业之间劳动力的调整变化趋势如何?皮萨里德斯表示,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农业产品需求弹性低,同时随着生产机械化的普及,生产力迅速增长,这些都会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而在制造业部门,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刺激了需求,导致了劳动力大量从农业部门流向制造业部门。然而,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增长,制造业部门将会进入劳动力就业下降的阶段,而这部分劳动力则转移到了服务业之中。皮萨里德斯称,服务业的劳动力所占比例会呈现增加趋势。
“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移体现了城市化过程,ZF可通过教育、再培训、科技、政策等影响这一过程。”皮萨里德斯结合中国的国情分析说,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加快,人力成本不断升高,这对中国固有的低成本制造业构成了影响。要继续发挥制造业的优势,势必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难题。中国还有大量的农民要进入城市,如果在其进入就业市场前对其进行职业培训,然后再充实到就业市场,则能够使中国制造业进一步保持优势,走“高附加值制造业”道路。
皮萨里德斯1970年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73年在伦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伦敦经济学院,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宏观经济学的多个领域,包括劳工、经济增长和经济政策等。他是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英国计量经济学协会会员,曾获得IZA劳动经济学奖, 2010年以搜寻摩擦理论和在宏观经济学方面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2013年被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封为爵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