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金融市场M2已高达103万亿元人民币,左右;但另一方面,许多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却面对贷款难,市场资金面也很紧张。
与此相关,作为巿场资金价格标志的拆借利率在6月初之后一直高居于3%-5%,并迅速感染至其他金融领域,导致企业债、国债和理财存款利率大幅上升。
流动性趋紧、巿场利率飙升至吓人的50%以上,中国人民银行(央行)确定的稳健货币政策已被演变成从紧的货币政策。
钱荒与高利率出现原因
针对中国市场出现钱荒和高利率问题,学者们老拿商业银行吸收的103万亿元存款总量说事,认为其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高达188%,超过了美国和日本,并由此得出央行货币投放过多、流动性过于宽裕的结论。
但这103万亿存款中,有27万亿左右的资金是被人民银行以央行票据发行和全球最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缴存等方式,从各家商业银行借走了;这些资金被央行用于购买外汇,从而逐年累积、又形成了高达3.6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此外,商业银行是不能动用这27万亿于发放贷款的,再加上按多数国家3%的准备金率计算出的正常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约3.1万亿元,其存款总量占GDP比重仅为144%,实际就低于美国的155%和日本的174%。
在流动性总量适当的情况下,却出现市场资金紧张、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局面,主要是2009年以来,被央企、国企和地方ZF占用借走大量贷款所造成的。
中国各级地方ZF的债务加上铁路总公司的债务,总量应该不超过20万亿元左右。其中大部分都是2009年初之后才増加的。如再加上其他央企国企最近五年增加的贷款和债券余额,总量估计占新增社会融资总额的一半以上。
另与ZF相关的融资大多数被投入了“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而且借款期限普遍上超长,被占用的信贷就难以像中短期贷款那样,到期后转换成新的信贷资金。
推高市场利率的因素
对民营中小企业而言,资金流动性紧张,贷款利率自然会大幅上浮。那些难以从商业银行贷到款的企业而言,不得不转向小额贷款公司或民间借贷,承受16%以上的贷款利率。
而且,许多央企国企又变相的成立了许多的小额贷款公司,按6%-8%成本从商业银行贷款,跟着再转手以16%-22%高利率贷给中小企业,不仅加剧了银行信贷资金的紧张,也大幅推高市场利率。
与此同时,央行对表外业务的行政管制和信贷规模控制,迫使商业银行再搞规避监管式的“金融创新”,把超规模部分的贷、理财、信托产品,通过同业代付或信贷资产和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等方式,转移到银行同业账上或转为同业业务。
此外央行在5月底之后收紧市场流动性,而且在季末、节假日前或企业交税的关键时点,不像往年那样向市场注入短期流动性资金。这些举措加剧了紧张情绪,改变了市场预期,直接大幅推高了拆借利率,并迅速传导到国债、企业债和理财存款利率及贷款利率,引发股市连续下跌,从而对消费、投资和实体经济构成负面影响,结果钱荒又来了!
(联合离岸资本管理公司首席代表 邓绍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