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008-1-4 16:36:00

个人觉得和社会大环境相关,如果社会上如饥似渴地需求这些高级经济人才,学生肯定会用功学的.

还是需求决定供给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4 17:00:00
真希望我们的大学里能多一些学术氛围,少一些浮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4 18:23:00

关键看硕士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如果是硕士毕业后以直接就业为目标,那么学术上就不要搞得那么高深复杂,或说就不要搞什么学术,掌握一些基本的东西就行了,一切以就业为第一目标,把大量的时间用来考CFA、CPA,练英语口语,找牛单位实习,多进行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团队精神啊什么的,努力把自己培养成“面霸”。从这点来说,做学术和就业(尤其是想到好公司就业的)是有矛盾的,所以学生也不爱上那些高深的课。我一同学学的是区域经济学,他对这个专业方面的知识基本就没怎么学,顶多也就知道个皮毛,他把大量的时间用来考CPA,最后以会计类的名义报考深圳人行,上了。他目标就很明确,搞什么学术,工作!让他去研究那些高深的学术,他肯定没这个动力。我复旦某数量经济同学,他也没学什么计量经济学和发表文章,夸张点说她连VAR(向量自回归)怎么回事都不懂,整天也是对付CPA和英语口语,最后去了某牛基金公司。怎么才能让这些人研究那些高深的东西?研究起这些来会让他们得不偿失,对找工作几乎没用。

如果是以后准备做学术读博,那可以研究那些高深的东西。建议采用硕博连读的方式来对待这些人,长期系统培养,才能打下扎实的经济学基础。

个人觉得聂老师所说的问题,其根源源于现阶段教育部门对硕士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到底是职业教育还是学术教育没分清,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在那胡搞。如果是职业教育那就多培养各种职场技能,如果是学术教育那就使劲加强学术培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4 18:41:1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4 22:33:00
个人觉得,非西经专业的,高宏和高微学到了解就可以了,但是数理经济学和计量一定要学的通透,最好能懂点物理的热力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4 22:59:00

其一、本人认为“有教无类”最为正确,有很多学生即使不想搞学术,但还是很努力要把课学好。造成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很大程度是教育方法和教师学术水平的问题。

就像我当初听政治经济学课程,直到大二听一个很好的老师讲,我才第一次明白政治经济学讲的是什么,才真正感兴趣。

其二、是教材,直接用国外经典教材(最好是英文版),我对国内很多经济学教材深恶痛绝,粗制滥造的太多,往往是什么都说了,也是什么都没说,净是废话。

就像我们产业组织,只要把让梯若尔的书仔细看,花上一年仔细看,再去看英文论文一般没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4 23:35:00
没有几个硕士想将来搞科研,自然不愿意深入学习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4 23:48:00
现在都不行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5 00:07:00

聂老师是花了心思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5 00:10:00

大规模的扩招,导致大规模的“准科研人员”,本身可能就是件可笑的事情。如果不能对学生进行筛选,而按照一个标准——特别是一流大学的学术标准——来约束学生,结果可想而知。由此,甄别机制在解决逆向选择问题上的理论魅力,看来对于聂老师可能会起点作用。真正的有学术追求,高尚人格,以及科学素养的人,在任何时代,大概都是凤毛麟角。但可悲的是,教师具备不具备独立的行动空间。如果象在大跃进中那样,要让中国大学感英超美,就像要让中国农民个个成为诗人,不免又会陷入历史的闹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5 10:03:00

许多人认为研究生素质一代不如一代,这只是就学术能力而言,不够全面。其实现在学生把大量精力投到英语和考证等上面,有的还要考托考寄,学术研究素养肯定要打折扣。但这些学生就业率高,往往能找到较好的工作,受到市场肯定,因此这种应用型的培养也没有错。

应该建立适应不同需求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以将研究生教育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课程为主,扩展知识量和知识面,弱化论文,而加强文献综述、社会调查等应用能力的培训和作业,进行职业化教育;另一种以研究为重,注重理论研究能力,并鼓励学生继续攻读博士,进行严格的学术教育和培养。 比如英国、香港等地的大学就有分:授课式研究生和研究型研究生。

市场需要的并不都是研究型人才,因此要求学生都去钻研那些高深的课程、都去做学术不太现实。高校只有优化师资结构和资源配置,建立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这不仅有利于解决研究生扩招和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也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同时还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不学高深的专业知识、做不做学术的问题。来源:http://news.qq.com/a/20080105/000007.ht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5 11:06:00

......现在的研究生很少打算从事学术研究,,,,,

真真要做研究太辛苦,一般人要出点成果也不容易。

第一,在中国教育这种考核制度下,有一部分研究者被逼采用其他快捷的研究方式(???)。

第二;致使其他很多想沉下心来做研究的研究者都难以沉下心来,

第三;恶性循环,都想来个“速成品”,质量自然就难以保障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5 11:45:00
作为准备跨专业考人大经济学的我来说,看了聂老师的文章后,知道了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
如果我们对自己都不了解的话,这些争论也没多大意思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5 12:01:00

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5 13:31:00

素质问题啊

为了学习而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5 20:19:00

人人有责,人人则无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5 21:28:00

是该好好考虑考虑我们的研究生教育问题了,国家要发展,人才要跟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5 21:59:00
一方面,现在的研究生很少打算从事学术研究,因此向他们讲授高级理论课程可能在机会成本意义上对师生是“双输”;另一方面,他们根本不具备相应的基础,这是我个人无法解决的。好比一个人讲授高级微观经济学,即令他再风趣幽默,再通俗易懂,再因材施教,总不可能把它讲成原理课或数学课吧?

我觉得研究生教育的两难应该是:究竟进行学术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现在的研究生真的很少从事学术研究,感觉研究生的学习越来越具有功利性.考研时破釜成舟一考再考只为了一个文凭.考上后忙着找工作,考前忙碌一周,毕业前匆匆准备论文就草草过了两年.

觉得应该像米国一样将研究生教育分成两种,这样应该可以因材施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7 10:29:00
以下是引用遨游者在2008-1-3 21:00:00的发言:

觉得硕士研究生在两年内学习完非线性优化、动态规划、测度论、实变和泛函、拓扑学和随机过程以及高级微观和高级宏观、高级计量的难度是不是很大,

 国内有任何一个学校有这样的教学要求吗?!除非以前邹恒甫在武大办的班?!但他那个本科实验班是可以拿数学学位的。 据我所知,象泛函、拓扑学在北大数学系本科都已经不是必修课,所以别扯那么远了!

  实际上,三年制的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如果能认真学完实变和随机过程这两门数学课就已经很不错了。

  今年即将从哈佛经济系毕业的郭凯,以前CCER毕业的,算绝对牛人了吧,而且他本科是北大电子系的,数学本科就学的不少,他在硕士研究生阶段也就修过实分析一门数学课。

  另外,测度论、实变、泛函和随机过程在经济系开和在数学系开完全是两个概念,在经济系开的难度和严格性与数学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某些课程表和成绩单说明不了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7 10:37:00

 美国象MIT,哈佛这样的经济系每年毕业的博士也就是20-30人左右。可人大、社科院一年毕业多少经济类的博士呢?!

 况且中国在学术界的就业机会要比美国少的多。

 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学生的选择就是非常理性的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7 10:42:00

说得挺好,和我毕业后进入单位工作的心情是一样的,聂老师是抱着一身武艺没人传授,我是白在人大学了6年的经济(呵呵,我应该也算经济系的老同志了)到了单位几乎用不到(极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现在从是的也是分析研究工作),我所有需要做的就是描述统计的内容.

   聂老师还是别想这么多了,搞自己的科研吧,我呢,现在也很开心,因为工作不忙的时候可以随便看些自己喜欢的书籍(过去学校以选课为基础来进行阅读,现在选择的范围广多了,有时发现大师写的书虽然每个字都认得,但看起来特费脑力,大师太坏了,写个东西让人想半天才明白).现在单位一年还能报销点书费,呵呵,过得也不错,只不过工作这边就差强人意,只要考核称职就OK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7 23:59:00
深有同感,但没有好主意,还是两难困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8 15:44:00

客观一时半会改不了。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利用现有资源加油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8 22:49:00
不要扩招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9 00:37:00
不错的文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9 10:59:00

思考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9 11:22:00

硕士教育=大五大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9 13:21:00
因材施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9 22:16:00

其实我个人认为,如果读聂老师的研究生没有打算从事聂老师从事的工作,您给他们讲什么都没有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本来就是来自于西方的方法,数学模型是西方经济学的语言,中国只不过是在照搬这些语言,不会这些语言的研究生不再少数,而且这些数学模式和理论能够应用于中国经济的极少,只有自娱自乐的教授们才乐于长期从事经济学的研究,乐于长期的专研数学模型。现在的就业环境根本容不下这么多可以长时间研究数学模式的经济学硕士,那么为什么这些经济学硕士需要来专研您的数学模型呢,建议经济学这类的理论性专业就找点博士生就好了,要硕士干吗,不如对口招点学数学的本科生自娱自乐就好了,不需要实用性人才,两边都不得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0 00:13:00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0 13:08:00
聂老师大可不必为此事心烦,大家读硕士的原因有很多,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只有极少数倾向于做学问。聂老师如果每年都能够发掘四五个这样的学生,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帮助和指导就已经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了。高端学术的传承与发展永远都不会普及到大众层面,而那些真正对经济学感兴趣并有志于投身研究工作的人(如聂老师)才是我国经济学界的脊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