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有同感,本人在给研究生授课时也遇到类似双输的问题。来自各个院校、各行各业的研究生们。统
考的、高校研的。素质悬殊。涉及一点点数学和计量经济学便如坠雾中。所谓因材施教只具有理论意义。一
些不具备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生,你怎么给他讲。精心的备课得到的可能只是学生的抱怨。
研究生的经济学教育究竟该往哪里去?
涉及一点点数学和计量经济学便如坠雾中
关键是本科水平太差了
有很多是跨专业报考的,尤其是来自高校研的老师更是...。有后勤的,政工的,计财处的,宿管科的。
你很难想象,其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聂老师,第一道题第二小问后是动态契约理论的内容。虽然讲了基本思想,但是这方面接受的形式化训练几乎没有(课时不够),当然我们下去也没有在这方面用过功。所以不会做,我倒不觉得奇怪。
我觉得这次考试给我的最大感受,是训练得不够,不是解规划的训练,这个要解决其实是最简单的,也不是直觉的训练,因为你已经做得够多了,而是如何把直觉或者对题目的理解形式化,也就是给出背景,如何建模。
第二次课后作业中已经暴露出这个问题了(那道贷款的题),这次考试更是如此,就是拿到题,不能够迅速准确地理解题意,一旦条件较多,如何处理,如何建模就不容易了。
毕竟课上的理论模型还是太单纯,也是经过简化的,而且一开始就迫不及待的把模型给出来了,没有把故事变成模型的过程,说到底其实我们还是缺乏训练。
觉得硕士研究生在两年内学习完非线性优化、动态规划、测度论、实变和泛函、拓扑学和随机过程以及高级微观和高级宏观、高级计量的难度是不是很大,况且还要写论文。可能大家都能学会。我只是感觉不行,因为我是一个自学者,感觉这些东西不容易。大家认为呢?
顺便贴一个本人刚刚写的本人也不知所云的东西,大家评评。
有效率还是无效率?完全竞争是个什么东西?
假定社会上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用劳动和土地生产一种产品,只消费这种产品,考虑闲暇.每个人一天的劳动时间为1,每个人白天生产傍晚消费,而土地是稀缺资源,土地满足不了两个人一天1个劳动时间的要求,即土地在这两个人中间平均分配的时候,假设每个人的劳动时间为1/2,每个人生产出的产品为1/12,社会总产出为1/6.但是当把土地让其中的一个人使用来生产产品的时候(土地总量刚好满足一个人一天1个劳动时间的要求),产品为1/2.那么再把1/2中的1/6个产品分给另一个人.社会和个人的福利都增加了.
完全竞争是个什么概念?
1.土地非稀缺的解(X为产品,Y为闲暇,下同)
u=xy
x=k
y=1-K
u=k*(1-k)
u对K的导数=1-2k=0,k=1/2.
u=1/4
2。土地稀缺,两个人平均分配土地的解。
u=xy
x=(1/4)*(1/3)=1/12
y=1-(1/12)=11/12
u=11/144
3。土地稀缺,其中一个人拿到全部土地生产,另一个人没有土地生产的解(1/2-m为生产的人分给另一个不生产的人的份额)。
u1=(1/2)m=u2=1*[(1/2)-m]
(1/2)m=1*[(1/2)-m]=(1/2)-m
m=1-2m,3m=1,m=1/3
u1=u2=1/6
4。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把土地让给其中一个人来生产比两个人平均分配土地的社会总产植高,但小于土地丰富的社会总产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5 13:48:01编辑过]
“目标是一流的,结果是失望的。一方面,现在的研究生很少打算从事学术研究,因此向他们讲授高级理论课程可能在机会成本意义上对师生是“双输”;另一方面,他们根本不具备相应的基础,这是我个人无法解决的。”——对这段话,我有一些感受!认同聂老师的观点!
因材施教的愿望没有错,关键是我们是否应该去反思我们的方法?关键是在这个“匪夷所思、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是否还要遵循“古之学者为己”的教诲?从自我的身心处入手,先反躬自省再谈其余,或许是一种态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3 23:42:57编辑过]
今晚睡不着,就聂老师的问题发表一下看法吧。
不管是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对所学课程(或专业)不感兴趣,但由于学校制度上不可变更导师或专业,所以只求一张文凭而不求知识。虽然教师学识渊博、热情万丈,学生只求教师让他顺利通过课程考试就OK了。
学生毕业找工作时,可以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但在学生在校求学过程中,为什么不可以与学校或教师进行双向选择呢?僵化的学校制度禁固了学生的头脑和身体(因怕点名,所以不能逃课去听其它课),却无法控制学生的兴趣。就算在同样的一门学科里,因为教师的研究方法不同,因为任课教师的授课方法的不同,学生所受教育就有可能完全不同,学生的兴趣也随之发生变化或转移。
在经济学领域,国内的可供学生学习的资源非常有限。邹恒甫老师所讲的“三五九流”的言论其实也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实情况。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领域,我们国家都有哪些成就呢?我问了周围的几位同学,谁都没有答出什么。虽然每每提到“国情”,但结合的国情的经济学理论是什么呢?
对于外行来讲,或者对于刚进入大学门坎的学生来讲,根本分辩不了一个老师所拥有的学术资源是多少。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不是己经很陈旧?教师的研究方法有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教师是否了解研究前沿?学生很难了解这些信息。所以,这里存在信息的绝对的不对称,所以,也必然导出一些学生不喜欢自己所选的专业或所选的导师的结果。
目前学校的人才培养的制度,过于僵化。一旦选择了一个专业或一位导师,就得“从一而终”,如果想中途想做变更……没门儿。一个学生,以一己之力,改变不了这种僵化的制度,只能选择消极应对这个制度。请给学生自由选择所学专业和导师的自由!让每个学生,去选择喜欢的专业。如果一个学生选错了专业,请给她(他)重新选择专业的自由。让对某一学科感兴趣的同学能够师从知识渊博充满激情的教师获得知识吧!
觉得硕士研究生在两年内学习完非线性优化、动态规划、测度论、实变和泛函、拓扑学和随机过程以及高级微观和高级宏观、高级计量的难度是不是很大,况且还要写论文。可能大家都能学会。我只是感觉不行,因为我是一个自学者,感觉这些东西不容易。大家认为呢?

搜狐博客 > 聂辉华_改革是与虎谋皮 > 日志 > 经济教育 2008-01-03
标签: 研究生 教育 经济学 契约理论
中国大陆大规模引进现代经济学应该是在1999年左右。总体上,我们的经济学教育水平和一直在进步。进步越快,有识之士便越是容易对现行经济学教育忧心忡忡。这是必然的,因为进步越快,才越容易直接感受到我们的水平和世界一流水平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突出表现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因为这一阶段直接决定了教育的最终产品的品质。
一个基本事实是,我们没有足够多的一流水平的教师。其中的原因很多,我已经解释过多次(参考聂辉华,2006,《大陆高校:没有一流待遇,哪有一流水平?》,链接为http://www.niehuihua.com/dispArticle.Asp?ID=347)。另一个基本事实是,给定有限的优秀师资,我们也不可能将所有优秀的学生送到这些教师所在的课堂培养。当分离均衡不可能时,问题来了:我们如何施教?传统观点认为,我们应该因材施教,即根据现有研究生的水平来普及经济学。所谓“有教无类”,“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另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应该根据教育的目标来设定教学的目标,即根据“应该达到的水平”来施教。为了使问题更清楚,我们不得不假定两种理念是相互冲突的。在课堂上,教师提供的教育只是一条供给曲线,如果要满足多条(加总的)需求曲线,那么最优的产品供给必定是实行某种形式的价格歧视。这实际上从理论上否定了完全因材施教的可能性。在乱七八糟的课程中,向水平参差不齐的研究生讲授高级经济学课程,要取得师生“双赢”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说得直白一点,究竟是让“标准”屈就学生,还是让学生追赶“标准”,这就是研究生教育的两难之痛。这可不是“削足适履”的伪问题。
假如一所大学的经济系立志要成为国内一流乃至世界水平的研究型机构,那么它显然应该按照世界水平来施教。从理论上讲,我赞成第二种观点。考虑一个师生之间关于教学的动态博弈。时序如下:(1)教师(或经济系)先行动,公布自己的教学目标,比如国内一流;(2)学生选择是否接受,如果不接受则博弈结束,接受则博弈继续;(3)教师决定是否履行预定目标,如果履约,那么可能导致学生压力巨大,并且得到学生的不好评价;如果与学生进行再谈判,那么可以降低预定目标,从而得到学生的满意评价;(4)学生的评价影响教师的效用。了解博弈论的人一看就明白,在这个简单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子博弈完美均衡(SPE)是:(教师实施低标准,学生给予高评价)。这个结果是悲观的。要得到好的结果,除非这个博弈重复下去,并且经济系能够找到评价教师绩效的充分统计量(比如学生评价与发表记录的加权评分),那么较高的预定目标将以收敛的方式实现。否则,结果与简单博弈的结果完全一样。
我是想坚持第二种理念的。我2006年秋留校工作,给研究生开设“契约理论”。当时雄心勃勃,教材用最权威的Contract Theory(Bolton & Dewatripont,MIT,2005);讲义是我综合多本教材后逐字逐句用英文写的;要求学生先修过中级博弈论和高级微观经济学;讲授的内容涵盖了契约理论的大部分主题,包括动态契约。目标是一流的,结果是失望的。一方面,现在的研究生很少打算从事学术研究,因此向他们讲授高级理论课程可能在机会成本意义上对师生是“双输”;另一方面,他们根本不具备相应的基础,这是我个人无法解决的。好比一个人讲授高级微观经济学,即令他再风趣幽默,再通俗易懂,再因材施教,总不可能把它讲成原理课或数学课吧?
今年是我第二次讲授契约理论课,从当初的豪情万丈到现在的意兴阑珊。幸运的是,我终于有一种办法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一流的”契约理论。于是,我花了三四天时间,综合了五六篇经典论文,构造了一道考试题。耶鲁的兄弟看了之后说,这道题目会做了,契约理论就都掌握了。因为它涵盖了从静态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模型到动态逆向选择和再谈判以及虚假动态道德风险模型,还包括了带有对称信息和不对称信息的不完全契约模型。别担心这道题目太难了,幸运的是,学生还可以做一道“大路货”,运用契约理论解释实际问题,从考试的角度满足他们的参与约束。期末试题就放在我的个人网站“白鲨在线”上,链接为http://www.niehuihua.com/dispArticle.Asp?ID=492。有心之人,不妨试之;无心之人,只增笑耳。
研究生的经济学教育何去何从?愿闻其详。
能说什么呢?经济学,经世济民啊。如果那些“高深”的理论真的有用,可能就不是“双输”了。如果不从事经济研究,仅仅是研究,那么,学那些的确没有任何益处!
说到难学,工程学科可能没有哪一个会输于经济学吧?那些复杂的技术标准、公式参数,还有繁琐的试验、比经济学要求更高的数学知识……为什么理工科教授没有这些抱怨呢?
经济学家们可能会抱怨说,理工科学生的基础好些。这就更让人难以置信了。经济学家们喜欢模型、统计、检验,这种说法符合概率分布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4 12:44:29编辑过]
对于聂老师的问题,我的看法如下:
经济学专业是个理论性很强的专业,或者说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专业,最好是安排学生直接攻博,而把硕士作为一个过渡学位。
而在中国,存在三个弊端:1、把硕士作为一个独立阶段的学位,而毕业的硕士生很多要到实业界而非学术界工作。2、相当部分学生在报考经济学研究生的时候,没有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个专业是理论性很强的,误以为可以学到能立竿见影的混饭吃的工具。3、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存在一定比例的混文凭的官员和商人。
与之相对应,应该进行改革:1、学校方面一定要很准确地告诉学生,经济学就是一门理论性专业,不能能直接赚钱的工具。2、对于理论性的文科专业,如经济学、哲学、史学等,废除掉独立的硕士阶段的教育,把硕士作为过渡学位。3、专业课试题出难一点,尤其是博士。(人大硕士明明上了高级微观、高级宏观,为何人大博士招生的试题考中级经济学?)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