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组部新出“四不”规定,明确将重点指向了弱化GDP考核。即不能简单把中国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唯一标准;不能搞地区GDP排名;中央有关部门不能单纯以GDP衡量各省份发展成效与地方各级党委ZF;不能简单以GDP评定下一级领导干部的政绩和考核等次。
在过去30多年里,国家的发展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应而言,GDP成了考核干部政绩最重要的指标。然而某些地方领导一味追求GDP增长,大举借债搞“政绩工程”,忽视对环境、医疗、教育、民生的投入,积累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上来说,去年的中国GDP已超过整个欧元区,占到世界经济的14%,未来10年世界经济将维持在低速增长阶段,中国经济如此体量不可能独善其身,而是应当抓住这一时机,尽快从过去单纯注重经济增长,转向均衡目标发展。
从国家高层决策上来看,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下调似乎已成定局。2014年经济工作部署中明确提出要淡化增长、突出改革,对于明年的经济工作,确定了调整产业结构、防控地方ZF债务风险、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重点任务,弱化领导干部GDP考核与淡化增长、规范地方融资等改革措施。
不过,弱化干部GDP考核并非要弃经济增长于不顾,而是要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挤掉利用地方融资盲目投资的水分,从对增长“量”的考核变为对增长“质”的考核。要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指标的权重,防止和纠正以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换取经济增长速度,这将有力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经济增长方式。
一直以来,以GDP考核干部造成各地方盲目追求经济的无效扩张,地方ZF为提高GDP增长、增加税收,往往倾向于扩大投资,尽管市场普遍预期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继续放缓,但地方投资不但不会下降,可能还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去年年底中国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余额已达到约12.1万亿元,预计今年地方债规模将扩大至25万亿元的水平。
对于地方ZF严峻的债务问题,将加强对ZF债务状况的考核,把ZF负债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任期内举债情况的考核、审计和责任追究,防止急于求成,以盲目举债搞“政绩工程”,地方ZF长期以来以投资促GDP增长的思路将被终结。
事实上,干部考核指标如同一“指挥棒”,它既指挥着官员的为政方式(比如,如果单纯指向GDP,官员就会以提升GDP作为执政目标,如果转而指向一个比较综合的指标,势必将全面改革官员的执政思路),又能充分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增长方式。
同时,弱化干部GDP指标考核要实施到位将取决于包括干部考核体制、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金融体制等多项改革。而地方ZF需要在投资之外,找到新的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具体包括推动地方经济产业转型、鼓励消费、放开市场、寻求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
原文地址:http://www.chcbe.cn/news/5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