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讨论热烈而又无法回避的一个现象就是高校师生关系渐行渐远,和我们当初读大学时相比,如今教师不知道为何要去找学生,一门课下来几乎叫不出一个学生的名字;学生也不清楚该如何去找教师,谈学术?谈生活?谈困惑?实在是一头雾水。比较形象的说法,现在的大学很像一个大市场,学校是市场的管理者,教师是市场里的小贩,学生则是来购物的顾客,各有所依,各有所图,各有所得,交易达成后谁也不认识谁,要建立起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差不多成了一种回忆,一种奢望。
这种现象的形成绝非偶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使然。如今的高校面临市场经济中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学校忙于找资金、扩专业、建校园,强调硬环境的建设,应付没完没了的检查。对教学过程的掌控又过多依赖于课堂秩序的维护,而对如何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构建生动、和谐的师生关系则很少关注。师生之间的关系仅限于一间教室之内,没有沟通的氛围,没有沟通的渠道,没有沟通的内涵,只要把学生招进来送出去就万事大吉,大学没有了大学味。
二是制度设计的偏差。从教师这个角度,说不关心学生,不希望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不对的。但客观地讲,有这个愿望未必有这个可能。如今教师要评职称,要提高待遇,强有力的指挥棒就是科研成果、项目、经费、获奖等,而这些是不能从天上掉下来的,只有靠自己去挤时间,去拼命,去积累,至于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给学生作有份量的学术报告,给学生做学术辅导,评职称时都是不可能拿到桌面上来的。故在这样的指挥棒下,教师也只能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做与利益最相关的事,其他的事情能放则放。所以说,有的学生说很难见到老师,难就难在这里。
三是大学学术精神的衰退。大学是做学问的地方,是出思想的地方,也是影响几代人精神的地方。但观今日之大学,行政色彩浓厚,官本位意识强烈,教师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有限的资源被错误地配置。一些做研究、做学问稍有成就的人,不是给你扣顶官帽,就是争着去要官帽,这样一来,有水平的学者都忙于事务去了,哪有时间和学生交流?在校园又能见到多少精彩的讲座?冷清的校园带来的就是冷淡的师生关系,有的学生都快毕业了,对自己景仰的名家连面都未曾见过。
四是教师自律精神的缺失。在高校,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这块,部分导师只负责招而不负责教。学生愿意来找就找,不来找也不过问。这还算好的,还有的是从不主动找学生,没有任务,没有管理,没有要求,没有交流,让学生自生自灭。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导师缺乏自律,另一方面是导师遴选过于宽疏,没有硬条件约束,部分人不知道该如何带学生,自己只有一碗水,如何给人一桶水?最好的办法就是避而远之,实在不行了才硬着头皮见一下。
五是学生单一的文凭观割断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外部环境的诱导下,在就业竞争的压力下,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对学术不感兴趣,对讨论提不起精神,对独立科研没有信心,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认为没有什么意义,目的只有一个,拿到文凭去谋生。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准备毕业论文,经常和老师交换意见,论文经过了多次修改,毕业后论文全文发表。那么现在呢?还有多少学生愿意努力地、高质量地去完成毕业论文?(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