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经济(之一)
战争与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我认为这是由于战争发动的要素几乎涵盖了经济中的所有要素,比如人、财、物、科技、信息等等。那么请问,从经济的角度分析,能否预测到战争的胜负与成败呢?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首先我们可以说从经济的角度分析战争其意义重大,或者说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角度。其次,由于战争是动态的,战争的过程中,各种经济的要素是不断地转换着的,情况极为复杂,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分析的方法。
现在就第一个方面来说明一下,纵观历史,宋朝是中华帝国版图最为狭小的朝代,有人将此归为开国君主的不思进取,因为对于中原极为重要的燕云十六州都没有取回,也有人归为宋人的重文轻武,因为北宋的科技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而武功方面却屡战屡败。而我认为这些都是说不过去的,从赵匡胤设立“封桩库”(即在每年的财政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的盈余存储起来,作为谈判或战争之需)可以看出来。真实的原因应该从经济的角度去寻找,北宋的统一是在唐后经历了五代十国之乱,连年的战乱摧毁了经济,整个经济积弱难扶。北宋建国初期,人口不足千万,而经过北宋的发展人口达到一亿多,由此可见,唐后战乱对经济的损坏程度。于此同时,北部游牧民族受中原文化影响,他们各部落间团结联合结成封建政治经济体,先后形成了辽、金、西夏等国,和中原形成鼎立之势。大的政治经济格局形成后,中短期战争格局也基本形成,而要打破这种平衡格局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再分析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例子,就是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鼎立,诸葛亮著名的‘隆中对’预测了这种局面,做出这种判断,我认为是从政治角度来分析的,主要分析各政治集团势力的优劣,辅以天时地利人和来分析。在如此纷繁复杂的局势下,做出准确的判断是令人佩服的,但是在政治的平衡格局形成后,诸葛亮失去了判断的依据或角度,做出了一些令人失望的决策。首先是荆州之失,其次是六出祁山,都是较为重大的失策,真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从经济的角度分析,魏占中原之地,中原应是当时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三国之中魏的实力应最为强大,那么蜀和吴的联盟应是必然的,这种格局中期将不会改变。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再来做一些判断,荆州对于蜀国是借来之地,而对于吴国是门户是战略重地,因此蜀国应及早归还荆州交好东吴。再分析一下六出祁山,蜀国的地利优势是易守难攻,但由于地理的封闭,经济较为落后,因此首要的任务是在于国家的内部治理,而非频繁用兵。如果真要打破平衡格局,以图霸业,一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我建议从弱的一方着手,即对东吴用兵。
这里先提出两个问题,1)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下,经济的分析能否施展?比如能否通过经济的分析预测出三国鼎立?2)为什么会出现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局面,经济分析法怎样进行?
(待续)
紫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