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普通父母带来的智慧型教育
有的父母自己没有过人的才学和能力,但他们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都在哪里。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同时,有些聪明的父母知道应该在自己擅长和有把握的领域教导孩子,而自己欠缺的地方和不那么游刃有余的事项则不要随意给出指导,因为这类指导很有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更有一些认识深刻的父母甚至从做人做事的整体思路上就能自我检省,宁可不指导也不会误导孩子。
我叔叔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当中的聪明人。他首先有个大方向,抓好儿子功课的同时着重抓外语。这个大方向肯定没有错,所以他尽心尽力督促孩子学习。功课和外语虽然他自己不会,但是监督和创造条件还是不难的。为了让儿子练口语,每周末他都领儿子去英语角或寻找老外,不说够一定的时间不能回家。儿子练的同时当父亲的就在不远处站着,几个小时毫无倦意,生怕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差而放松训练。就这样每周末坚持,一下来就是好几年,所以儿子中学阶段就把托福过了,上了大学头一年就得了北京市英语演讲比赛的冠军。同样在性格培养上他也很成功,我叔叔自己是个乐观幽默的人,他也深知这种性格的好处,于是培养儿子也具有这样的特质,因此儿子到了哪里都是个开心果,很受大家欢迎。相反,他知道自己没上过大学,技术业务都不精通;同时自己混了一辈子到退休依然是个副科级别的办公室主任,因此他经过反省推断自己在人事方面也不在行。鉴于此,在儿子选择方向的重大时刻(如选学校、专业、职业)他从不武断地替儿子做主,而是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供儿子参考,然后带领儿子 去咨询所有他能力范围内能找到的相对优秀的人物,听取他们的意见,最终和孩子共同商议出一个最优方案。不仅在大问题上如此,在日常生活和儿子的探讨中他也从不把自己对人对事的根本性看法拿出来向儿子说教,而每次都是说:“以爸爸的眼光来看,这件事有可能是……,但不一定正确,你认为呢?这个问题咱们要再思考思考……”这样的父亲教育孩子不仅仅用了爱心,而且用了智慧。
就像有一次看到我爸正在以他的主观臆想慷慨激昂地教训我时,我叔叔忍不住插了话:“哥,咱们这一辈子太失败,事实证明咱们的思路是错的,我看还是不要用这种思路灌输孩子的好。”
“不用这种思路,你说用哪种思路?”我爸很不高兴。
“好的思路我也不知道,要不然我就不是现在这样了。但是宁可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吧,也别把错误的教给他。”
我爸这才没话了。
更难能可贵的还有一件事,我想想若我当了父母都未必能做到他这个程度。就是他儿子上大二的时候一次假期回家,悄悄透露已经和女朋友搬到校外同居。这消息一出来你猜怎么样,呵呵,和你想的一样,当爸的立时大为震惊,差点当场发作。让一个生于50年代的人立即接受这些前卫的做派着实有些难度,而且他儿子生于80年代前半期,还不像如今90后这样如此开放。但即便如此,我叔叔还是忍住了没有发作,只问他你们同学有多少人都这样做,儿子说有大约三分之一。当爸的没说什么苦思了几个晚上,最终做出了决定。你想会怎么样,恐怕要说当爸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婉言说服教育。但事实是,当爸的表了态:“我不支持,也不反对,但要注意两个原则:第一要用套,绝不能出事;第二不能对学习和社交产生不利影响。做到这两点,你要怎样我也不拦着你。”当然,后面就如你所料,儿子高呼万岁,飞着回到学校去了。后来就这件事我叔叔说,他当时苦思冥想,后来还是认为在一个时代形成潮流的事就没有必要太逆着来,虽然他内心中认为这件事不对但他并不能确定在儿子所处的环境中这件事是对还是错。但既然是顺应了潮流那起码就不会被千夫所指,既然不会被千夫所指那么对与错可能并不那么重要。在这个大前提下他决定让儿子自己去摸索,还落得个“善解人意的好老爸”的美名,和儿子的心更贴近了一层,何乐而不为呢?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是成功的,儿子不仅没受到什么影响,反而和女友双双考了GRE,一起到了美国。
3. 普通父母带来的愚昧型教育
在普通父母当中这一类型恐怕数量最多。“爱之深”所以“责之痛”,但“责”的时候就把自己的习惯都带进去了。糟糕的是这一批人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从来没有反省的习惯,也看不出自己的现状和自己的习惯有什么联系。他们唯一能承认的就是:“咱也是一般人,没人家那个能力。”可是承认归承认,和人家差距的细节他们可从来没有想清楚过(当然也是没能力想清楚)。于是他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管教孩子,至于自己的想法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片面的甚至愚蠢的,他自己完全不清楚。
最有意思的是我妈,她是国企的工人。当我小的时候她比周围其它的工人要强一些(她是城市出身,而别的工人许多都是农村出身),知道给我买课外书。幼儿时期买连环画,上小学以后买童话、民间故事,订《故事大王》,所以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就能写出三年级水平的作文。可当我上了中学后课外阅读就突然中断了,原因是未成年人的书籍已经太浅,而要看更深一些的作品肯定要选择成年人的书籍。但成年人的书籍必然或多或少要涉及到一些有关爱情的描写(不论有没有性的描写),于是我妈下令:坚决断绝和一切成年人书籍的接触。不给买,也不许自己买,也不许借,总之绝对不能看。不幸的是我住在家里而不是学校,每天上完八节课后必须要回家,所以自然地,在严格的监督下我几乎没有任何机会接触成年人的书籍,更别提影视剧了。现在想想真的好笑,我17岁时想增加一下知识面于是从学校图书馆借了《红楼梦》来看,我妈下班回家一看到这本书立刻火冒三丈,大喊“不要脸”。幸亏我告诉她这书是借来的,不然我想她的手非变成一台碎纸机不可。想想也有意思,连中学课本都能选取《红》的节选作为课文(更不要说伟大领袖毛主席让李讷6岁就读这本书了,还说看不懂也要看),当妈的还将之视作洪水猛兽,我真不知道她是哪个朝代的人了。所以后来为了避免和她发生争执,我只好不再碰任何书了。但是这前前后后下来就是五六年,等我上了大学和很多优秀的同学一比才发现自己除了功课以外几乎就是一张白纸,不仅无知,而且幼稚。准备起演讲稿来连一点素材也没有,考虑起问题来也是一点深度都没有。后来经过好长时间的恶补才算达到了同龄人的平均水平。但当妈的不知道这些情况,一直以来她都认为是自己成功地防止了孩子早恋,自己是一个英明的母亲,在同事当中是叫得响的。(但事实是,她女儿没有早恋主要是因为长得丑,没人愿意跟她女儿谈恋爱;而暗恋别人的事情嘛,她女儿是一样也没少干过。)
我一个师兄学通信专业,毕业后进了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待遇也不错,工作也轻松,父母很是放心。但有一天他遇到了进入华为的机会,就和父母商量要不要跳槽。父母虽也算知识分子但作为上一个时代的人并不知道华为是何物,而且当听说华为开出的待遇比儿子现在的公司还要低时立即没有了好感,坚决反对儿子跳槽。在他们眼中踏实稳定乃是人生第一要务,跳槽这种事是一听到就会让人坐卧不安的大事,一辈子宁可没有。这儿子也是听话的孩子于是没挪地方。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就后悔了:华为公司那时发展极为迅速,业绩成倍增长。原来底层的人员很多得到了提升,收入是原来的数倍不止。而且他意识到进入华为后的发展空间是原来的公司所不能提供的。可是这时候他想进入,机会却没有了。于是他只好待在原公司。等机遇第二次眷顾他时已是三年后的事情,他虽如愿进入了这家中国的标杆企业,但内部排号(取决于工作年限)却远远地排在末端,这样他的待遇就比早几年进入的员工差很多了。如果当初他没有听信父母的主张,恐怕要少奋斗几年呢。
4. 不负责任的父母不教育
虽然不负责任的父母从总量上来说很少,但并不能否认这一些人的存在。由于自身的不成熟或人格的不完善,有些人产下了后代却没有负起应负的责任。我们屡屡能够听到有抛弃子女或是离婚时不愿抚养孩子的事情;同时也有只负担孩子基本生活却不肯在孩子教育上花钱花精力的父母。真要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那是一个人的不幸。但毕竟在我们广大的社会中这样的家庭只是极少数,所以我们就一带而过了。
以上四种类型基本可以把我们的父母全部概括。当然,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可以严格地放入某一种类型中。所以更合适的做法是,你父母的某一些行为可以放入某种类型中,而其他一些行为则可以放入另一种类型中;或者你父母一段时期属于这种类型,而另一段时期则属于那种类型。比如我母亲在限制我接触文化产品时属于普通父母进行的愚昧型教育;而在我选择专业职业时又属于普通父母的智慧型教育,从不参加意见;可在我大学毕业前后又一度成为不负责任的父母,连我上学的费用都不管了。所以如果你愿意仔细琢磨琢磨,可以好好研究一下你的父母。
分得这么细,可能很多人看烦了。但只有分得细才能选取相应的对策。因为对待不同的父母教育只有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兴利除弊,使家教环境有利于我们的发展。所以我们下面就这几种家庭状况分别来讲讲对策。
1.上述第一种。你的父母是精英,或者只有一人是精英,不论是政坛还是商界,都要恭喜你了。你要做的就是多和你的精英老爸(老妈)交流讨论,即使他忙得顾不上细问你的情况你也应该主动找时间和他说说这一段时间你都做了些什么,遇到什么情况,自己怎么处理的,然后听听他的意见和评价。年轻人涉世不深,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很牛X,凡事一拍脑门就决定了。特别对于中学生来讲,如果你有一个优秀的老爸(老妈),真的大可不必建立起个人的隐私地带将他排斥在外,比方说给同学打电话不让他听见,日记上把锁什么的。其实成长过程有人关注能少走不少弯路,相信你老爸如果够优秀的话肯定也不会因你的幼稚想法而笑话你,因为他也是从这个年纪走过来的。而早年就有成年人的思想帮你导航则可以让你比同龄人走得更快一些,你未来的成功也会来得更早一些。
2.上述第二种。父母虽普通,但知道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有这样的父母也不错,起码不会对我们的发展起反作用。而且其实,对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来说生在这样的家庭已经挺幸运的了。对于父母无能为力的那些事情,主要还是靠我们自我教育和寻找其他一些可能的教育,具体方法我会在后面两节什么是我需要的教育以及如何找到我需要的教育详细介绍给你。
3.上述第三种。生在这样的家里,问题就来了。父母很负责,但很多做法很不高明。要命的是,很不高明但还很坚持。于是许多青少年朋友的苦恼也由此而生;还有另一些未曾感觉到苦恼的,则在温水中变成了青蛙,被你父母潜移默化了。这样的矛盾自古以来都是大矛盾,仿佛因此还产生了很多经典的故事像什么《孔雀东南飞》之类的。由于矛盾的另一方是我们的血肉至亲,所以斗争起来尤为痛心疾首,因此有的人顶着压力前行,有的人觉得代价太大就不得不放弃了。但是这里我要告诉你们的是:要为自己的未来铺路,要追求成功,就一定要坚决斗争到底!当然,斗争一定要讲究方法,要让各方面的损失降到最小,包括感情损失,物质损失和机会损失。
当父母用愚昧的思想教育你时,听听就过去了,不用按他们说的做。如果父母很强硬,一定要你按他的意见来,那么分别有三种策略可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