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茅于轼就是这样一个人,纵使全国人民都指着他的鼻子骂,并且扬言要扒他的祖坟,揭他的房顶,他还是要把他自认为的“真理”吐出来的人。
感言,你不得不佩服这样一位老者的勇气。能言,每次说句话都会闹得满城风雨,你也不得不惊叹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能耐。
几个月前,他的一番“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言论就折腾了大伙好一阵子,最后还弄得身在美国的薛涌与《南方都市报》闹翻。“观战”后觉得这像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鸡同鸭讲,争论双方都有自己正当的理由,但说的却不是同一个事。
最近他又将张维迎的“学费上涨有利穷人”的观点重炒一遍,再次引来万千责难。说实话,每次老先生的逻辑本质上都是正确的,有理有据,仔细分析一下,确实是些道理。但我觉得每次都闹得大家不欢而散,其中的根源还是在于茅老先生。
观点“黄色新闻”式
首先老先生有个毛病,每次发言喜欢把最“唬”人的东西摆出来,把大伙的目光吸引过来再说事。其实,这种伎俩是小报“黄色新闻”的惯用做法——普通事件套上耸人听闻的外衣,以此博得关注。“学费上涨有利穷人”,“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哪一个不是耸人听闻的提法?哪一个不让人看了有想说几句话的冲动?(当然,这其中不排除媒体喜欢截取老先生只言片语将其放大的原因。)
就拿老先生最近的“学费上涨有利穷人”来说,其实他的基本道理很简单——教育需要公平,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应该把更多的钱投在穷人的身上,学校要加大奖学金、助学金的发放力度,让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获得奖学金和助学金而不再为学费而发愁。
我想,如果他这样表达是没有人反对的。可惜他偏偏就不这样说,他首先就说通过提高学费来解决助学金与奖学金的来源不足的问题,之后才进一步解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奖学金和助学金发放制度,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实现教育公平。
你说经过这样一番学术观点“黄色新闻”式处理之后,老先生能不被误解吗?
问题绝对化
其次,老先生喜欢绝对化,每次都把话给说绝了。这次争论,他就把学费上涨作为扩大奖学金补助范围唯一的途径。哪有这么绝对的?即使他所崇拜的西方名校也不是这样的啊!
校友捐助、企业捐助、政府项目……西方的私立学校的办学经费来源都可以是多样的,难道我们的公立学校就应该绝对的单一化吗?解决办学经费来源不足,可以适当地提高部分学生的学费没错,但将其作为唯一方法就大错特错。
前提理想化
另外,老先生还存在前提理想化。他首先就预设了目前国家教育经费拨款完全合理以及学校经费使用绝对合理的前提,之后便说,如果要更进一步发展就只得提高学费了。
稍微了解中国大学现状的人都知道,我们的教育拨款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远远低于西方国家,甚至比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还要低。而高校对于这仅有的经费的使用也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行政管理成本过高、基础设施建设不合理,当然也不排除贪污腐败的灰色支出。
此外,一些新建项目的经费也被简单地平摊到了现有在校生头上。比如,最近许多学校时兴建楼买器材,我们暂且不说这楼该不该建,但这些可以使用上百年的设施如果将成本只算在目前在校生的头上,那显然就不合理。一个学生一年自己交的学费是7000块钱,国家补贴的是14000块钱,这样的结论是否科学我很是怀疑,但茅先生却深信不疑。
开源节流才是生财之道,这样最现实的事情,茅先生不去深究,显然会让人误解茅先生是不当利益获得者的“托”在为现有不合理制度开脱的嫌疑。
概念定义不太清晰
最后,茅先生还喜欢用定义不太清晰的概念。这一毛病我觉得是因为老先生学术观点“黄色新闻”式处理造成的,耸人听闻的提法往往是没有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比如“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一说,其中他将富人限定为勤劳致富的“富人”,这当然就把“富人”这一概念人为地缩小。因为在公众的语境中,“富人”指的就是有钱人,没人管你是怎样富起来。而且这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经验中,目前社会贫富差距巨大,是因为我们过去在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造成的。
如果老先生能够抑制住心中的激动,将“为富人说话”进一步明确为“为勤劳致富者说话”,相信也就不会有那么一场闹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