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不种大豆
采访中,李成孝接到了场长打来的电话,和他商量承包土地的事,他想再承包450亩地,建议价格在130元/亩。“场里没地了,这是从别人手里包的,不过地的质量不太好,碱性比较高”。“你说农村人,不种地干啥啊?现在啥都涨价。”李成孝的妻子在旁边搭言。
不过,尽管2007年豆子卖到了“天价”,李成孝仍然决定,2008年不种大豆了。
问及原因,李成孝说:“因为黄豆产量低、价格也低。2006年刚开始一斤一块二,到后来一块一都卖不上。”虽然2007年价格翻了倍,但他对2008年的价格没有信心。相比较而言,玉米的产量高,这几年价格的涨幅比较平稳,收益比大豆有保证,种着放心些。据李计算,一亩地玉米就算只打800斤,按0.55元/斤的价格,也可以收入440块钱,而2007年大豆如此“天价”,但由于减产严重,一亩地的收入也才300多块。
“现在玉米、大豆的价格是涨上去了,但是地价、化肥、种子等也涨价了。比如我原来承包的土地是80块钱一亩,现在涨到一百四五十元,快涨一倍了,有的甚至达到180元一亩,差多少啊!种子、农药的钱加起来又要100多块钱,一亩地总成本加起来差不多需要300块钱。”
齐齐哈尔地区克山农场农业科科长华树东作过更加详细的大豆效益分析,包括肥料、种子、农药、人工费以及土地租金等在内,他们农场2007年种植大豆的综合成本为每亩277.9元。
由于克山农场地区2007年雨量相对较多,且有完善的灌溉设施,大豆亩产能达到270斤。这几年,克山农场全场40多万亩土地中,大豆的种植面积控制在12万亩,按照2.1元/斤的价格计算,每亩地净赚289元。和玉米、向日葵、马铃薯等比起来还是没有什么比较优势。而且人们怀疑大豆现在的高价能不能维持,“今年三四月份,巴西、阿根廷的大豆就收获了,到时候很可能要往下跌。”
按照克山农场的轮作计划,粮农邢念成承包的300亩地2008年应该种大豆了,但他也不打算种油用大豆,而想种小粒黄豆(也叫芽豆,以出口到日本、韩国居多),“现在种地必须要自己仔细琢磨,因为2008年化肥、种子、机械、人工的价格肯定都要上涨,如果产量和价格降低,肯定要赔钱,所以要降低风险。”他对记者说。
毫无疑问,如果农民对2008年的大豆市场依然缺乏信心,那么黑龙江大豆的产量仍将在低位徘徊。
大豆,通胀的助推力
大豆价格的上涨已经不单单拉升了大豆油的价格,还在继续向下游的其他产业传递。“以前由于豆油和豆粕受各自的供求关系影响,如果大豆的价格涨了,豆油、豆粕并不一定同时涨价,而这次大豆涨得太厉害了,所以两者完全一致。”一位饲料行业的郑先生介绍说。
饲料价格的上涨会使得养殖业的成本上升,而其生产的肉、蛋、奶等食品的价格同样会选择上涨。由于养殖业较长的生产周期,成本上升的压力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逐步释放。按照郑先生的观点,如果说前一段时间猪肉的价格上涨是由于肉价过低、禽流感、蓝耳病等引起的生猪存栏量大幅减少的话,那么现在猪肉的上涨则有了一个更为强劲的推动力,那就是饲料价格的上涨。而随着通货膨胀的蔓延,以后的猪肉价格恐怕很难再回到去年的水平。
虽然食品价格的不断上涨中有大豆的魅影,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的一位专家指出,“大豆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因为石油价格的上涨使得所有的运输成本、动力成本增加,而它们往往占到了总成本上升的30%~40%;另外,水价、地价、化肥、人工成本的上升都推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所以农产品的价格应该还会上涨。”
九三粮油集团总经理田仁礼这样提醒说,大豆的此一轮飞涨可能只是从“结构性通胀”到“全面通胀”过程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传递环节,它一头连起价格不断飙升并日益稀缺的石油资源,一头伸向人们的菜篮子,完成了自己的价格传导使命。
新闻视界
中国大豆的“退化”路径
中国大豆对外开放的历史,就是中国大豆被进口大豆打败、定价权旁落的历史。
一般认为,1996年是中国大豆市场的转折之年,之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这一年,国家为了弥补国产大豆的不足,调整了大豆贸易政策。调整后的政策规定,我国对大豆进口实行配额管理。普通关税税率为180%,优惠税率为40%,配额内税率是3%。
但是,由于国内一些合资企业拥有独立进出口专营权,以至于一直执行的是3%的税率。这被认为是中国大豆放开的开始,中国大豆从而成为最早和世界联通的农产品。
因为配额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1997年中国进口大豆数量达到279万吨,而豆粕的进口数量更是增加到347万吨。
之后,这个数据一直呈飞速增长局面——200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2001年6月,农业部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次年又颁布了3个配套办法,曾使得第二年的进口大豆数量减少。
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按照当时的承诺,中国将取消对大麦、大豆、油菜籽、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和棉花籽油的进口关税配额体制,大豆的进口更加水涨船高;2005年进口达2659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量约占全球贸易量的1/3。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预测,2007~2008年度的进口量将从2006~2007年度的3000万吨增加到3400万吨。
进口大豆的优势
进口大豆之所以能在当初获得优势,在于其低廉的价格,以广东口岸的大豆进口价为例, 7月份每吨大豆价格为248美元,按照1:8的汇率粗略计算,每斤价格仅为0.992元。而中国大豆每斤的成本约为1.15元,根本无法和其进行竞争。
进口大豆之所以价格低廉,和美国政府的高额补贴是分不开的。据了解,仅2001年,美国对大豆的补贴就达190亿美元。而我国直到近年才取消了农业税,开始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但针对大豆的补贴仍显不足。
价格之外是品质的差别。一般认为国产大豆具有高蛋白和非转基因两大优势,劣势则在于出油率不高和品质不均;进口大豆虽出油率较高和品质均匀,但存在多为转基因产品、检疫不合格批次多等问题。
黑龙江九三油脂集团也在大连、天津等地建立分厂,现在有1/3的豆油是以进口大豆为原料压榨的。“中国的市场需求增长的很快,国产的大豆确实满足不了需要。”九三油脂集团总经理田仁礼说。
不过田强调,进口应该适度,应该和国内的生产增长相平衡。“结果却出现种植面积减小、价格降低的现象,把市场都让给了外国。作为最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衰败下去了。”
跨国粮商的“蚕食”
成本的优势之外,近年来跨国粮商通过收购、控股等手段完成了对国内油脂加工企业的蚕食。
业内人士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食用油需求的迅速增长,大豆进口量不断加大,在沿海地区兴起了一批大豆加工企业,有外资参与的合资加工企业也开始出现。
而从2002年开始,由于北半球减产,大豆价格不断上涨,进口大豆到港就升值。每吨的利润高达四五百元,一个日加工能力为1000吨的企业,每年的利润就能达到1.5亿元。引得很多企业开始大肆扩张,在山东、江苏、广东等地遍地开花。
比如大连华农的分厂遍及大连、东莞、湛江、南京、霸州,而南通一家叫做宝港油脂的企业迅速崛起为全国第三大油脂企业,仅次于中粮集团旗下的东海油脂。
大豆贸易商也被带动起来,“整个产业很红火。”
殊不知,危险却已经悄悄临近。当时,由于盲目扩张,使得全国的压榨能力达到6000多万吨,而国内的总需求是3000多万吨,国内企业对加工能力过剩没有清醒的认识,导致进口严重超量,造成大豆和豆油积压,很多企业不得不停产。
另外,据中期期货高级研究员时延介绍,2004年三四月份的时候,期货市场非常狂热,当时价格达到4100元/吨,很多人认为还会走高,中国的油厂就从美国定购了大量的大豆,但这些大豆飘在太平洋上一个半月期间,市场发生逆转,价格大跌,到港之后发现,国内的大豆价格才3600元/吨左右,损失惨重。
很多国内油厂由此变得经营困难,甚至破产。
这个时候,很多跨国公司就来收购了。比如大连的华农、湛江的华农、南京的华农、河北霸州的华农都是在这期间被ADM、邦吉、嘉吉等外资粮商收购的。邦吉还收购了山东日照油脂厂、菏泽油脂厂等企业;嘉吉还收购了广东阳江丰缘集团等企业,还在南通新建了年处理300万吨大豆的油脂厂;来宝收购了广西钦州大洋油脂厂;新加坡丰益集团分别在山海关和青岛新建了年加工150万吨和120万吨大豆的油脂厂。
“这些跨国公司的产业链很长,在美国或南美拥有自己的仓库、贸易公司、甚至自己的船队、港口、期货公司,而且有很多年的经验,如果在现货市场进行交易肯定会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操作。而当时国内的企业还没有这个概念。”时延说。
跨国粮商的“阳谋”
据悉,目前,ADM、嘉吉、邦基、路易达孚等跨国公司占有了中国进口大豆量的80%。而全国仍在开工的97家成规模的大豆加工企业中,这些外商独资或参股的企业年加工能力已占全国大豆总压榨能力一半以上。跨国粮商也都曾和国内硕果仅存的九三油脂集团接触过,但因九三油脂集团坚持控股地位,并要求外方不得附加使用进口大豆等条件而始终无法谈拢。
田仁礼认为,现在我国大豆产业的外来投资者大都是跨国粮商,他们投资我国大豆加工业是以销售“洋大豆”为前提的。“如ADM收购了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30%的股份,却取得了其70%的原料采购权。这说明跨国粮商并不想利用我国大豆加工企业来赚钱,更不想冒大豆加工业的风险,只是想通过参股来获得进口大豆的话语权,把我国大豆加工业作为变现国际贸易利润的一个环节。”
就这样,进口大豆取得了中国大豆市场的主导权和定价权,国产大豆只能根据进口大豆的价格进行定价,据黑龙江粮食市场信息中心多年的观察,国产大豆一般在进口大豆的港口价的基础上降低250元左右定价。
期货市场更为明显,天琪期货总经理韩正辉说:“现在国内大豆期货和国际期货市场的关联系数可以说在95%以上,因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美国是最大的大豆出口国,所以美国cbot(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价格本身就具有世界性的表现。作为一个产地价格的代表,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中国的大豆市场。尽管‘黄大豆1号’和约针对的是国产的非转基因大豆,但是因为两种大豆最主要的产品都是豆油和豆粕,而这两种产品的最终价格不可能差距太大,所以大豆原料的价格也就不会差距太大。”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靠着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限制,国产大豆还拥有国内豆制品加工行业,而在大豆油加工领域,已经将80%的市场份额让位于进口大豆。
“黑龙江的大豆虽然对中国大豆市场的价格没有决定性,但是却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田仁礼刚刚读了《货币战争》,他提醒说:“一旦黑龙江大豆严重减少,美国那边就可以通过提高价格,引起中国恐慌。”
专家在线
要素价格重估:温和而持续的通货膨胀
访中信证券研究部首席宏观分析师诸建芳
《中国经营报》:中国目前是否已经进入到全面通胀的阶段?判别的标志是什么?
诸建芳:我个人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全面通胀的阶段,但这不是一种恶性的通货膨胀,而是一种温和而持续的通货膨胀。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不仅仅是食品的价格在上涨,非食品类的价格也呈现出上涨走势。从CPI(消费者物价指数)的上涨趋势来看,去年7~11月分别为5.6%、6.5%、6.2%、6.2%、6.9%,其中11月份创下了11年来的历史最高。虽然目前CPI主要是在食品价格的推动下快速增长,但非食品类的核心CPI更值得关注。
《中国经营报》:你认为引发全面通胀的原因是什么?
诸建芳:我认为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总需求增长的速度过快;二是我们认为目前已经进入到一个结构性要素价格重估的阶段,这也是判断全面通胀最重要的方面。
长期以来,劳动力成本、水电气油等,包括环境等要素价格被严重低估、扭曲,现在已经到来全面重估的阶段,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中国经营报》:在很多人看来,今年通货膨胀的起因是猪肉价格上涨。你怎么看?
诸建芳:肉价上涨是此轮通胀最明显的,但并非是根本性原因。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此轮物价上涨的机理。2004年开始,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这驱使全球发展燃料乙醇项目,以替代石油。燃料乙醇产能的大量上马拉动了对玉米的需求,从而推高了国际玉米价格。国际玉米价格上涨传导至国内,使得饲料价格上涨,农民养猪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养猪积极性受挫。因此,猪肉供给减少,这一效应促使肉价在2006年下半年开始上涨。但是,农民并没有积极补栏,于是供给减少的趋势得以维持,所以今年上半年猪肉价格掀起新一轮的上涨。
《中国经营报》:农民为什么不愿积极补栏生猪?
诸建芳:我认为,农民养猪的机会成本上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国无限供给的剩余劳动力时代行将结束,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农民打工的收入增加很快,降低了农民务农的积极性。据中国社科院预测,劳动力供求的转折点可能在2009年出现。我们认为,当前劳动力供求偏紧有两个原因。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农业劳动力供给减少,农民将要求更高的农产品价格来补偿失去进城务工的机会成本。最初,由于农业人口过多,农民的边际生产率接近于零,所以被称为“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农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大。但时至今日,不少农村已经变成“空心村”、“留守村”,农村的主要劳动力都到城里或外地打工,这对农业生产产生的负面影响就会逐渐凸现出来。
其次,中西部发展加快将与东部地区争夺农村剩余劳动力。这种趋势表现为近两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出现的“民工荒”现象。沿海与内地的制造业工资差距正在缩小。2001年之后,江西和广东制造业工人的年收入的绝对差距逐年缩小,相对差距也从2001年的94%(广东高出江西的比例)迅速下降到2005年的51%。
这一趋势将保持下去,如果相对差距继续缩小,比如降到30%~40%,那么考虑到农民到沿海打工的心理成本和找工作的概率,农民很可能就地进工厂。届时,内地与沿海就会发生争夺劳动力的现象,其结果就是工资的上升。在这样的压力下,企业不得不面临提高产品售价的问题。
《中国经营报》:资源要素价格为什么要重估?带来的通胀为什么是温和而持续的?
诸建芳: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多种资源要素都存在价格低估的现象。比如,水、电、煤、气、资金、劳动力等等。要素价格的低估一方面刺激了过度投资,使经济濒临“高烧高热”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要素价格重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科学发展观将推动这一过程。
在短期内,中国通过财政政策等措施在控制资源品价格改革的进度,以防止通胀压力的集中释放。比如炼油补贴、公交补贴等。
但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政府必然会在理顺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被动刺激通胀之间选择前者。要素价格重估会导致“温和而持续的”通胀。测度资源价格调整幅度以及该调整对CPI具体的影响程度可能并不现实,然而有两点则是非常明确的。首先,中国当前的高增长将告别以前的低资源价格时代,而要为资源使用付出更为合理的代价。其次,国家会严格控制涨价的进度,从而不会让通胀突然加速,造成经济大起大落。
国家已经陆续在调整相关资源的价格。据我们估计,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水和煤的价格都有可能翻倍,电价将随煤炭涨价而涨价,而油气价格也都有相当的涨价空间。随着下游行业的成本转嫁能力增强,要素价格重估的效应会逐渐体现出来,而不会重演2005年~2006年下游行业受挤压的情景。
曙光闲话
开栏小语:
“特别报道”版组自开设以来,蒙各界读者厚爱得以坚持到今天。为丰富版面内容,使“特别报道”能有更多的视觉角度为读者所选择,从本期开始,由本报首席评论员兼副总编辑张曙光开辟“曙光闲话”栏目,点评新闻,谈事说理,多维思考,以餐读者。望读者不吝赐教,对本版面关爱如初。
对待“通胀” 政府要撑起保障的大伞
除了火热的股市、房市,CPI指数又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毫无疑问,抑制通货膨胀将是今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货膨胀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感受到明显的通货膨胀至少已有两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中。而从去年开始的以猪肉、粮、油价格上涨为代表的CPI走高如果算的话,则是第三次。
其实中国建国以来的通货膨胀并非只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通货膨胀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种。显性的通货膨胀就是明显的物价上涨,而隐性的通货膨胀则是有价无市,看起来物价没有什么上涨,但是消费者拿钱也买不到东西,这在中国计划经济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如此。而完全没有通货膨胀似乎也不太可能,因为这样就会遇到另一个问题:“通货紧缩”,中国自上个世纪末至2003年以前一直在与通货紧缩的阴影做斗争。
一般来说,百分之二三的通货膨胀被称为“爬行的通货膨胀”,常常被认为是无害的,甚至有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而百分之六七的通货膨胀则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如果超过百分之十几的通货膨胀则是危险的通货膨胀,将危及社会的稳定。自人类社会进入近现代市场经济以来,通货膨胀就如影随形伴随着人们。严重的通货膨胀通常被认为是一场重新瓜分社会财富的斗争,而在这场斗争中处于弱势的群体是普通劳动者。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俄罗斯发生的严重的通货膨胀,广大劳动者几乎在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大多数人一生的积蓄化为乌有。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的东南亚诸国、拉美国家等也都曾发生过类似的情形。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中国人遭遇了建国后的第一次严重通货膨胀,当时人们纷纷抢购商店里能买到的一切商品,从粮食、布匹到没有什么用的破家电。可以看出,当真正严重的通货膨胀来临时,普通人是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够抵御的。所以,防止严重的通货膨胀是政府无可推卸的首要责任。
防止严重的通货膨胀发生,对政府来说当然是上上策。但以目前情况看,货币资产流动性泛滥呈全球化趋势,通货膨胀已非一个国家的能力所能制止,在中国,输入性的通货膨胀因素也越来越明显。如果一旦情况有变,政府当毫不犹豫地采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制止严重后果的发生。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为对应严重的通货膨胀,国家推出了保值储蓄,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普通劳动者的利益,减轻了严重通货膨胀对社会的伤害。可如果认为现在采用货币政策是一把双刃剑时,那采用财政政策对应通货膨胀应该是首选。
尽管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已经创造出很多社会财富,但从整体上说,普通民众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还是非常弱小的。一方面由于这些年两极分化,社会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中低收入群体;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健全,保障水平还很低。一旦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很多民众就可能“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改革前”。所以,在现在中央财政连年增收的形势下,加大社会转移支付的力度,尽快建立起各项社会保障体系,是最有效的抵御通货膨胀办法。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同志曾说:“干革命吗,以饿不死人为标准”。这也算一种保障标准(尽管很低)。那我们现在的保障标准应该是什么呢?在市场经济波动风险中,只有政府能撑起这顶保障的大伞,指望普通民众以个人能力对付通货膨胀实在是无稽之谈。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