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发展经济学
24414 17
2008-01-16
发现在做资本、能源和劳动的替代弹性的时候
国外的文献很多都是利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而国内的文献不少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请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
利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话,回归要难很多
而且根据替代弹性的公式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求替代弹性更直接
为什么大家还是很多用成本函数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1-5 10:43:11
不清楚!只知道两者好像是类似对偶关系的,一个硬币的正反面!知道后分享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9 22:36:44
两者的确是对偶关系。我想学者们偏向于采用成本函数来估计替代弹性,主要是出于数据可得性的考虑:要素价格的数据相对于投入数量更容易得到。不妨想一想中国的例子,关于中国的资本存量,估计在任何官方统计上都查不到,学者们也远远没有达成共识。所以,LZ提到国内学者偏好用生产函数估计弹性,反倒让人不太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6 17:41:33
是的。主要原因是数据的可得性,考虑非估算,成本函数比较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3 21:36:40
说的有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26 05:36:42
rudi 发表于 2010-11-9 22:36
两者的确是对偶关系。我想学者们偏向于采用成本函数来估计替代弹性,主要是出于数据可得性的考虑:要素价格 ...
很久以前的帖子了,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所以补充一下

采用translog成本函数的另外一个好处是:条件要素需求函数x(w,y)是线性的,且包含少得多的未知参数,所以估计起来比较简单。

使用对偶关系的局限,我想可能还是在于价格数据的可得性,这在估计宏观生产函数或者成本函数的时候应该不是问题,但是如果研究的对象是微观个体,例如厂商,且希望考虑投入的异质性,那么相对准确的投入要素价格可能并不容易得到。这可能能够部分解释为什么近年来在经济学的某些领域里,例如IO 和贸易理论,直接估计生产函数的方法重新收到重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