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这个词语被不同的学科进行各取所需的定义,尽管其它术语也有这种分学科定义的情况,但是,就其对学术发展带来的后果来说,从来没有“价值”概念严重。它已经严重干扰了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的思维模式,而其它自然科学领域却较少遇到这种情况。《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指出,所有的“价值”都应该统一到哲学层面的价值之下,即“有用性”,否则将导致错误的认识。
对于在制造业从事管理专业的人来说,价值工程(VE,valum enginer)不是一个新词,但是经济学专业的人可能会有些陌生。不少经济学人一直在努力探索价值、效用的定量测度方法,但是却缺乏扎实、统一的价值理论的支持。为此,在展开本文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VE。
1.价值工程的历史
VE在1947年由美国人麦尔斯(L.D.Miles)提出,是以提高产品价值为目标的定量分析方法,当时称为价值分析(Value Analysis)。后人将VA方法不断完善,并突出工程含义而改称价值工程(VE)。上世纪60年代,VE在日本等国家得以长足发展,现在则被用于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专用设备的设计制造、设备更新改造和重点设备的修理组织等方面,以提高设备管理工作的经济效果。
2.价值工程的定义
广义定义而言VE着重于功能分析的有组织的活动。具体来说,VE从研究功能出发,利用集体的智慧,探索如何合理地利用人力与物力资源,乃至时间和空间资源,提供能够满足用户的价廉物美的产品或劳务。就是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
在价值工程中,价值的定义式为 V≡F/C
式中V代表价值Value;F指功能评价值Function Worthy;C指总成本Total Cost。也就是说,VE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价值、功能和成本。
(1)价值。这里的价值是指事物的有益程度,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合算不合算”、“值得不值得”的意思。这符合统一的、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定义,即功用性、有用性。经济学不具有独立的、可以成立的价值概念——没有任何一件无用之物可以被经济学解释为有价值,反之,没有任何可以被经济学称为有价值的东西同时可以被称为是无用的。对此有异议的人不妨试图举例。
(2)功能。功能即功用、作用、效能、用途、目的等等。对于一件具体的产品来说,功能就是该产品的用途、产品所担负的职能或所起的作用。功能所回答的是“它的作用或用途是什么”。对产品来说,是有何效用,如电视机是看节目的等。功能本身必须表达它的有用性。没有用的东西就没有什么价值,自然也就谈不到VA了。
功能是包含许多属性的,为分清它的性质,价值工程中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几类:按重要程度标志分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按满足要求性质的标志分为使用功能和美观功能;按用户用途标志分必要功能和不必要功能以及过剩功能。
现代的产品设计已经越来越注重人体工程学方面的问题,设计人员也注意到,外观造型与色彩设计,以及操作便利性设计对产品的使用者的心理是有影响的,进而可能影响其工作效率乃至安全。
(3)成本
价值工程中的“成本”,是指实现功能所支付的全部费用。
从定义式当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得知,所谓价值和功能是同义词,是功能的另一种表示方式,即单位成本分摊的功能,即“性价比”。
3.价值工程的特点
在目的、核心和展开方式三个方面,VE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一句话:
价值工程是一种以提高产品价值为目的,以功能分析为核心,通过依靠集体智慧所进行的有组织、有领导的系统活动。
4.提高价值的途径
1)功能不变,用降低成本的方法提高价值,即通过使C减小以提高V。
2)成本不变,用提高功能的方法提高价值,即通过使F增大以提高V。
3)既提高功能又降低成本,这是提高价值的是最佳方法。
4)小幅度提高成本,大幅度提高功能的方法来提高价值。
5)小幅度降低功能,大幅度降低成本的方法来提高价值。
价值工程的特点是有组织的活动,是一种群体行为。这个集体活动的核心工作是“功能分析”,它有一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归纳起来要解决如下7个提问:
①它是什么?②它是干什么用的?③它的成本是多少?④它的价值是多少?⑤有其他方法能实现这个功能吗?⑥新的方案成本是多少?⑦新的方案能满足要求吗?
为了能在进行过程中正确地回答和解决以上问题,VE通常按照以下顺序来进行:
1.选择价值工程对象;2.收集情报;3.功能分析;4.创造新方案;5.分析与评价方案; 6.验证和定案。它回答“新方案能否满足要求?”的提问;7.检查实施情况,评价活动成果。基本符合管理工程的PDCA循环工作法。
经过功能分析,起到如下的作用:1)筛选出完全可以省掉的不必要的零部件;2)找到替代的更便宜的材料制造某些零部件,甚至整个产品;3)改进原有的设计;4)得到工艺改进的方向;5)发现不必要的过高要求。
VE技术中实用的方法包括:
·对象选择的方法(包括ParetoABC分析法亦称成本比重分析法、百分比法、产品寿命周期法等);
·功能评价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①确定一个产品(或部件)的全部零件的现实成本;②把零件成本核算成功能成本;③确定功能的必要成本即最低成本,也称目标成本;④按照V=F/C计算各功能的价值,和“改善幅度”即C-F);
·方案创造的方法(包括①BS法即“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②哥顿法等);
·方案评价的选择的方法(包括①优缺点列举法;②定量评价法等)。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管理学是一门非中立的学科,其自身存在的意义是为厂商赢利提供服务,因此,管理学的某一些结论本身就不具有中立的工具性。就VE来说,其最终目的也是为厂商赢利服务的,即提高“经济效果”,而不是提高产品的某些物理性能。物理性能一定要为厂商带来更多的利润,才会被推行VE的厂商列入重要功能之列。此外,性价比F/C的提高和消费者获得的价值没有必然联系,C的减小很多时候只能增加厂商的利润空间,尤其是在一个卖方垄断的市场上。
对经济学有所了解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产品设计人员,在接触VE之后,最容易产生的跨学科的误解就是掉入“客观价值论”的思维陷阱当中,这也是许许多多理工科出身的人转入研究经济学时最容易犯的错误。VE所评判的功能和效用等等价值尺度,都被具体的物理数据所代替,使得一些人误认为价值是可以客观地进行评价的,是客观存在的产品的一个内在属性。
当然,很多传授VE的人会提醒被培训者,VE当中的价值和经济学的价值不是一个概念。熟悉一点马经的教师还会提醒学生VE的V不是“凝结在产品当中的劳动”。但是事实上,它们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且“应该是”一个概念,即统一于“有用性”这个概念之下。
如果工程技术人员不能够认识到“价值”的哲学本质,我倒是建议管理学别再玩高深了,把VE改称为“性价比分析法”,也许更加通俗易懂。
在VE里价值是“评价事物(产品或作业)有益程度”的尺度,也就是有用性。价值高,就是有益程度高、效益大、好处多;价值低,就是指有益程度低、好处不大。比如有人评价他人“你做的这件事毫无价值。”此时“价值”二字的含义就是VE中的价值概念。再如人们购买物品时总要考虑一下它能做什么用,质量如何?花这么多钱买它值不值得?假如功能完全一样,而价格不同的两种商品可供选择,人们就会认为价格低的那种商品的更合算,也就愿意买它。
VE当中,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往往容易忽视“负价值”的存在,只看到有用的一面,没有看到有害的一面如产品的副作用、环境污染等等并将之计算到成本当中去。造成这种忽视的原因是,产品的“负价值”有很多是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即产品功用的发挥过程中才表现出来,而不是在制造产品过程中显现。
(请续看下篇https://bbs.pinggu.org/thread-283858-1-1.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7 15:42:5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