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044 3
2008-01-19
去年年底,复旦大学对本校几起学术造假事件动了真格,这为多年以来腐败现象几成见怪不怪的内地学术界,吹进了一股别样的新风。尽管复旦处理的学术腐败事件的主体,其行政和学术级别并不高,处理的力度也不算特别地大,但这种自揭家丑的勇气毕竟开了个好头。值得肯定,值得赞扬。如果以此为契机,在内地的学术界来一场彻底的清除腐败的运动,那将是我们民族文化复兴的幸事了。<p>  学术腐败之所以更让人痛心疾首,是因为学术和学术中人——学者和教师——是一个国家民族的道德的最后底线所系,学术和学术中人也腐败了,这个社会的肌体已经到了多么危险的程度是怎么想象都不为过的。其实,内地学术界的腐败早已不是新闻,至少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浮出了水面,只是现在比那时情况更加严重,而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加强大而已。内地学术界的最上层究竟是怎样一种情况,我无从得知,但就目前媒体公开披露的一些中层以下的学界中人的腐败事件来看,至少可以得出一个大体不错的判断,就是,在普通的专家、学者、教师、学人中,学术良心正在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这是令人悲哀和悲观的。</p><p style="MARGIN: 0px;">  长期以来学术体制的功利化、工具化和反科学化,是造成一切学术腐败的根本原因。功利化,就是不顾学术研究的超越性和“大用无用”的特点,片面追求所谓学术成果的“快、多、新、大、用”。这使学术的品格大大降低。学术从象牙塔走向了商场和青楼。再说工具化。学术本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脉,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而上”,而非“形而下”。它恰恰是最不能工具化的。然而,今天的学术体制,却把学术和学术研究当成一种工具,用以获取学术之外的非学术利益。于是学术成了某些人和某些单位的升降机、敲门砖和印钞厂,这与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思路一般无二。</p><p style="MARGIN: 0px;"> </p><p style="MARGIN: 0px;">  我认为,对于学术和学术研究的最正确的观点应该是“为了学术而学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不是其他,也不能是其他。基于以上学术体制的功利化和工具化,而使内地学术体制具有了第三个特点:反科学化。学术研究在于积累,是慢工出细活儿。它不能量化,更不能限时化。而我们的学术评价体制恰恰是“定时定量”的。上面所说的内地学术体制的三个特点,使学术腐败不可避免。甚至相沿成习,蔚为风气。人人都成了学术名利场中人,人人都因为利益所关,不愿、不能、更不敢说破。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终于一起堕落。</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19 17:41:00

遏制学术腐败就该动真格

近读复旦大学处理三起学术违规的消息,令人振奋。深感在遏制学术腐败方面,该动真格了。

  不可否认,在科学的春天降临神州大地的30年间,学术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科研成果不断诞生的新气象。但是,在学术复兴、学术繁荣的大潮中,也有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学术界的一些人为了博取个人的名利和地位,不惜抛开学术良知,使抄袭、剽窃、造假之风暗流涌动,甚至有的知名教授、著名人士也混迹于伪科学之中。学术腐败像病毒一样给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事业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和伤害。遏制学术腐败的蔓延,需要完善学术评价体系、严格监管制度,更需要像邹承鲁等“打假英雄”那样,和学术不良行为做坚决的斗争。

  打击学术腐败,管理部门责无旁贷。近年来,科技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先后制订出一些相关规定。不过,遏制学术腐败不能仅仅停留在发“红头文件”的层面,不能像邹承鲁院士生前所警告的那样“光说不练”。从一些网站的留言中我们看到,公众对学术腐败深恶痛绝,人们殷切期盼着早日祛除学术腐败的“毒瘤”。如今,复旦大学敢于自揭家丑,对学术不良行为公开作出处理,开弘扬正气之先河,让人们看到了中国高等学府清除学术腐败的决心和勇气。

  反对伪科学、维护科学尊严,也要“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近年来,高等学府被曝光的学术不良行为有几百件之多。查清这些学术腐败案件,不仅需要付出相当大的精力和财力,还要有“顶住压力”的胆量和魄力。因为,有的学术腐败涉及到院校领导人的利益,曝光和清查会遭遇“意想不到”的障碍,甚至会被扣上 “侵犯名誉权”、“影响安定团结”的大帽子。据报道,此次复旦大学的调查也受到过阻力。因此,祛除学术腐败并不比治疗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容易。

  对于学术腐败,我们没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复旦大学参加调查的俞吾金教授说得好:“如果我们选择沉默,就是对不诚实行为的许可和默认,这对那些勤奋努力认真做研究的师生是不公平的。”依靠有社会责任感的内行专家、依靠公众真凭实据的举报,一桩桩学术腐败案例的真相大白于天下。记得揭露邱氏鼠药时,王夔等几名科学家曾被告上法庭,方舟子在批评武汉某教授造假时,也成了被告。然而,最终胜诉的还是维护科学尊严者。

  维护学术尊严,维护大学学风、人文精神和学术地位,这是一所大学最起码的标准。对于中国高校来说,当务之急是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涤荡心浮气躁的风气,重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大学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遏制学术腐败、净化学术环境,不仅是中国高校重塑大学精神的起码要求,也是世界所有国家学术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9 17:51:00

学术做假,伪学术固然不好

问题是目前的教育投入,能支撑起高水准的学术体系么

当年轻老师都在为房子苦苦挣扎的时候

你还期待他为学术献身,我觉得是不人道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9 18:33:00

确实要叫好

学问,求真的过程,还做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