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7758 124
2014-01-04
最近有孟某写了《论毛泽东时代的“两极分化”—— “茅于轼猜想”的破解》一文,有网友部分转帖于本论坛,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本人读了此文后产生了一些思考,在此求教于各位网友。

孟文中有以下几段文字:

“46.54元/人”的结果符合农村生活体验。人均46.54元,相当于6口之家(1978年农村家庭平均人口),分配到手3000斤粗细搭配的粮食;连老带小,连男带女,只要不完全放开肚子大吃,在菜粮混合、多吃粗粮、少吃细粮、刷锅水喂猪的情况下2400斤可确保“人不挨饿猪不死”,剩600斤细粮能卖到180元钱。盐和火柴有“鸡屁股银行”,穿衣靠纺花织布,还有180元现金,这在70年代已经是天堂日子了。
【注】计算收入时的粮价是0.2206元/公斤,这里又出现了高达2~3倍的市价粮;数量多达600斤、占分得粮食的20%。这部分粮食会不会在前面低算了价格而少计了收入?不会。因为我们这里假设农民得到的是完全单一的粮食收入。实际上,农民的收入往往是由2000多斤粮食、几十斤籽棉、几筐萝卜…等多种成份构成,如果恰好是2400斤粮食,那就不会有1斤市价粮出售。就算全国农民家庭平均都卖200斤的市价粮也不影响结果;因为我们给出的“0.2206元/公斤”是“平均粮价”,其中包含了92.2%的ZF定价,2.2%的ZF指导价,5.6 %的市场调节价〈03-2〉。197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30476.50万吨,每户农民都卖240斤市价粮才够5.6%。
(本人所引孟文皆可通过以下链接看到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dbd70d0101cyj8.html

孟文在这里用当时的“农村生活体验”作为“46.54元/人”的佐证,其核心是“6口之家(1978年农村家庭平均人口),分配到手3000斤粗细搭配的粮食”,即人均250公斤粮食。但当时的平均粮价为“0.2206元/公斤”,计算得人均纯收入为55.15元!难道55.15元=46.54元吗?
孟意识到这一漏洞了吗?也许没有,也许意识到了但却要淡化这个尴尬的漏洞,因此在下面开始为“市价粮”作注解了,期间也间接地为上面这个的漏洞打了补丁:“实际上,农民的收入往往是由2000多斤粮食、几十斤籽棉、几筐萝卜…等多种成份构成”。那么3000斤“包括了籽棉、萝卜……的粮食”中有多少是真正的粮食呢?“197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30476.50万吨”,按价格分,有“92.2%的ZF定价,2.2%的ZF指导价,5.6 %的市场调节价”,而“每户农民都卖240斤市价粮才够5.6%”。也就是说,平均来看,每户农民都卖了240斤市价粮,即人均卖20公斤市价粮。但农民卖市价粮的前提是“人不挨饿猪不死”,这就必须要户均消费2400斤的粮食——“连老带小,连男带女,只要不完全放开肚子大吃,在菜粮混合、多吃粗粮、少吃细粮、刷锅水喂猪的情况下2400斤可确保‘人不挨饿猪不死’”,“如果恰好是2400斤粮食,那就不会有1斤市价粮出售”。因此,每户农民卖市价粮的前提就是自己有2400斤的粮食消费,折算未人均消费200公斤粮食。
以上的分析表明,孟文认为每户农民所分得的3000斤“粮食”中至少有2400+240=2640斤真正的粮食,即人均220公斤真正的粮食。由于200公斤自己消费粮食在22公斤粮食中的比重小于ZF定价的粮食在全部粮食中的比重,因此220公斤粮食的平均价格不会低于当年粮食的平均价格——0.2206元/公斤。我们权且用这个平均价格来计算农民人均所分得的粮食收入,得0.2206元*220=48.53元!也就是说,孟自己所提供的农民人均所得粮食的收入就高于了他自己确认的农民人均46.54元的纯收入!这里我们还没有考虑孟自己所说的3000斤中那600斤籽棉、萝卜等带给农民的纯收入,也没有考虑孟所分析的“人均收益不足1元”的“鸡屁股银行”带来的纯收入!
也就是说,孟自己提供的“农村生活体验”就证明了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高于46.54元的!但在孟看来,“‘46.54元/人’?就这么多?就这么多。”套用这句话:“48.53元就等于46.54元?就等于46.54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5 09:56:33
更正一下,上贴“我们还没有考虑孟自己所说的3000斤中那600斤籽棉、萝卜等带给农民的纯收入”中的“600斤”应为“360斤”。当然,这一改变并不会改变原帖中最后计算出的“48.53元”,因为48.53元中并不包括“籽棉、萝卜”带来的纯收入。因此,为了保持原帖的本来面貌,就不作重新编辑了,由此给网友们带来的阅读上的不便,在此一并致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5 13:38:51
请看清楚孟文的最后一句:这在70年代已经是天堂日子了。
说明:这段生活体验,说的是农民中的“高收入阶层”(否则哪里来的“地狱般的日子”?),生活体验不是平均体验,48.53/年收入和46.54元/年收入,这就是天堂般的日子和平均日子的差异,——相差很多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5 16:09:51
洪木林 发表于 2014-1-5 13:38
请看清楚孟文的最后一句:这在70年代已经是天堂日子了。
说明:这段生活体验,说的是农民中的“高收入阶层 ...
用农民的”天堂般的日子“来“佐证”农民平均的人均收入?!到底是孟缺乏逻辑还是你缺乏头脑?!
在孟文中讲得清清楚楚,卖”600斤细粮“收入”180元现金“才是天堂的日子。而平均的情况是”每户农民都卖240斤市价粮“。正是根据这个平均情况我才计算出人均”48.53元"纯收入的,完全超过了孟文所说的就“46.54元”。
说你根本看不出孟文的漏洞吗,你还偏偏要用糊不上墙的烂稀泥来堵这个漏洞!堵上了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5 16:54:01
wzwswswz 发表于 2014-1-5 16:09
用农民的”天堂般的日子“来“佐证”农民平均的人均收入?!到底是孟缺乏逻辑还是你缺乏头脑?!
在孟文 ...
好啊,请问48.53和46.54相差多少?1.99元/每年。就你算出来的这个结果,和孟文差距很大吗?
你觉得找到了多大的漏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5 19:15:05
洪木林 发表于 2014-1-5 16:54
好啊,请问48.53和46.54相差多少?1.99元/每年。就你算出来的这个结果,和孟文差距很大吗?
你觉得找到了 ...
你如果把那360斤籽棉、萝卜、“鸡屁股银行”都考虑进去,还会是相差1.99元吗?
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相差多少,而在于计算的结果是否真实!孟连自己所给的佐证都证明自己的计算是错误的,那足以说明他根本就不是一个搞学术之人,那么他所作的推测有多少是值得相信的呢?
本人在这里所指出的已经是第二个漏洞了,实际上的漏洞并不只两个。你不愿意尝试一下吗?这可是一个弥补你前面失败的机会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