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是一门艺术”。要对格林斯潘长达20个年头美联储主席生涯及其领导下的联储工作做一总结,他自己的这一名言也许是最恰当不过的。学生时代演奏过萨克斯管,30 年经济咨询的从商经历,让格林斯潘领略了从音乐艺术到商业艺术的真谛,这些阅历都为其后来的联储传奇留下了深深的艺术烙印。
作为艺术,货币政策需要正确的理念和方向。1987年8月,61岁的格林斯潘成为第13任联储主席,继续高举前任沃尔克的反通胀大旗,致力于“为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一个没有通胀的良好环境。”格林斯潘做到了,其能力声誉成为美国经济的名义锚。除了1990-1991年和2000-2001年两次轻微衰退外,美国经济近20年来享受了稳定而持续的增长和低通胀。在其任期内,美国通胀率只有1990年超过5%,CPI增长率从其接任时的4%降至3%,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增长率更是下降了一半,实际生活成本年增长率不到2%。与之同时,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战后最长的景气,1999年和2000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甚至超过5%,失业率不到4%,处于30年来的最低点,股市市值更是攀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在格林斯潘领导下,货币政策成为一种近乎全能的手段,联储地位迅速窜升,取代财政部成为最具调控能力和市场影响力的机构。
作为艺术,货币政策也需要基本的框架和规则。上任伊始,格林斯潘就试图寻找既适合经济发展需要又能发挥联储主动性的弹性货币政策,并最终形成不公布名义目标的政策框架。1987年美联储放弃M1,改以M2作为中介目标。由于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联储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减弱,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紧密联系消失,1993年7月格林斯潘在国会听证时表示,联储不再将包括M2在内的货币总量作为政策中介目标。1994年2月,格林斯潘指出将奉行“中性”货币政策,根据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灵活调整利率,使利率水平保持中性,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从而使经济以其自身的潜能在低通胀条件下持续稳定增长。为此联储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弃之基本不用;将再贴现利率调整至联邦基金利率之上,削弱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突出联邦基金利率的调控作用,把调控目标范围从过去50个基点扩大到400个基点,货币政策操作就是每年定期召开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决定是否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和再贴现率,使之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只有一流的艺术家才能演绎出一流的艺术作品。格林斯潘经受住了考验,也抓住了机遇,从而赢得信任和声誉。1987年10月19日,就在格林斯潘刚上任2个月,美国股市发生暴跌,道琼斯指数下跌22.6%,创造了美国股市暴跌记录。危急关头格林斯潘挺身而出,“联邦储备委员会,根据其国家中央银行的责任,今天重申它时刻准备着发挥其清偿来源的作用,支撑经济和金融系统。”这种强有力的支持,消除了投资者的恐慌情绪,恢复了市场信心,化解了可能的危机。9.11事件爆发后,格林斯潘匆匆从瑞士赶回国内,发表同样的声明来稳住人心。正如布什所总结的,“在他的领导下,美国经济闯过了股市暴跌、墨西哥和亚洲金融危机、两次衰退、公司丑闻,经历了从自然灾害到恐怖袭击。”同时,格林斯潘也是幸运的。前任沃尔克把通胀从两位数降至4%,将美国经济拉出滞胀;克林顿政府对财政赤字问题的治理,让美国自1998年开始连续4年实现财政盈余;20世纪90年代IT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奠定了美国经济一高两低(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的基础。
艺术需要互动和共鸣。格林斯潘懂得如何驾驭和引导市场。上任不久,格林斯潘就公开表示,“自从我成为中央银行家以来,我已经学会不连贯地嘟嘟囔囔地讲话。如果你感到我说得十分清楚,那说明你一定误解了我的意思。”20年来格林斯潘就是用那样一种晦涩的语言谨慎地向市场传递信号,透过市场的反应和猜测揣摩市场,检验、修正美联储的政策意向,从而巧妙地实现政策操作与市场预期的一致。格林斯潘顺应市场但不盲目屈从市场。格林斯潘早在90年代初就正确预见到IT技术带来的结构性变革,并在随后几年里顶住了联储内外要求加息以抑制过快增长的压力。但是在IT泡沫急速膨胀之时,格林斯潘果断急刹车,在1999年和2000年分别3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升至6.5%。尽管当时被指责为不懂“新经济”,联储通胀观过时,并且加息引发了随后的经济衰退,但最终事实还是证明决策的正确。市场的尊重让格林斯潘更加游刃有余,在一片附和和认可声中,2004年6月以来美联储开始了连续13次不间断的新一轮加息。
艺术家需要发挥的空间。弹性货币政策给了格林斯潘足够的灵活性。在中性货币政策原则下,格林斯潘根据经济状况变化不断填充新的内容。由于货币政策时滞的存在,联储采用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即通过对未来通胀的监测,及时发现通胀威胁,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格林斯潘既不是完全的凯恩斯主义,也不是完全的货币主义,理论是其政策操作的注解,数据也只是一种例证。随着国内外经济冲击的增加,格林斯潘大讲不确定性,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引入商业机构的风险管理理念,为其频繁的方向性政策调整辩护。“每种经济模型,无论是细致入微还是精心设计,无论是理论上还是经验上,都是我们日常感受到的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的简化表述。决策者需要超越模型,取得更广阔的有关这个世界如何运作的假设。”自2000年2月起,公开市场委员会发布的新闻公告中加入一项风险评估,说明委员会如何评价在可预见的将来通胀压力加剧或经济疲软的风险。为了保持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格林斯潘拒绝了以更严格规则为基础的通货膨胀目标制。
没有绝对完美无缺的艺术和艺术家。在格林斯潘即将卸任之际,赞扬、尊敬如潮而来,掩盖了过去的瑕疵,淹没了微弱的批评声音。对于两次衰退,联储被指责反应过于缓慢,没能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联储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救助,被认为纵容了市场的道德危害行为,助长了经济泡沫。在格林斯潘时代,美国经济中积累了诸多深层次问题,庞大的财政赤字,严重下降的国民储蓄,岌岌可危的房地产泡沫,这些都和联储货币政策有着一定干系。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指出,“说格林斯潘使美国经济在未来处于良好状态还为时尚早。” 格林斯潘带着神奇和光环走了,联储迎来了第十四任主席伯南克。伯南克首先遇到的棘手问题就是如何弥补格林斯潘走后留下的人格魅力真空。尽管伯南克承诺继续奉行格林斯潘时代的政策,但是缺少了格林斯潘,联储货币政策就失去了一根支柱,只能强化规则的作用,伯南克力倡的通胀目标制也许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伯南克是很有造诣的职业经济学家,格林斯潘是具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商人,能否取代格林斯潘还尚存疑问。尽管市场已经表现出对伯南克的肯定,但是从历史上看,职业经济学家在联储主席位置上大多碌碌无为,包括格林斯潘的恩师伯恩斯。此次美联储主席易位让人想起1999年美国财长的更迭,哈佛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萨默斯取代华尔街投资银行家鲁宾成为第71任财长。“赞扬一个人的背景并不难,但学术背景并不足以判断他在应对特殊困难时的能力。”罗奇如是表示自己的担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 16:38:2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