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263 11
2014-01-10

中国人被“清朝GDP世界第一”忽悠了

     “鸦片战争前的清朝GDP世界第一”,这一说法在中国流传很广。追根溯源,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似乎是英国学者麦迪森,他的一项推测称,1820年中国GDP占全球总量的33%(英国为5.2%),他的论述被专业人士普遍认为不严谨。但在中国,很多非专业人士看重这种说法对思想的启发性,加入传播行列,最终导致舆论场对它深信不疑。

     GDP是现代经济概念,能够相对准确地对现代国家经济状况进行描述,反映它们之间的竞争力。用这套体系来做历史研究需要很小心。比如文献显示,1820年清朝的财政收入只有白银4000万两,而英国财政收入折合白银1.5亿两。两国的产业差距更大,1820年的英国已进入蒸汽化时代,支柱产业为机械纺织业、钢铁等,而中国仍以丝绸、瓷器、茶叶为大宗。

     然而这种说法能在中国流传开来,虽然可以视为国人对于民族复兴的一种情结,但是在网络上被随意引证,甚至作为一些错误观点的证据。大的原因或许有两个,一是部分知识分子的专业精神出了大窟窿,二是舆论场需要这样的颠覆性信息,用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需要指出的是,“清朝GDP世界第一”只是一种学术观点,其真正广泛传播的领域是舆论场。援引它的知识分子都不是就历史说历史,而是借古说今,要论证一个价值倾向和意识形态倾向非常明显的观点。

    学术界人士参与意识形态辩论,这在现实社会已很难避免。但他们的进入应当有助于提高这类辩论的质量,而不是让自己反而被舆论场的戾气和偏执同化。现在一些知识分子喜欢做跨界的万金油评论家,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了突出自己的价值观正确,不顾论据的质量,抓到什么用什么,助长了劣质信息的传播。

  中国社会这些年变化很大,知识界一直没有在东西方文化的激烈冲突中安定下来,很多大的历史和现实问题都没有权威的共识性判断。知识界的这种动荡其实是舆论场不断偏激化的原因之一。

     公共事件成为这些年中国网络舆论茁壮成长的主食,而在各种公共事件轮替过程中,“清朝GDP第一”这样的信息就成了佐餐的甜点。中国的思想领域如今也像嘈杂的大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事实反而贬值。

     劣质信息在网络上大行其道当然有更深层的原因,它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不满的一种折射。否定今天中国取得的成就,这也是对中国现实问题严重性的一种表达。这一局面的出现有其逻辑性,尽管如此,知识分子还是不应对它推波助澜。

     知识分子参与公共辩论,一定要坚持原专业领域的思想方法和逻辑,而不能跳转到意识形态斗争的逻辑,这是在当前中国复杂环境下知识分子应有的坚守。知识分子不应追求自己的公共言论发挥行动效应,那是政治家的事。知识分子应对引导公众全面把握事实本身承担社会责任。

     “清朝GDP全球第一”这一论断自在中国舆论场上流传开以来,一直是高度意识形态化的信息。一些知识分子参与了把它制造成一颗炮弹的过程,这的确是中国知识界的一个硬伤。这应是我们大家的共同教训。希望中国社会逐渐有能力堵住一个不准确信息被无穷放大,并能最终调动我们情绪、影响我们思考的那些路径。

  (转自中华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10 10:31:55
当时又是如何计量的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0 10:39:2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0 10:46:13
典型的GDP情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2 19:34:32
楼主显然没有学过计量经济学和国民经济核算。

GDP可以通过四大部门支出来衡量。即消费、投资、ZF采购和出口。从出口一项来看,中国的大宗商品陶瓷、茶叶、丝绸等通达欧洲和中亚,总量是多少,应该可以统计和估计出来的。再说消费。当时中国人口4.6亿,英国0.2亿。4.6亿人口消费起来,是个什么概念?假设这4.6亿人中有0.4亿能每天吃得上肉,再假设英国0.2亿人中有0.1亿能吃的上肉,仅那么仅消费一项,排除4.2亿人,仅0.4亿人的消费量,就是英国的4倍。如果4.6亿人全部算上,该是多少倍?

弹丸之地,算总量你怎么能算的过中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2-16 19:38: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