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和大家分享风险管理方面的理念,这次谈谈业绩归因模型。
大家可以看到,国内资产管理公司在金融工程部或风险管理的招聘中,往往会提到业绩归隐模型。但是对业绩归隐模型认识,开发和使用在大部分公司中是不足的,股票的还算是有所发展,债券的基本是一片空白,但随着国内债券市场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有这方面的需求。前不久有wind专门成立了一个团队主攻固定收益的业绩归因,也专门拜访了我们来了解需求,其时我正好在主导公司固定收益业绩归因模型的开发,综合市场上的所了解到的业界动态,遂有此文。
1什么是业绩归因
业绩归因是把组合的收益归结到一系列风险因素上,这些因素最好彼此无关。说最好是因为,经济金融的世界没有什么因素是完全独立的,一定条件下,无关的东西可以高度相关,并相互影响。而且分解也不是唯一的,你可以以你对风险的理解来拆分成你认为合适的因素。
2 业绩归因有什么用
评估组合的业绩,即什么资产产生了多少收益,是一个方面。每个风险因素产生的收益是否如预期?是否需要调整风险因素敞口的大小?是更重要的方面,动态评估驱动组合风险因素,动态调整策略。可惜的是,据我所见,国内的资管公司对前一种应用也只是处于初步阶段,很多公司对某类资产产生了多少收益仍处于糊涂帐的阶段,尤其组合期限一长,再加点杠杆之后,那就基本没有概念了。对后面更主要的应用要么没有认识,要么尚处于摸索阶段。
下面说一下,我个人对业绩归因的认识。业绩归因模型对组合管理来说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属于知己知彼,战无不胜中的“知己”部分,即全面而透彻的了解驱动组合的因素并评价其表现。没有业绩归隐模型就没有广义上的对冲操作,即根据对风险因素表现的动态评估,通过加强或减弱某些因素来缓释组合的风险。可能有人会说,是不是写错了,加强某些因素怎么会缓释风险。因为对组合而言,各个风险因素不完全是独立的,如果两种因素负相关,你可以通过增加一种而间接的降低另一种。
就像我一直提倡的一样,风险管理的工具本身也可以是进攻性武器,业绩归因模型也是这样。除了可以评估并改进自己组合的风险源之外,你也可以用它猜测对手的主要风险源。尤其是,如果在一段时间里,当大部分源都比较稳定,而收益主要归结于1-2个少数的源之后,比较你的对手和你的组合,你大概可以猜测出在这1-2个源上你对手是比你高配还是低配。这是属于“知彼”的部分。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在国内这种方法不能得到广泛应用,因为国内投资经理的换手率非常高。
最后要说的是,归因模型也需要常常做回顾,不断的改进以适应越来越复杂的业务和不断变化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