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打个小广告。本人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的第二届青年金融峰会。
有一个投票环节,1月23号前投票皆有效,希望各位能支持下,投票还可能中奖哦。
投票地址:www.wenjuan.com/s/b67Zje。我们是中央财经大学halo V队!谢谢您!
言归正传,
我觉得读博,或者说,学习,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只不过不同阶段的学习,对应于不同的思考模式。应该说大学之前,包括本科,我们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即使你有自己的思考,你思考的结果也可能是前人已经有过的,并且这样一种思考的结果并不必然具备“创新性“。我的意思是,前人的思想可能在你学习的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你,这时你思考的结果只是说你把这种影响的具象地表现了出来。而读博,或者说做科研,是真正需要你自己独立地去思考,因为你很可能面对的是前人没有遇到过或者说遇到了但未解决的问题。当然了,这样的一种思考是孤独和痛苦的,但是,他带来的快乐却是纯粹的,就像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其实,小弟现在只是一名弱弱的大三学生,学的是金工专业。这一段时间在准备明年的夏令营论文,所以看了比较多风险溢出方面的论文。我的体悟是,科研是在发现世界的规律。这个规律可能是固定的,也可能是时变的。就好像做风险管理,就是要找寻不确定性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就是规律。
事实上,我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人们只能基于现象去理解世界,这样的话,我们也就无法从现象去验证世界的本质。再拿我们做数据挖掘举例子,事实上,我们只是通过数据表象这个现象去推测其真正的运行规律,但是我们无法判断它是否达到了本质层面,因为我们所能看到和理解的都是非本质层面的存在。
而正是基于因为我这段时间看论文的感悟,以及其他的三点原因,才坚定了我做科研的决心。
其一是,一本类哲学读物,周国平的《灵魂只能独行》;
其二是,一门数学课程,《泛函分析》;
其三是,我与一名学建筑的朋友的交流。
第一和第二点,分别阐述了哲学和数学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追求事物本质、探索运行规律。同时我还发现,很多经济学的方法、理论,比如科斯的企业理论与张五常的企业理论在企业最有规模上的冲突、计量的正交分解、金融经济学的定价思想,都可以从数学思维和哲学思维的角度来进行理解或解释。或者说,他们只是同一本质,在不同抽象层面上的表现。我甚至还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世界是存在同一本质的,而事实上,这就是哲学研究的最重大的命题。
关于第三点,我向学建筑的同学阐述经济学或者说金融学的思想,他向我表述他对于建筑的理解。然后,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所代表的基本思想经过我们两个幼稚大学生的表述之后,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即都是关于规律的探寻及构建。而这也让我更加坚信,世间万物是存在同一根源、本质规律的。
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去发现这一规律。
PS:记得支持我们。www.wenjuan.com/s/b67Zje。我们是中央财经大学halo V队!谢谢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