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803 2
2008-01-25
关于中国数学的现状,我觉得现在有一种心态,就是希望赶快将学问搞好,能够对社会有贡献。这可以理解,但我们不能太过于短视。比如,我们对宇宙、星球演变的认识,不是一下子对社会、对工程有好处的,所以往往有人讲这些东西不重要,认为对目前的中国社会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我想这是错误的观点。因为我们其实看不清楚什么学问会对社会有好处,基础科学不可能很快看出其用处。当年的量子力学,研究时并不知道它有任何用处,相对论产生之初看起来对人类的贡献也没有那么重要,多少年后,这些学问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认识和历史。

  了解大自然是人类的基本愿望。从长远来讲,对人类的未来、宇宙的形成、物质的发生起因等在内的许多基础学科问题的研究,刚开始时往往看不出其实际用处,可是,我们总晓得它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它们往往会对整个社会结构和人类文化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人和人之间总是有分工,有些人做对社会有实际贡献的工作,这值得鼓励;有些人要研究有长远影响力的问题,这也需要鼓励。二者不可偏废。

  现在,政府在支持长远的研究方面已经投入了很多,但还不够。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年轻学子要从小注重培养气质,有了好的气质,才能够有兴趣去做大学问。我觉得政府应当鼓励年轻人要有崇高理想,目光要长远,不能太功利短视,这对做学问和做人,都不无裨益。(丘成桐 著名数学家、浙江大学数学中心名誉主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26 15:58:00
人和人之间总是有分工,有些人做对社会有实际贡献的工作,这值得鼓励;有些人要研究有长远影响力的问题,这也需要鼓励。二者不可偏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9 09:28:00

支持主帖观点!

学术研究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艰苦的“琢”“磨”的过程——尤其是基础学科与高、精、尖研究课题。学术研究是一个反复试错且失败风险很大的过程,是不可能可以在事前定时定量来“产生”的。

按照目前各大学普遍实施的一年一度的高频率、按当年成果来分蛋糕的奖励制度与年度职称升迁考核办法,实际上是在刺激学术研究急功近利,助长了学术研究的短视行为,长此以往,这很可能会竭泽而渔,最终会毁坏整个学研环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