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需要研究。
劳动价值论好象还是内在地规定了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不管是用需求供给曲线、还是理性人假设、还是什么其他假设作为这种运动的动力源。如果这个判断成立,那劳动价值论还是有直接量化操作的根据。
尝试用不同的视角来解释同一种理论,是寻求其合理性呢?亦或是其他?
一个问题是,当初理论的创建者是否与解读者的视角是一致的呢?当初理论者的初衷是什么呢?
“这样显然把价值看作了一个具体的值。事实上,价值作为一个抽象概念是不具有定量分析特征的,即使马克思提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只是一个抽象的分析工具”
不太赞同此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有这样一句话“那么,它的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是用他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做尺度”
马克思的本意显然是要量化价值的,要不然后面的很多价值、剩余价值、生产成本、利润都是没有逻辑基础的
但是劳动的量化,而且是同质劳动的量化确实是比较复杂的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