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5年来的价格呈现稳步趋升、逐步走高的态势,这主要可归咎于黄芩供需不断失衡的局面。需求方面,黄芩除了传统中成药生产需求外,近年来其提取物(黄芩苷)的需求量也大增,被应用于药物及化妆品制造中,近几年黄芩产新时大量鲜货都被提取厂家尽数收购;供给方面,鉴于黄芩亩产有限、生长周期至少两年,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不高,近几年产量没有明显增长。在这样的供需局面之下,黄芩价格也大致呈现出每年秋后至翌年春季产新时价格走高的局面。
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黄芩价格一直走稳于35元/kg。2013年6月,黄芩货源走动一般,且库存尚可,市场交易价格平稳中略有微幅上涨:上涨至38元/kg。2013年7月,黄芩市场交易不畅,每日市场走货量不大,货源尚可,价格基本保持稳定。2013年8-10月,黄芩货源走动依然没有起色、价格持续走稳于38元/kg。步入2013年11月,黄芩一方面2013年新货供应充足;另一方面、采购商购货力度未增加,其价格继续走稳:2013年12月初黄芩价格为38元/kg、环比持平、同比上升8.57%。
表1:黄芩简介


图1、黄芩历史价格走势

目前两面针的供应主要来自于野生采挖,两面针的价格自2008年以来比较平稳,一直维持在5元/kg。
两面针为用量较小的品种,2012年2月中旬以来饮片市场
出现零星交易,其价格于2012年3月初从5元/kg攀升至6元/kg。2012年3月中旬至目前两面针价格再次走稳,维持6元/kg的位臵。板蓝根的价格整体来看趋稳,但是从长期来看,两面针野生资源,经过10几年的采挖,资源量在逐年减少,长期价格有可能面临上行可能。
表2:两面针简介

图2、两面针历史价格走势

自2006至今的5年时间里,2010年之前太子参价格一直比较平稳在30元/kg左右的水平,步入2010年太子参价格从50元/kg一路飙升到2011年4月380元/kg的高位。2010年以来太子参的价格暴涨有减产的原因,但是其涨幅之大也有资金推波助澜的作用(2010年太子参主产地福建遭受了冰冻、洪水、台风,贵州遭受干旱造成太子参减产)。
2012年3-6月,太子参价格于190-230元/kg震荡;2012年7-8月、太子参产新开始上市、产新量多于2011年、太子参步入了价格缓慢下降的轨道:2012年9月回落至200元/kg、10月回落至170元/kg;11月回落至160元/kg并一直维持至2013年2月。2013年3月,太子参主产区突遭冰雹袭击、种苗受到影响、关注药商增多,价格反弹13%至180元/kg,但2013年4月,受市场检查硫磺影响以及今年在地面积增加明显,价格继续回落13.9%至155元/kg。
2013年5月,太子参产新进一步临近、行情继续下跌至95元/kg。2013年6月,由于药农恐慌太子参大量上市后价格进一步下降,太子参提前半月进行采挖、进入产新,行情进一步下跌至85元/kg。2013年7月,太子参产新继续,行情继续大幅下滑。2013年8月,太子参新货大量应市、价格大幅下滑至55元/kg,之后农户售货心理不强,价格于9月初微幅上升至58元/kg;2013年9月微幅下滑至55元/kg;2013年10月,太子参一方面当前价位吸引购货商积极入手购买、同时新一轮产新产量大增、价格环比下降27.3至40元/kg。步入2013年11月,虽今年新货量明显增加、但目前价位导致普遍农民亏损、惜售心态较强,月末货源走动略好于前期、价格也在前期持续下滑之后微幅上升、但在今年产新数量较大的背景下,预计后市价格也难摆脱低迷之势:2013年12月初太子参价格为43元/kg、环比上升7.5%、同比下降73.1%。
表3:太子参简介

图3、太子参历史价格走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