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魂 发表于 2014-1-20 14:33 
不是凭资本的作用取得成果就成了剥削,而是资本家凭借对资本的所有权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后就成了剥削。 ...
那个he_zr的帖子可以逐句批得他站不住脚,我们较量过,到最后逼得发急了,粗口都出来了:
产品价值,未出生产组织的成品计算值。商品价值,由产品变商品,并经过交换变化的成品增减值。也就是,现实中商品价值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产品价值,而且它并非产品价值的转移,完全是交换过程中产生的新价值。
交换只能按价值交换,增减中变动的是价格,交换中可能出现价格高于价值,也可能出现价格低于价值。如果“现实中商品价值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产品价值”,请问这大于所多出来的量和小于所少掉的量跑到哪里去了呢?
产品价值到商品价值的变动是由于交换导致的,那么显然从人类开始第一次的生产到现在,其生产可能创造了价值,也可能没有创造价值。因为既然最后可能多于也可能少于生产出来的价值,那么,弄不好就是相互抵消归零了。
当然he_zr也许会说,交换最终总是导致价值增加的。那么就是说价值增加来自交换而不是生产。如果价值来源于交换,那么显然大家都不用去劳动,都只要交换就可以了。问题是交换到最后,兜了一圈,还是换回最初就属于自己的东西——除非在眼看自己的东西到自己手中前停止交换。但he_zr的谬论就是价值来源于交换,而人类之所以使得价值一直在增加就是因为不停地交换,所以这个“停止”是不允许的。
于是……只好自己打脸了。
按马克思的观点,商业增加值是工业转移的价值,那么商业低于产品价值亏损交换的时候,工业又如何实现价值转移呢?是不是说商业资本家拖工业资本家下水了?实际上并非如此,工业卖出产品,商业支付的产品价值一定,在此基础上是增是减,完全由商业交换决定,与工业无关了。由此可见,马克思所谓的“价值转移论”是站不住脚的。
商业实现价值是生产价值的转移。如果he_zr连这都不懂,那么他显然不懂自己在已经表达的如下这段文字是什么意思:
产品,未出生产组织的成品。商品,进入流通领域经过交换,由产品转变的成品(商业),或经过交换直达消费者的成品(直销)。
为什么直销是一种比批发和承销商经销更合理的销售模式呢?
直销的最高理念就是:
1)一切归劳动者所有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切归生产者所有。
2)层层转包的经销层级越少越好,直至归零。
3)消费者应该直接就是销售者乃至生产者。
商业的存在是基于如下历史事实:
1)信息直达依然需要过程和成本
2)地域的间隔尚使得产品尚且不能直接成为消费品而还需要通过商品这一环
3)商业作为产业分工使得生产者可以更专注于研究产品本身
以上这3条完全基于产品出现这个必要条件,所以其必然性依赖于产品本身这个必要条件作为基础。从逻辑上说,结果本身必然可以推导出必要条件,但未必能推出必要条件之上的充分条件。所以在消费品作为商品的价值实现上,其价值必然已经蕴含在产品之中,而可以完全不依赖作为充分条件的商品。
he_zr完全缺乏逻辑头脑,所以当他自己提问:
“那么商业低于产品价值亏损交换的时候,工业又如何实现价值转移呢?”
的时候,他自己不能就势回答如此简单的问题——恰恰因为商品未必一定成为被消费的产品(消费品),所以表现为商业有时可以使得产品实现价值,有时使得产品不能实现价值。
这种残缺的头脑应该如何教授他呢?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学政治经济学的,尽管有些人可以学点庸俗经济学——那种菜市场里买菜婆都知道的东西的理论化和学究化而已。
马克思不承认来源二——资本带来价值的作用——所以不能按其贡献参与分配。实际上,从生产三要素看,无论生产者还是生产工具(资本)都是生产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这就证明了资本的作用同样带来价值,成为产品价值的来源之一。如果说生产者的生理支出是劳动,那么资本发挥的作用就是一种特殊的劳动。资本就像一块干电池,需要(生产)时它就放电(劳动),没有补充,它就会直至耗尽为止,原理跟生产者的生理功能一样。既然资本同样付出了劳动,凭什么说产品价值没有资本所作的贡献呢?
连标点符号都不会加,所以显得语无伦次,破折号都不会用,还要我给加上去。
生产的三要素丝毫不构成交换价值而只能是使用价值的要素条件。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
所以指责完全不成立。
在一般人眼中,认为只有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而工具的“死劳动”是不能创造的。这实际是人们对事物典型的感性认识。资本和生产者构成劳动的必要条件,缺了当中的资本条件,哪还来生产者的“活劳动”?更何谈什么创造了。所以,追溯产品价值的源头只能是必要条件,即资本和生产者这两个生产要素必要条件,而不是劳动这个中间环节。
一个不懂得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的时候,他自然错误地把使用价值的生产要素直接当作交换价值的要素。他完全不懂得,一个对象之所以可以具有交换价值首先必须是劳动的结果。资本作为死劳动只能转移自身中所蕴含的价值丝毫不再有增加的价值可以提供。如果资本本身可以提供一个超出自身价值的价值,那么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拿资本去交换就可以了。——多好笑的结论!
我们把这句话还给他:
感性认识是人类对事物粗浅、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才是人类对事物深入、全面的把握。
我们还要加一句:如果连最起码的感性认识都没有看透,就别理性认识了。
现实中,仅持有资本股权而未参与生产组织生产的投资者(包括资本家和工人)为什么能够分配收益,那是因为他们提供的资本做出了特殊的劳动,当然要按劳取酬而获利了。
他忘记说股权从来不提供价值的增加量而只提供价值的转移量。分配的收益如果存在增量是劳动参与的结果。一个没有劳动的投资对象,股权照样可以取得收益,但其收益绝对不会超过其投入时候的价值。
所以恰恰是他自己“看不到深层的逻辑关系源头”。他连投资一把斧子,如果没有使用斧子的劳动,最终得到的还是一把斧子都不懂!
因此,这个
结论:资本与生产者结合时,它发挥的作用就是一种特殊的劳动。也因此,资本的作用跟生产者的作用一样,构成产品价值的两个来源,而不是仅仅生产者劳动的单一来源
纯粹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