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00元,
长春高新(
行情 股吧 买卖点)15日复牌后,以一个在吉利的数字超越
贵州茅台(
行情 股吧 买卖点)(119.50元),荣登两市最高价股宝座。 公司此前1月8日因下属子公司签署重大协议而临时停牌,该股今天复牌大幅高开,截至发稿,报125.30元,涨幅6.96%,最高价为开盘的128.00元,这一股价不仅刷新了长春高新历史复权最高价,也同时超越了长期占据最贵股宝座的贵州茅台。
近期长春高新可谓是利好不断,公司的两大重磅新药长效生长激素和重组人促卵泡激素很快将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据业内人士测算,长效生长激素将有200亿元的市场容量,重组人促卵泡激素将会每年给长春高新带来10亿元的市场份额。
而远在2002年,长春高新就给了市场一个更大的利好,即开始艾滋病疫苗研究,随后几年里股价便开始一路疯涨,成为市场最耀眼的“新星”。从2005年2元多至1月8日停牌,其股价涨幅接近60倍。
只是可惜的是,研究了10多年,艾滋病疫苗何时上市还是个未知数。尽管近期有两大新药出炉,其股价涨幅还有多大空间也被市场人士质疑:“长春高新45.76倍的市盈率已远高于29.76倍的行业平均市盈率,股价也早已提前反应了上述两大新药的预期,不管是200亿的市场容量还是10亿的收入,相对于其154亿元的市值,对股价的影响将很小。单靠上述两个小众市场的新药不足于支撑其在百元股价上狂奔。”某私募人士表示。
不过就在上述利好密集公布的时期,去年12月31日和今年1月3日两个时间点,大股东超达投资却分别减持了20万股和50万股,而大股东的持续减持早在2010年股价狂奔时便已开始。
股价飙升登顶溯源
和
重庆啤酒(
行情 股吧 买卖点)研究乙肝疫苗股价疯涨有异曲同工之妙,长春高新的股价疯涨也源于2002年宣布研究艾滋病疫苗。
公告显示,2001年4月28日,长春高新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vital公司、吉大学等五单位签定合作开发生产艾滋病疫苗项目的意向性协议。
2002年12月24日,合资公司长春百克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生产经营范围是新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主要承担艾滋病疫苗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等。
长春高新在2003年长春高新年报表示,报告期内百克药业主要承担的HIV亚洲型DNA疫苗项目一、二期临床的制备和申报工作进展顺利,已完成了全部临床前研究。
2004年百克药业实现净利润-552.8万元。2004年11月25日,由百克药业研制的复合型艾滋病疫苗,经国家
食品(
行情 专区)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进入一期临床研究。长春高新在2004年年报中称,百克药业将确保核心项目艾滋病疫苗顺利完成一期临床,并启动二期临床研究。
长春高新在2005年年报中称,长春高新对百克药业增资720万元。2006年年报显示,长春百克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各项科研项目进展顺利,并宣布艾滋病疫苗I期临床研究顺利完成。2007年4月20日,百克药业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艾滋病疫苗进入II期临床,国家五个部委对此项目进行联合调研,同时申报国家项目扶持资金。
按长春百克公司的计划,2005年3月开始的疫苗I期临床试验主要评价疫苗的耐受性和安全性;2006年2月到2007年8月进行II期临床试验,计划招募低危人群300人和高危人群200人,分为5个组,初步评价疫苗的有效性;Ⅲ期临床试验需招募数千名高危人群来评估疫苗的有效性,时间在3年左右。负责研究艾滋病疫苗的孔维曾预计,在2008年内能够完成II期临床试验。
但2008年长春高新年报未对艾滋病疫苗进展进行介绍,整个报告中甚至找不到“艾滋病疫苗”的字眼。
而据媒体报道,直到2009年12月24日,II期第一阶段所需的志愿者才顺利招齐并注入疫苗。
除此之外,疫苗研究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但从2009年起长春高新年报中开始出现“ZF补助明细”一项数据来看,截止至2012年共得到ZF补助504.5万元,且出现逐年递减的情况。在“十一五”期间,百克药业做为临床研究单位与吉林大学就该疫苗项目联合向国家申报了约6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最终,国家向吉林大学批准了2600万元做为基础研究使用,但百克药业做为该疫苗的临床研究单位没有获批相关资金支持。
尽管抗艾疫苗至今未有结果,但借着抗艾疫苗的概念,长春高新的股价却从此走上“康庄大道”,从2005年的最低点2块多一直涨至今年1月7日的收盘价117.15,涨幅已接近60倍。
来自于长春高新
2013年半年报显示,共计有119家机构进驻,且基金占了绝大部分比例。
尽管某些基金经理一再否认介入长春高新并非抗艾疫苗,而是更看重旗下百克生物的其它即将面世的新药,但不能否认的是,在市场的炒作理念中,抗艾疫苗更值得期待。
13年初两个有关艾滋疫苗的新闻让长春高新的股价疯了一把就是最好的明证。一是我国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疫苗Ⅱ期临床试验在北京佑安医院启动,这是国际上首次使用复制型活病毒载体研制的艾滋病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与此同时,比尔?盖茨在达沃斯年会上称其已投入大量资金,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研究出一种预防艾滋病的疫苗。在此背景下,抗艾疫苗概念股长春高新的股价犹如坐上了“疯狂过山车”:1月28日涨停,1月29日更是在盘中一度创下79.79元的新高。
不仅仅因为抗艾?
一接受采访的基金经理认为,长春高新每年业绩增长稳定,并非单靠抗艾疫苗就能达到。“与重啤股价疯涨依赖于乙肝疫苗不同,长春高新在研发抗艾疫苗以外,其在
医药(
行情 专区)领域不断完善的布局是支撑其股价大幅上涨的原因。”该中资
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表示。
近年来长春高新在医药领域布局完整,以基因药物为主的金赛药业(生长因子),以疫苗为主的百克生物(水痘疫苗、狂犬疫苗),以中药为主的华康制药(血栓心脉宁),这些产品一直支撑着公司业绩稳步增长,在
2013年股东大会上,公司负责人就表示,金赛药业的生长因子,给公司业绩增长贡献度高达71%。
为了进一步理清各子公司的职能,去年12月,长春高新发布公告称,转让莱威科技,引入专家入股新公司,打造以百克生物为核心的疫苗平台。
而早在
2013年6月长春高新就对百益制药增资至62%,8月将百克生物(持股46%)多肽技术注入百益制药,拟将百益制药打造为长春高新的多肽平台,未来长春高新将形成以金赛药业为核心的基因重组平台,以百益制药为核心的多肽平台,以百克生物为核心的疫苗平台。
在理顺各子公司智能的同时,长春高新的两大重磅新药也在人们的期待中出炉。据悉,生长激素现有出厂价口径的销售规模在10几亿元,每年保持30%左右增长。国内可使用生长激素的矮小症患者超过200万人,潜在零售终端的市场容量超过200亿元。金赛药业新厂区建设基本完成,2012年已完成4.5万平米车间的新版
GMP认证。“我们估计其上市应该会在14年底到15年初。”某券商研究员表示。
统计数据显示,09年,默克雪兰诺的重组人促卵泡激素-α销售额6.8亿美元,欧加农(07年被先灵葆雅收购)的重组人促卵泡激素-β销售额5.5亿美元。
丽珠集团(
行情 股吧 买卖点)的尿提取促卵泡激素2012年收入已经超过4亿,同比增速超过50%,“我们预计长春高新的重组促卵泡激素获批后,将较快实现进口替代式的快速增长。每年将有10亿元的市场份额。”上述研究员估算。
不过不管是长效生长激素还是促卵泡激素,在不少私募看来都属于小众市场,“无论是200亿的市场容量还是10亿的年收入,和其154亿的市值比起来对其股价影响有限。我们觉得它的安全边际太小。”上海某私募人士表示。
目前长春高新动态市盈率高达45.76倍,行业平均市盈率仅为29.76倍,一些券商研究员也承认:“目前估值确实有点偏高,而且现有股价早已提前反应了上述两个新药的预期。”很多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更多的是将其上市后未来的市场空间加以了想象,但无法确切给出上述两新药到底能给公司带来多大利润。
不过在长春高新打造的三个平台中,以百克生物为核心的疫苗平台,却一直表现平平,尤其是让市场和公司期望最大的抗艾疫苗,目前已研究了10多年,却一直处于“欲说还休”的阶段。
一位
医药行业(
行情 股吧 买卖点)研究员在调查其抗艾疫苗时就表示,长春高新没公布过任何该疫苗临床试验阶段的任何数据、结果,因此根本无从评价。即使顺利进入临床三期,到最后功亏一篑也存在可能性。毕竟美国早在10多年前就开始投入抗艾疫苗的研发,时至今日也没一家获得成功。
只是不得不承认,长春高新的股价一开始启动就是因为抗艾疫苗,只要抗艾疫苗结果一日不公布,其股价仍有上行的想象空间,只是这个结果迟早会公布,到时会否像重啤一样出现大幅下跌,大家也许只能拭目以待。
业绩持续增长大股东持续减持
不过就在上述两重磅新药出炉之时,去年12月31日和今年1月3日两个时间点,大股东超达投资却分别减持了20万股和50万股,而大股东的持续减持早在2010年股价狂奔时便已开始。
对于近期大股东的两次减持,
国泰君安医药研究员李秋实发布报告称,是因为大股东缺钱所致,而且该报告还认为国资的退出,反而更有利于公司的自主经营。
实际上大股东超达投资的减持并非始于现在,早在2010年股价飞涨之时,超达投资便于2010年12月1日,超达投资通过
大宗交易减持长春高新股份313万股,占该公司总股本的2.38%。减持后,超达投资仍持有长春高新股份比例为24.2%。
2013年1月22日,超达投资仍然通过深交所大宗交易系统,减持262万股。该次减持后,超达投资持有长春高新的股权比例由24.2%下降至22.205%。
一方面,公司的业绩大幅增长,抗艾疫苗概念、两重磅新药催升公司股价;另一方面,大股东却趁势大力减持。种种不合逻辑的矛盾之处,令业界大呼看不懂。
为了搞清楚超达股份减持的真正原因,21世纪网一直拨打超达投资和长春高新董秘办公室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更让人惊奇的是,曾经大肆追捧长春高新的机构投资者,在
2013年也与大股东保持了步调一致,
2013年三季报显示,与中报相比,已有90家机构退出了长春高新。三季报仅剩34家机构驻守,其中
上投摩根基金公司进驻数量最多,高达7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