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在规模上虽然很大,但产业空间变得相对狭小, 它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创新就不能发展的阶段。一直以来,国家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因此,必须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创新不单指某个新构思、新设想或实验品,它也并非某种科技行为,而是一种经济行为,是把发明创造的科技成果引入实际生产,并产生出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创新要遵循投入与产出规律,并以获得利润最大化为目的。。 我国当前推动创新仍面临许多问题。第一,就中国经济的总量来说,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GDP还有十倍的提升空间。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廉价劳动力、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推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具有不可持续性。第三,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大量生产要素投入到非生产活动中,投入经济生产的要素很少,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初存在着生产要素边际报酬递增现象。 纵观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史,经济转型是突破边际生产率递减的唯一出路。目前,中国经济依赖要素推动增长的模式已走到极限,正是到了进行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阶段,,它需要把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在生产要素、产品设计、技术和制度等不断创新的基础上。 然而,创新又是一个综合性工程,至少包括四个要素。一是创新资源,比如人才、信息、知识、经费等;二是创新主体,比如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中介机构、ZF等;三是创新机制,比如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机制等;四是创新环境,比如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氛围、科研设施等。同时,创新不同于一般私人产品,它具有公共品的属性,且投资期限长、风险大、资金需求多,所以创新具有内在的短缺性。对此,需要ZF及时弥补市场失灵,要么扩大财政支持力度,要么进行机制创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提高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 此外,市场经济里创新也是一种企业家行为。首先,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生产率、获取利润和避免淘汰出局的唯一出路。其次,企业家有摆脱传统束缚的基因。第三,出于竞争压力和差异化经营战略,企业创新方式众多,既可以生产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可以开辟一个新市场,实现一种新的企业组织方式等。 须注意的是创新资金短缺是导致我国企业人才流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关键因素。一是创新具有公共品属性,需要财政支持,而财政经费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税收水平和财政支出结构相关。二是在专利制度健全和科研转化率较高的条件下,创新者可以从创新中获取超额利润,这足以激励一些企业对创新进行投资。据统计,我国绝大多数专利发明、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然而,由于金融体制存在的缺陷,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困境,极大地限制了中国经济发展主体的创新活动。原帖地址:http://www.chcbe.cn/news/6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