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经济领域规范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两个理论流派:新古典福利主义和超福利主义。新古典福利经济学建立在四个基本原理之上,即效用最大化、个人主权论、结果论以及福利主义。其中,第一个是对行为的假设,后三个是为进行规范分析而作的假设。效用最大化假设下,个体是理性的,能够对一系列选择进行排序,并根据自己一致的连续性偏好选择出最优的方案。个人主权论是指个人是自己福利的最好评判者,否定ZF主导的基本理论。结果论是指任何一种行为或政策选择,都必须完全按照其所带来的结果而非过程来进行评判。福利主义是指任何一种资源配置方式都必须以个人所获得的效用来评价,排除任何非效用方面的作用。
早在1963年,Feldstein就提出对于医疗服务资源的分配应该以整个国家健康水平最大化为目标,而不是以消费者在卫生服务中获得的满足为目标。这一争论已经成为卫生领域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并逐渐形成了卫生领域规范研究的超福利主义流派。超福利主义者认为,效用不是社会福利函数中唯一需要考虑的内容,健康才是对卫生领域进行规范分析时需考虑的最重要结果。作为超福利主义的代表人物,Culyer尝试建立一个以健康为主要关注点的超福利主义分析框架,在Sen的超福利主义理念上,Culyer认为,健康应该是评估卫生领域政策的最具相关性的标准。
福利经济学框架的主要因素,包括从货币维度对效用进行应用性分析时的个人主权、福利主义、支付意愿,作为参考标准的市场分配,以及对效率和公平的分离,并将关注点放在效率上。超福利主义融合了区别于福利主义框架的两个主要概念:需要(与需求相对)和健康(与效用相对),并把它们作为关注的最终结果。
选自:俞卫《卫生资源配置谁主导 ZF抑或市场——基于卫生领域规范经济学理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