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派报告
作者:本刊记者 陈伟 出处:《环球企业家》2008年1月20号刊 第2期 总第149期 发布时间:2008-1-29 16:34:04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面对4000亿元规模的中国寿险市场,早早挤进来的外资保险公司还徘徊在门外
孟建安(Christian Molt)的办公室有一整面玻璃窗,窗外就是漂亮的黄浦江景。按照这位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CEO的说法,这个东方明珠塔旁的世外桃源让他想起德国的故乡。但也许令他触景伤情的是,他的办公楼周围,其他那些同样能看到黄浦江景的落地玻璃窗里,各大外资银行在华独资公司的老总们正在为刚刚到手的人民币零售业务而摩拳擦掌。而孟建安的中德安联,还在安静地等待寿险独资牌照,和四年前一样。
中国保险行业的开放并不彻底。在财产和意外伤害险领域,已经允许由外资独立设立保险公司经营业务,但是在基础更加广阔的寿险领域,六年来没有任何变化。2002年起,中国就允许外资保险公司和国内企业成立合资寿险公司,但规定合资公司中的外资保险公司持股比例最高不超过50%。只有美国的友邦集团是个特例。
而且,当年那个寿险业强制合资政策里,一个看似可供外资保险公司“钻空子”的条款,反倒造成了今天的一个尴尬局面。“由于寿险业的强制合资政策没有像银行业那样设定中资方必须为金融机构,目前合资寿险公司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外企与国企的合作,这在资源整合和公司经营上加大了成本,也为日后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说。
海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也许就是一个这样的代表。海康人寿由荷兰全球人寿保险集团(简称“全球人寿”)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于2002年5月各出资50%组建,2003年5月正式获得营业执照,在中国开展寿险业务。但和海康人寿一样,所有有着几十年的保险经验和大量成熟产品的国际保险业巨头,在中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发展依旧十分缓慢。
2007年上半年,在规模达4000多亿元人民币的中国寿险市场上,中外合资保险公司所占份额只有5.79%。
海康人寿的总经理万维德指出,在开放给外资比较早的上海、广州等地,外资的市场份额跟全国平均水平比起来,就相对比较高。
静气自理
但孟建安有自己的乐观解释:“我们的市场份额小,是因为我们发展快,但是整个市场发展更加快。”
与许多同行相比,孟建安已算运气不错,他对自己的中资方相当满意。中德安联是德国安联保险集团和中国的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合资组建,快速的业绩增长态势一直保持至今。截止到2007年9月,中德安联全国毛保费收入已经突破24亿人民币,年增长率达到了226%。
与此同时,他的荷兰同行、海康人寿的总经理万维德(Marc Van Weede)则在积极地像地质员一样工作—在中国的二三级城市奔跑。“这是很好的中国地理课,可以了解中国的城市分布在哪些地方。” 他对《环球企业家》说。
万维德是在为寿险门槛的降低作准备,以便和中国人寿这样的本土寿险龙头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近年来,海康人寿不断开拓新的省级分公司,在已经进入的省份里,则不满足于开一个分支机构就结束,而是更注重二、三级城市的业务开拓。在江苏省,海康人寿的分支机构就从省会南京一直延伸到了无锡、江阴、南通等城市。
和不断开设新业务相比,万维德认为海康人寿更重视这种深入腹地的做法:“从成本上来讲,比单纯去开省级分公司效率要更高一些。”但即便如此,开一家新的分支机构,也要花几年时间,才能给公司的利润作贡献。“保险是长期投资的行业。对于一家(合资)人寿保险公司而言,从2002、2003年开业到现在就来判断公司发展得好还是不好,历史太短了。”万维德说,“也许目前判断合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还太早了些。”万维德说。
事实上,孟建安认为,中德安联发展最大的阻碍甚至还不是政策限制,而是缺乏足够的人才。但在阎栗看来,这恰恰是合资保险公司自己的问题。“外资公司对用人的首要条件是英文流利,而不是有好的市场资源和开拓能力。”阎栗说,外资寿险公司的薪酬体制也未必有平安保险这样的国内公司灵活,因而只能寻求一些从中资保险公司淘汰的人才,这些人才有一些能力,但也有缺陷。
少数派掌权
当年没有规定合资公司的中方必须为金融机构的合资政策,到今天仍然有它显而易见的好处。
随着本土化程度越来越高,在上海的中德安联总部,孟建安成了不折不扣的少数派:“现在,整个公司一共有三个德国人,其他全部都是本土员工,三个中的一个还将于明年离开岗位,也就是说,明年只有两位了。”
作为一个持续稳定、且增长迅速的利润源,中国大陆的企业(尤其是国企)非常乐于将之作为自己利润可预期的增长点并对冲主营业务的风险。为此,它们也乐于让出对于合资公司的控制权,尽管他们拥有51%的股份。而外资保险公司则可以获得进入中国这个广阔市场的许可,并实际控制合资公司。双方皆大欢喜。
“关于合资公司,我觉得如果双方都能为这个公司提供有益的东西,而不是互相掣肘,那么合资就比独资公司要好,就像我们,中信信托为公司提供了非常好的财务支持,然后再具体的管理上又信任我们的团队,所以我们能够产生合力。如果不是这样,我觉得就很难说了。”孟建安说。
海康人寿的万维德也自称获得了中海油非常大的支持。“尤其从一开始,刚刚进入市场就有了一个很强大的本地合作伙伴,对合资公司是很好的先天条件。外方股东,则带来全球保险业的经验和做法以及国际性的视角,而中海油,对中国本地市场非常了解,所以两家是很好的结合。”
正如孟建安所言,中方在合资公司中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财务支持者,在这方面,无论是中信信托还是中海油,无疑都能胜任有余。
尽管迟迟等不来寿险外商独资许可的出台,但外资保险公司们并不愿意像他们的银行界伙伴那样入股中资保险公司。在2007年获得人民币零售业务牌照之前,国际银行业巨头都很积极参股中资银行,即使入股比例受到很大限制。万维德称,如果选择中资保险公司为合作伙伴,非常有可能母公司与合资企业在战略上、业务发展上是有冲突的,这对合资企业的发展长久来讲不见得是好事情。
如果通过股权收购中资保险公司,外资保险公司比例不能超过20%。“这个比例太低了。”万维德说。荷兰全球人寿很希望进入中国市场就能在市场上真正成为一个运动员,能够全面参与这个市场,所以决定出资50%成立合资企业。
“现在只是站住脚,它们当然希望独资,但是如果不解决人和市场脱节的问题,可能也无法做好。”阎栗说。毕竟在合资公司中,外资只能获得不到50%的收益,全资进入中国市场才是它们冀望的,而这似乎还需要等候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