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经济衰退将取代通胀成为今年中国经济的最大风险,经济紧缩政策也可能随之很快逆转
全球许多中央银行目前正处于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宏观经济政策是应该紧缩以控制通货膨胀还是放松而刺激经济增长?这可能是当前令美联储、欧洲央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决策者们伤透脑筋的问题。
根据最新的经济数据判断,经济疲软更可能成为决策者的主要担忧,因此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很可能成为2008年世界经济的主旋律。
美国金融市场状况在去年12月突然再度恶化,而美联储在12月底仅仅减息0.25个百分点,颇令大多数投资者失望。究其原因,主要恐怕是美联储仍然担心通胀压力。由于受到食品和石油价格的推动,总体CPI上升到4%以上。部分决策者担心如果大力减息有可能最终引发经济滞胀。但到了今年年初,美国经济在第一季度将出现负增长几乎已经成为定局,经济衰退的风险便成为了主要矛盾。美联储在1月例会前迅速减息0.75个百分点,并可能在本周再次减息0.5个百分点。
在欧洲,目前经济增长减速和通货膨胀偏高绑住了欧洲央行的手脚,因此只能维持利率水平暂时不变。但如果经济疲软开始缓解通胀压力,欧洲中央银行也可能会从第二季度开始减息。
目前不少投资者都非常担心中国人民银行的紧缩政策,这样的担忧事出有因。过去几个月总体CPI一直保持在6%-7%的高位,引发了决策者对于经济过热的普遍忧虑,从而在12月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将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偏紧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不仅加大了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如存款保证金和基准利率的调整力度,甚至再次实施对信贷规模的直接管制。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紧缩政策可能不会成为2008年经济政策的主题曲。理由很简单,美国经济衰退已经成为今年的主要经济风险。最近我们将美国2008年的GDP预测由原来的2.3%下调至1.6%,同时预期美国经济在第一季度出现负增长。美国今年的进口可能停滞不前,而失业率也许会上升到6%。
由于美国经济前景变得更为暗淡,我们对亚洲经济增长的预测也平均降低了0.4个百分点,对中国GDP的预测则由先前的11%调减到10.5%。尽管所谓的“脱钩”理论非常时髦,但几乎没有投资者愿意以自己的财富来验证这一理论。其实关于“脱钩”的说法和“全球化”的趋势是背道而驰的,更不用说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主题就是改革开放。
如果美国进口停止增长,对中国出口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也许有的投资者期望欧洲市场的扩张能像去年那样抵消美国市场的疲软。但这种愿望其实也是不现实的,去年中国对欧洲出口大幅度上升,主要得益于两大因素,一是欧洲经济稳步增长,二是欧元迅速升值。但这两大因素今年都已经开始出现逆转。一旦出口前景受到影响,中国国内经济状况就可能发生变化。无论是看净出口占GDP的比例还是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中国经济对外部市场的依存度远高于绝大部分大国经济。
过去十年间,中国的出口曾经出现两次明显的减速,第一次是在1998年的东亚金融危机期间,第二次则是在2001年美国出现轻度经济萧条的时候。有意思的是两次都引发了通货紧缩,其原因在于出口疲软导致了中国国内生产能力过剩。与通货紧缩同时出现的是收入下降、利润减少和坏账暴升。有的投资者担忧,如果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中国经济也可能会滞胀。其实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如果经济增长速度放慢,通胀压力也会随之缓解。
其实我们也并不特别担心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根据我们的分析,即使美国进入持续的经济衰退,中国应该也有能力保持起码8%的增长步伐。能够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并不是许多投资者所盼望的消费,而是在过去十年已经演练过许多次的投资。但前提是政府开始放松紧缩政策,重新启动一系列刺激投资增长的措施。
这就是尽管目前中国经济中同时存在出口疲软和经济过热的风险,而我们更担心美国经济衰退后果的原因。可以预料的是,一旦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马上就会出现改变。
中国政府的偏好永远是高增长优于低增长。过去十几年的经历也证明,政府刺激经济非常果断,而调控经济则比较迟缓。今年第一季度末和第二季度初可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段,一方面农历春节、“两会”等重大活动已经结束,另一方面美国消费疲软的后果也可能开始反映到中国的出口数据。因此经济紧缩政策有可能在那时发生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