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互联网对传统媒介的冲击,而且互联网平台往往具有较高的集中度,渠道整合优势下新媒体巨头们具有超乎寻常的向上内容整合动力,2013年的美国最大在线付费流媒体网站Netflix开播自制剧《纸牌屋》,无疑是“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让美国电视网意识到了巨大危机的来临。
Netflix占据北美互联网近三分之一的流量,而同类型最近的竞争对手亚马逊仅为1.31%,另一家主要竞争对手HBOGO则为0.34%,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图表1:北美互联网流量结构

如果用更为形象的流量图,来观察北美一天互联网流量的变化,我们能够更加清晰的看到Netflix所占据的主导地位,而这背后恰恰反应了用户对于Netflix服务的认可。
图表2:北美一天互联网流量示意图

家庭影碟市场启动以来,录像带和DVD的租赁和出售市场蓬勃发展。以沃尔玛为首的连锁超市建立起了影碟出售市场的巨大优势,租赁市场则成为新的渠道商竞争的乐园。1994年媒介集团维亚康姆以34亿美元并购了当时DVD租赁市场的实体店连锁厂商Blockbuster,这一市场集中度迅速提高。
1998年Netflix创始人ReedHastings因为不满Blockbuster的租赁政策,而创立了一家以在线下单,邮购为主的DVD租赁公司,即今天的Netlix。
随后Netlix成长为美国最大的付费视频在线租赁服务商和流媒体服务商,整个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段:DVD邮购时期、流媒体导入期、流媒体快速发展期。
图表3:Netflix的三个历史发展时期

DVD在线邮购租赁大战持续很久,Blockbuster的垮掉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实体店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的Blockbuster试图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来冲击Netflix的在线用户方面的先发优势。伴随着竞争加剧,价格战从$24.99/月(单片/次)打到$14.99/月(单片/次)。而用户支付一份钱获得两项服务的Blockbuster方式,最终Blockbuster持续“失血”而破产。
图表4:NetflixVSBlockbuster

转型流媒体之后,原来的DVD仓储等成本减少,可以用来购买更多的内容版权。从成本结构上看,仓储成本(FulfillmentExpenses)项的消失标志着公司转型的成功。
图表5:Netflix收入与成本结构对比

在转型期的2007-2011年,Netflix一直采用的是“用户引导”策略,加速培育自己的流媒体用户。基于自身2007年庞大的DVD在线邮购用户规模,公司一开始就采取了“一个套餐、两份服务”的方式,来吸引用户使用自己的流媒体。
当然,如果一直采用用户引导策略,Netlfix可能会遭遇到竞争对手的阻击,导致自身面临着当年Blockbuster一样的困境。所以在2011年三季度Netflix果断拆分套餐,以免遭到新进入者的阻击。
图表6:Netflix流媒体转型压力分析

从用户增速上,可以清晰地看到2007年公司上马流媒体的迫切性,那就是DVD在线租赁市场用户增长动力不足。
早在几年前公司就已经预计DVD在线租赁市场面临饱和,转型流媒体已经摆在了公司高层的战略选项之中。
不容忽视的是美国宽带普及率在2006-2007年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过半的美国家庭装上了宽带,这就为2007年Netflix启动流媒体业务提供了基础条件。
公司在2011年果断做出套餐拆分,源自于流媒体版权库的规模优势。美国版权法规定,拥有DVD版权的经销商并不自动拥有流媒体的版权,需要重新购买。经过2007-2010年的大力发展,Netflix的流媒体版权库已超过5万部,遥遥领先于业内其他竞争对手,先发优势十分明显,套餐分拆进行流媒体彻底转型的条件具备。
从2007年1月开始,Netflix就在从内容和渠道两方面加快流媒体平台的建设,尤其是侧重渠道的覆盖。伴随着互联网的演进,公司强化了对游戏机、家庭影碟播放机和移动互联网设备的支持。
2011年流媒体启动之前,公司就已经明显加强了内容侧的动作,通过版权购买和自制剧投资两个策略手段,推动内容方面的领先优势。这一时期在渠道侧公司着力推进了国际化拓展和IT平台建设。
流媒体战略初步成功:DVD用户估摸不断缩小的同时,流媒体用户迁移成功完成,并依靠互联网平台内容和渠道侧的吸引力,稳步做大用户规模。
图表7:Netflix用户结构(单位:百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