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049 27
2014-01-28

在中國,有不少西方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擁躉,威廉·配第、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人物的學說,一度成為我國許多學者“分析”和“指導”中國經濟發展的理論來源之一,反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卻在今日之經濟研究中略顯冷清。雖然西方古典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來源之一,但其決不能成為指導中國實踐的直接理論。因為,在推進市場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堅持何種政治經濟學,實質上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走向。


這兩種政治經濟學爭論的焦點是勞動價值論,有人認為與西方主流經濟學相比,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在當代社會已經過時,與市場經濟格格不入,不如干脆放棄,選擇包括勞動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價值論。


勞動價值論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基石,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石,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二者同根同源。但因各自有不同的追求,道不同不相為謀,終於各從其類,分道而行。古典政治經濟學用勞動時間決定價值量的原理,詮釋資本主義內部關系和生命過程,取得了許多有科學價值的成果﹔也因為其勞動價值論的缺點和盲點,釀成了諸多錯誤,造成了不良影響。古典派經濟學家不能用正確的歷史觀看待資本主義社會,把資本主義社會看成絕對的最終的社會形態,是他們錯誤的根源。站在資本主義天然合理的立場上,他們思力不足、勇氣不強,不能正視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揭露資本剝削雇佣勞動的事實。

馬克思沒有簡單地接受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而是對它進行了認真審視,重新論証,並用新的元素做了補充,使自己的勞動價值論呈現出嶄新的面貌,成為勞動價值論的“升級版”。換句話說,馬克思對古典經濟學派的勞動價值論,進行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加工改造,還用自己的新見解做了解釋,使勞動價值論變得更加充實、完善和科學。其中最重要的貢獻,是批判地論証了商品中包含的勞動二重性。馬克思自信,這是理解他的政治經濟學說的“樞紐”。


斯密有鮮明的商品二重性觀念,但他的價值論把生產商品消耗的勞動時間和商品交換的勞動時間混為一談,誘發了生產費用論的錯誤。李嘉圖完全接受斯密商品二重性觀點,並且嚴守資本、土地不能創造價值,資本中物化勞動價值必定要轉移到產品中去的原則。但他未能闡明什麼性質的勞動創造使用價值,什麼性質的勞動創造價值,以及資本中物化勞動是怎樣轉移到產品中去的。斯密、李嘉圖遇到的許多困惑,運用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理論,皆可迎刃而解。


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理論,概括地說就是:一切勞動,從一方面看,都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味上的支出,當作同一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價值﹔一切勞動,從別方面看,又都是人類勞動在特殊的合乎目的形態上的支出,當作具體的有目的的勞動,它形成使用價值。商品價值作為人類勞動的結晶,實際上是人們生產關系的物化,並無任何物質內容。商品的使用價值,說到底是勞動和自然物的結合。在物質要素被資本和土地經營者佔有時,表面上看,極像三要素佔有者共同作用,創造了使用價值,政治經濟學稱這為 “商品拜物教”。商品價值不是具體勞動創造的,但具體勞動消耗的資本中物化勞動的價值,因為是生產商品的必要勞動,固然要轉移到使用價值中去。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支配著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一個驚人龐大的商品堆積”,一個一個的商品表現為它的 “原素形態”。資本主義社會這些財富是怎樣形成的呢?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理論表明,它們是商品生產創造的。這就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從商品分析開始的緣由。


沿著勞動二重性理論的思路,追究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矛盾發展的過程,便可發現,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對立,如何外化為商品與貨幣的對立,又如何進一步發展成雇佣勞動與資本的對立,以及商品價值生產如何發展成資本剩余價值的生產。從這個角度看,勞動二重性理論,堪稱是揭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質的津口要道。


資本主義經濟中存在這樣一個因果鏈條:商品二重性由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決定﹔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又由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制決定。生產社會化是社會生產的大趨勢,發展到一定階段,便與私有制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一旦私有制給予生產力發展的余地用盡,私有制就會消亡,被公有制取而代之。據此,馬克思推定,資本主義社會只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特殊階段,不是終極社會。


上述足以扼要說明,勞動二重性理論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更是鑒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標志。信息化時代的確給勞動價值論提出了許多新問題和新挑戰,需要政治經濟學家們給予科學的解答,但是沒有任何事實証明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過時了。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編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28 10:23:25
1、马克思的理论不是什么过时的问题,而是从来都没应过时。这是因为:《资本论》是编造出来的谎言。


2、说其是谎言的关键就是人类的劳动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勞動二重性理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8 12:21:59
郑小迈 发表于 2014-1-28 12:11
靠吃马饭的坚决反对。
是的。他们是靠谎言吃饭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8 12:39:11
整个一篇教徒对教主的颂词和标签,除了极尽拍马溜须,其余都是空洞无物的论调。

比如,什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加工改造,還用自己的新見解做了解釋,使勞動價值論變得更加充實、完善和科學”,什么“批判地論証了商品中包含的勞動二重性”云云,怎么去这去那,由这由那的,只要马克思的嘴巴一解释,嘴巴出来的东西于是就“更加充实,完善和科学”了,论证过程一切从略,“自己去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8 12:45:06
在以社会分工为前提的私人劳动基础上,电视机与洗衣机是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但二者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

从劳动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来考察,私人的劳动产品是以自身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是私人劳动的产品,具有私人劳动性质,是有用性的劳动,我们简称为有用劳动。从这个观点来看,劳动总是联系到它的有用效果,以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

但是,我指出的是,马克思在这里,讲得是使用价值的“质”以及有用劳动的“质”,而不是使用价值的“质量”以及有用劳动的“质量”。

例如,电视机与洗衣机是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具有两种不同的“质”。

使用价值所具有的不同的“质”,指的是生产和制造该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是不同“质”的。从这个观点看,有用劳动具有的不同的“质”,总是联系到它的专项用途,以此满足人们各种不同需求。

须提及的是,两种不同质的使用价值表现为两种不同质的有用劳动,同时还表现为两种不同的产品质量以及两种不同的劳动质量,而产品的质量或产品的品质的规定性,马克思则是无法通过抽象法予以完成的。

马克思将生产和制造各种不同质的使用价值的所具有的不同质以及不同质的有用劳动,抽象为一种同质的有用劳动,形成“抽象劳动”。但我指出,马克思这样做的同时,难道说就可以将不同质的使用价值自身所具有不同质量也统统撇开了吗?或则说,马克思一旦撇开生产和制造有价值的有用劳动的不同的“质”,难道就等于说,马克思同时也将生产和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的不同的“质量”,也统统撇开了吗?

使用价值的不同“质”与使用价值的不同的“质量”不是一回事。同理,有用劳动的不同的“质”与有用劳动的不同的“质量”也不是一回事。

马克思察觉这一点,他引入“劳动强度和劳动熟练程度”以及“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等概念,以此来修补有用劳动的不同质量无法同质化的问题,但这属于“补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有用劳动的不同质量的问题,是无法通过将它们转化为一个“同一的、无差别劳动”在时间上的比例关系就能轻易解决的。斯密举例指出,一个钟表匠的劳动与一个制钉匠的劳动,尽管劳动时间一致,但由于劳动的质量不同,难以实现同质化,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无法实现同质化。马克思却认为,一切有用劳动的不同质量都可归结为劳动力耗费,而劳动力耗费又可进一步归结为:在使用价值生产过程中,人类在脑力、体力和神经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从老马这一观点看,有用劳动的不同“质”及其不同“质量”,都可转换为人的脑力、体力和神经力之间的一定数量比例关系。你信吗?我是不信的!

使用价值才是真实的价值实体,交换价值仅是使用价值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实现形式。从货币价值(第三方)角度看,使用价值的质量提升,直接决定着交换价值的数量增长。使用价值的质量提升是“纵向比”即指同类产品的性价比;而与之相对应的交换价值,作为使用价值的实现形式(市场价格),则是指“横向比”即异类产品的供求比。前者与劳动者自身素质及其劳动质量有关,后者与使用价值的供求结构以及生产函数内部的要素配置比例有关。

任一物可同时具有多重使用价值。例如:水的使用价值,既可以饮用解渴或洗涤衣物,也可以浇花或种地,更可以用于消防灭火等,而凝结于在水这一劳动产品之中抽象劳动,是不可能针对水这一劳动产品所具有的多重使用价值,及时形成与之相应劳动时间上的数量比例的。新使用价值层出不穷,抽象劳动疲于奔命。这是生活常识。唉!马克思。

为此,每当物的一种新的使用价值出现时(注:知识和科技起决定性作用),它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奠定了与现实需求之间实现互动关系的基础,由此形成一个新财富及其价值的增长源。如果,生产者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工艺,研究市场需求,降低生产成本,那么,由新的使用价值带来新财富这条路就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这是后话。

总之,这一切都是由市场机制来决定的。我们似乎看不到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在这方面的具体应用及实证;当物的一个新的使用价值的出现在市场时,在物的价值实体(注:马克思认为,价值实体是抽象劳动)与它的物质承载物(注: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是价值实体的物质承载物)之间,我们无法观察到,它们二者之间存在着如马克思所述的那种内在联系——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因为,一种新的使用价值及其交换价值的出现,都须首先接受市场考察和消费者的检验,而不是首先接受抽象劳动的考察和检验。也就是说,一种新的使用价值究竟表现为多大的交换价值,它是否与它的劳动量形成对应的比例关系,应交由市场来评判。市场价值并不取决于抽象劳动——马克思的价值尺度,而是取决于市场机制,即取决于新的使用价值及其交换价值在社会经济结构及其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中所具有的性质、所处的地位、所具备的职能及其所发挥的作用和未来的发展空间的大小。【注】

斯密的价值论承认建立在现代分工基础上的劳动具有不同“质”和不同“质量”,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发挥劳动者之间的自然形成的个人天赋,发挥人的积极性,增进国民财富的增长;而马克思的价值论则否认建立在现代分工基础上的劳动具有不同“质”和不同“质量”,目的是为了抹平私人劳动者的个人天赋所形成的收入差别,以公平分配劳动收入来进一步促进国民财富增长。“公平与效率”如同“熊掌与鱼”,二者不可兼得,过分强调劳动收入公平分配,其效率就上不去。

我为什么要针对本帖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在资源和环境双约束条件下,产品数量增长,不等同于其质量提升;劳动量增加(劳动者增加或劳动时间增加),不等于劳动效率的提高。同理,国内生产总产值增长,不等同于劳动收入增长;投资规模的扩张,也并不等于社会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生产一架波音飞机,可以换回7亿件衬衫。难道说,如果将生产7亿件衬衫的劳动时间,都转移到波音飞机生产领域,我们就可以立马创造出与7亿件衬衫价值相等同的一架波音飞机吗?同理,几百只舢板绑在一起就是一艘航母吗?

我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指出,对于马克思的观点和结论,首先就是坚持学术上的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不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更不能不求甚解,盲从盲信。

【注】
(1)《美国洛杉矶时报:养蟑螂成中国人致富新路 药用价值高


(2)《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鲨鱼生态价值远超食用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8 20:26:16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